簡介
黑水國南古城,位於312國道之南1000餘米處,北距黑水國北古城2700餘米。據傳為公元23年時所築漢代張掖屬國都尉治所,東漢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竇融曾駐紮於此,統領河西之地及居延地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也有學者認為該城系唐代建築。城為方形,東面248米,南北222米,城垣殘高8米,底厚5米,四周為流沙包圍。城內遺有大量磚瓦陶片和漢代子母磚。四角有方形角墩,東北角墩尤為高大,上有雉堞殘跡。東垣正中開門,門寬7米,築有瓮城,瓮垣以子母斷磚砌成.確切年代待考。
[相關文獻]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黑水國位於張掖城西10公里處,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是了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遺址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
漢墓群南北兩側,有古城堡故址兩座,兩座城堡造型一致,平面為方形。南城堡東西長248米,南北寬222米,東面正中開門,並加築瓮城。門寬7米,牆厚4.6米,夯土厚層0.15米。城堡內建築物已蕩然無存,地表面有大量磚塊瓷片,還發現石磨等物。北城堡與南城堡相距約1公里。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20米,門開在南面,寬約4米。城垣西南角築有土台,正方形,每邊長7.5米。北城堡已被流沙埋沒。
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
1945年9月間,北京大學閆文儒教授來河西考古,據他的《河西考古雜記·張掖發掘記》載:“南古城,城垣尚未大毀,南、北、西各300米,其東北角之錐諜完整,磚俱作子母形者。僅有一東門,其瓮垣為斷磚砌成。城內滿布殘磚。有灰陶片及帶黑色釉之瓷片。城垣以板築,土中雜以碎磚塊,足證此城為元、明後所築,故將漢磚及碎塊等摻入垣內。 “北古城在南古城北,中間距離近1公里,南北長約230米,東西長近270米,有南門,門上有漢子母磚及較小之五株錢,小銅扁針,繩紋陶片,青瓷片,黑釉瓷片等。又於其南隅碎石陶片處得王莽圓形‘泉貨’錢一枚,唐‘開元通寶’半枚,五株錢五枚。以城中遺物言之,此城之築,最晚應起於漢,直至唐時仍未廢。又於附近拾得仰韶馬廠式陶片及新石器數件,則此於史前期已有人跡,非自漢時始也。 “自叢葬處掘漢墓一處。墓深2.7米,券門亦以磚砌成者。其前為外墓室,長6米,室內為殉葬品放置處,其外仍有一券門,門外因時間所限未續掘。墓道西南向,墓長3.7米,寬1.9米,墓內充填黑土,已為前人所盜發。人骨架零亂,仍置南牆下,殉葬品頗多,有散亂者,有原位置不動者。“以墓室及殉葬品言之,墓頂起券磚為子母形,殉葬品中,除鋼刀及小銅器外,俱系冥器,無正常之日用品,又陶壺有刀削紋,則此墓時期可能為漢代之後期墓葬。按漢張掖郡治斛得縣,《寰宇記》云:“故城在今城西四十里”,以北古城及所掘漢墓言,此地即漢張掖郡治之斛得縣”。閆文儒教授的考釋,為研究古城提供了線索;最後結論有待以後繼續考查。 黑水國遺址遭到了風沙的侵襲,同時也遭到了人為的破壞。解放前,駐軍師長韓起功派兵挖掘,大肆掠奪,珍貴文物所剩無幾,就是人為破壞的最突出的一例。
千年古國:神秘古城黑水國 大漠深處鎖陽城
2005年03月30日08:31 蘭州晨報
雄偉壯觀的長城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遼闊的戈壁上,除了相依相伴的烽火燧,還有一座座被遺棄的古城。這些古城和沿線的長城互為連線,構成了一道厚重的歷史風景線,彰顯了隴原大地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
圍繞長城而遺留的古城,多為漢朝時期所建,此後歷數朝經營,曾經繁盛一時。如今,他們已垂垂老去、殘破不堪,甚至為風沙掩埋無人所知。然而,這些古城卻蘊涵了極為豐富的歷史內容,幾乎每一座古城都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籍,講述著歷史的滄桑巨變,然而,記者走過的十多座古城幾乎都瀕臨消失——胭脂山下永固城
永固城又名祁連古城,位於張掖民樂縣祁連山下。這座古城寄託了匈奴人太多的夢想,相傳這座在漢以前就存在的古城,一直為大月氏所擁有,匈奴人費盡力氣攻下這座城池之後,更名永固城,但在霍去病的刀槍之下,這座城並沒有永遠鞏固,很快為匈奴人的慘敗拉開了序幕。記者來到位於祁連山下的永固城,在殘破的霍去病點將台的守護下,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城已經被紅磚、水泥搭建的民居所替代。原先也許氣勢雄偉的點將台,正在村民手中的钁頭下慢慢消失。村民說,原先和點將台遙相呼應的土台還有4個,但都在修建公路、平田整地、建築民房時毀掉了。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古城殘留的北門。兩個高大而厚實的城門墩夾持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村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姿依然存在。這個城門應該是內城城門,前面的瓮城已經蕩然無存。在城南的一處殘垣之上,有一個破敗的清代佛塔,村民說,原先佛塔頂上是一個類似於玻璃之類的頂子,但被娃娃們用彈弓打碎了,好像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村民用一個廢舊的塑膠桶子套在了上面,顯得不倫不類。站在這個殘垣之上,遠處巍峨的祁連山似乎觸手可及,近處的胭脂山越發雄偉。殘缺的城垣記錄的是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飽浸著人類永遠也無法逃避的戰爭災難;而殘缺的佛塔,則永遠用佛的理念為人類祈禱著善良與和平。
祁連古城,已經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
神秘古城黑水國
黑水國這個名字是有點來頭的,據說人稱匈奴人為黑奴,加上城池在黑河不遠處建立,所以稱黑水國。民間傳說黑水國最早是大月氏的國都,是一片水草豐美的地方,同樣也是匈奴人一直垂涎的寶地,匈奴占領黑水國後,黑水國成了侵擾中原的根據地,渾邪王和休屠王及其子民在這裡繁衍生息。霍去病占領永固城之後,接著攻占了黑水國,斬獲3萬多匈奴士兵並俘虜渾邪王子。從此黑水國成了漢家在河西堅強的堡壘。
記者尋跡來到位於張掖西面312國道旁邊的黑水國遺址。這一承載許多神秘歷史的古城在沙漠之中寂然沉睡。陰雲四合的天幕之下,已經是一片沙漠的黑水國遺址流露出一種被遺棄的蒼涼。一些固執地從沙丘中露出頭角的殘垣,似乎向人們講述著從前的故事。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
屯兵要塞騸馬城
騸馬城位於玉門鎮312國道3018公里處北側,因城臨騸馬河,故名騸馬城,是歷代王朝所側重的屯兵要塞。記者看到好多遺蹟已被闢為農田,有城壕環繞的內城三面城牆完好,而臨騸馬河西面的城牆已經被水衝垮,這條養育了騸馬城的河流,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慢慢吞噬著這座古城。從被水衝垮的缺口看去,冰封的騸馬河逶迤而來,流動的河水似乎給古城帶來一種生命,在殘缺的城垣里看不到死亡的跡象,相反,孤立的軀體裡昭示著一種生命的永恆。在殘陽如血的流溢中,眼前的荒蕪幻化為一種實在,我看到了搖曳的紅柳,清澈見底的騸馬河,我看見婦孺孩童在河邊盡情地嬉笑玩耍,戍邊的士卒疲憊地坐在草地上,手裡拿著的長槍同樣疲憊無力,他們憂鬱的目光在夕陽里慢慢融化,流溢的全是無盡的鄉愁……
大漠深處鎖陽城
在安西縣城南80多公里處,就是著名的鎖陽城。這座古城為漢代所築,後在隋、唐等時期都是邊關重鎮,後來明王朝關閉嘉峪關之後,鎖陽城遂日益沒落。
看到一些零星的殘垣之後,原以為這就是鎖陽城,心裡多少有點失望。沒想到爬上城牆之後,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撲面而來,殘缺的城牆、箭樓、角樓以及城內的建築,似一個個滄桑的老人,默默相依相擁。幾近完好的北門向前洞開,
黑水國遺址
張掖城西二十公里處有一片沙窩,沙窩中殘存著一個古城遺址,當地人稱之“黑水國”,也叫“老甘州”(張掖古稱甘州)。千百年來,它一直默默地沉在歷史的深處,風雨滄桑,滿目蒼涼。有關黑水國傳說民間有許多版本,猶如“鄉土教材”,一代又一代拿來教化兒孫。
隋朝時,有個叫韓世龍的大將駐紮此城,一天黃昏,一位皓髮白須的老人來到古城,兩手空空,卻沿街叫賣“棗”、“梨”,呼叫過街,便杳然消失。人們大惑不解,報知韓將軍,韓世龍覺得奇怪,但很快悟出神仙指點,須要“早離”。於是當機立斷,率領軍民連夜棄城而去,果然半夜狂風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間,城池便被風沙掩埋。之後,一位郡王要建一座新城,為保全定,便四處請高人察勘風水。一天有個雲遊和尚經過,對郡王說:我有一枚銅錢,把它扔出去,它落在哪兒,就在哪兒建城,可保金城永固。郡王心想,一枚銅錢能扔多遠,找到還不是輕而易舉。結果,和尚揚手一扔,銅錢凌空飛起,兵士拔腿就追,一直追出三、四十里,才見銅錢落在了一片葦溪之畔。溪水蕩蕩,蘆葦密布,哪裡找得出一枚銅錢?正當人們沒主意的時候,來了一位道士,拿出一根銀針隨手一揚,插在地上,說:就在這兒了。人們連忙去挖,銀針剛好插在銅錢的孔眼裡。於是就在此建起鐘鼓樓,以此為中心,建了東西南北四大街,才有了今天的張掖城。
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黑水國附近放羊,他的一隻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國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覺得非常奇怪,想弄個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隨牧羊犬到了殘破的城垣下,只見牧羊犬鑽進了一個水洞,他也隨著鑽進去,原來洞裡像一個宮殿,每一道門裡都堆滿了金銀財寶,一直走到第九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見正中方桌上擺著一個金月亮,牧羊人欣喜若狂,想把金月亮帶回家,可是,當他剛一拿起,室內頓時一團漆黑,怎么也找不到出口。他只好放下,室內又恢復了光亮。牧羊人出洞後,做夢都想取回金月亮,但一夜之間,風沙埋沒了所有一切,他再也找不到進口。
思緒飄逸到《山海經》記述的遠古時代,祁連山下還是一片湖泊密布、溪流縱橫、水草芊芊的荒蠻之地,從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到額濟納的居延海畔,原始部落的遊牧民族趕著牛羊,逐水草而居,公元一世紀,日益強大的匈奴占據河西,這片荒蕪的土地上開始有了城池。公元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進擊匈奴,平定西北,始在河西走廊設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有人說,黑水國遺址是匈奴單于王的城池,也有人斷定,黑水國遺址就是張掖郡故址,但遠離中原,文化開蒙較晚的河西走廊,始終史料記載“黑水國”的過去。而它的滄桑,卻又分明見證著一個地方的久遠歷史。
古城遺址在312國道兩邊分為南、北兩城,間距2.7公里,兩個城池規模、形制基本相似,北城大部分被流沙掩埋,南城城廓基本完整。我們看的是南城。站在殘垣上看,城池方圓不足半平方公里,像箇舊時的屯莊或族人城堡。城牆為黃土夯築,殘垣高達七、八米,城四角築有方形角墩,東角的角墩稍高,也最完整,台頂四邊建有圍牆,並留有瞭望孔,可容一、二十人自由活動,顯然有防禦的意義。從城垣的外觀看,好像是經過了多次加築和補修,牆堤的下半部大都是板築,上半面有板木加築的洞孔,東邊角墩的明顯有三層修築的痕跡,其中一層的木頭依然留在牆體中。牆裡牆外,經年流沙於積,堆至牆頂,越發襯托出遺址的蒼涼、凝重。
望著沉寂的古城,端詳著滿目秦磚漢瓦,一種沉甸甸的東西讓我半晌無語。在這裡,隨意抓一把泥土都是沉甸甸的歷史,隨意撿一片石頭都凝聚著古人的氣息,隨意撫一縷輕風都有一種很細膩的聲音深入心底。透過塵封的歷史,你儘管想像,同樣明媚的陽光里,我們的祖先曾在這片熱土上耕耘、收穫,打造家園;黃沙之下,曾經定然遍地深碧淺綠,萬紫千紅,天空飛鳥長鳴,流雲聚散;荒蕪之前,定然清流激盪,牛羊歡唱,汲水的女子一步一歌,唱著生活的安詳。
我漫步在古城遺址,尋找著能破譯這個千古之謎的生命信息。此時,陽光格外燦爛,任何一縷,都讓每一個角落充滿動感,讓大地源淵流長;風兒格外平和,任何一縷,都讓每一顆心靈恬靜明朗,讓歲月天高雲淡。色澤多么鮮亮,每一個色塊,都讓大地無比芬芳,讓生命激情奔放。我無法想像這樣寧靜祥和的天空下,一座城池怎么會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呢?
雖然再也看不到歷史的面龐,但只要站在這裡,你就無法隔斷歷史的血脈之淵。
欲問前朝事,無語對西風。古時的河西走廊,是民族紛爭的焦點,烽煙連年不斷,統一與和平的局面總是短暫的,古籍中提到的一些古城,如樓蘭、黑城、北涼古都駱駝城、許三灣遺址等,都不知所終,這些古城毀棄的緣由,可以找到根據的,要么是毀於戰爭,要么是水源改道,要么是突兀其來的瘟疫、自然災害。歷史留下的廢墟,也可能永遠是無人可解之謎,但足以警示後人:繁榮並不是千秋不變,要想不重蹈復轍,只有不斷地保護和建設我們的家園。
把悲愴還給歷史,把陌生留給過去。我們有理由為古人創造的文明驕傲,我們更需要學會對歷史文化滿懷尊重和欣賞。讓心靈回歸原始家園,在靜寂中尋覓歷史脈絡,在守望中感受千古滄桑。卸下塵囂的重負,聆聽輕風的細吟,欣賞流沙的奇觀,品味田園的風光。
黑水國,這個以水的名義命名的古城,雖然已經斑駁頹廢的如此經典,雖然歲月的黃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顏,雖然歷史的塵埃剝奪了她的繁榮,沿著經流不息的記憶,依然能看到季節在裡面居住,河流在腳下蠕動,依然能感受到綠樹掩映的田園深處的疲憊和幸福,依然能體味到遠古的風向遠方問候廣闊的世界,依然能聽到悠遠的牧歌和征戰的號角從歷史深處抵達內心。
黑水城:大漠深處的神秘古城
黑水城,西夏城名,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額濟納河而得名,額濟納,原是西夏党項族語,意為“黑水”。該河來源於祁連山的雪水。每年,祁連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匯成河流,向北流向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最後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這條由雪水匯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稱為“黑水”的額濟納河。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河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地帶,因旁邊有黑水河流過,所以取名為黑水城。元代時又稱“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為黑色都城之意。
20世紀初,俄國軍人科茲洛夫和英國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獻,並運送出境。這一發現被公認為是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
傳說過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後一位君主號稱黑將軍。他英武蓋世,所向無敵,在與漢族爭霸中原時,出師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軍久攻不克,見城外額濟納河流貫其間,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斷絕城中水源。守城者於城內掘井,至極深而滴水未見。黑將軍被迫全力出戰,未戰前,以所存白金八十餘車連同其他珍寶傾入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敵手,然後率士卒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身亡。
中原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大肆搜尋而未能得見寶藏。關於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黑將軍戰敗後並沒有死,而是向東南方向撤退。在距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遠的地方,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戰袍。這一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但其中藏寶的傳說卻吸引著不少人。俄國的科茲洛夫就是著迷於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
黑水城始建於公元11世紀初,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軍司之一黑山威福軍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軍城”之稱。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儘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裡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鋪、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布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裡設定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裡與當地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鬥,先後屯田近萬畝.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瓮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禦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莊、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築。其中以佛教建築最多,而且占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牆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數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雲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誌。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衝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這裡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
城內,荒涼滿目,流中國奇特女子風情錄直通財富,一鍵直達旅途權益,攜手關注旅途安全應急小手冊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
戰爭 沙漠 誰毀了黑水城
從酒泉沿國道往北,可以到達內蒙古自治區的額濟納旗。在額濟納旗曾經有一座名叫黑水城的古老城市。公元1226年2月,黑水城經歷了一場血腥的戰爭,沒有人能夠活著出來,因為那場戰爭是毀滅性的。
公元1926年,由斯文·赫定率領的瑞典考察組和中國學者共同組織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黑水城,在考察中他們用16毫米攝影機對當時的環境進行了拍攝,使更多的人看到了黑水城遺址的影像。
黑水城始建於西夏時期,是現今已知惟一一座用党項族語音命名的城市。党項人叫黑水為額濟納,黑水城就是額濟納城。額濟納旗所在的地方,最早叫弱水流沙。原始社會,這裡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後來,因為朐衍之戎的匈奴人在這裡遊牧,它的名字逐漸演化成了居延。東起陰山、中經居延、西至天山,有一條無形的通路貫穿著,人類在這一帶繁衍生息、遷徙遊牧。這就是東西方最早的通路,人稱絲綢之路居延路。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以後,在居延屯田、築城、設障,把漠北草原與河西走廊連線了起來。黑水城引起世人關注
歷史上關於黑水城的記載少之又少,說它毀於一場戰亂,說它藏有大量珍寶。藏有珍寶的傳說在20世紀初引來了一批批外國探險者,留下了一處處挖掘的痕跡。公元1909年6月,俄國人科茲洛夫來到黑水城,在這裡進行了9天的挖掘後,用駱駝馱走了40箱約上萬件的西夏文物文獻!
科茲洛夫在聖彼得堡展出了他從中國黑水城帶回的文物文獻,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黑水城從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個新的國際學科——西夏學,也從此產生了。文書揭露居住者狀況
一張三米多長的文書,密密麻麻寫了近200行的西夏文草書。它是一個戶籍登記簿,上面記錄了黑水城79戶人家的戶口登記情況!
党項族的典型姓氏之一是移合訛,在相關的社會文書中,有一個名叫移合訛·千男的党項族男子家庭狀況的詳細記載。千男一家8口都是党項人,家中有3峰駱駝、10頭牛和80隻羊,另外還擁有三塊水澆地和一塊雜地。西夏人計算土地面積的方式很特別,除了用畝來衡量,統計播撒種子的數量也是常見的形式。黑水城屢遭戰爭洗劫
戰爭使黑水城屢遭洗劫,生靈塗炭,但也正因為戰爭,黑水城才變得如此重要。西夏人圍繞著戰爭和兵器生活,在常年的征戰中他們掌握了最優秀的冶煉技術,工藝精良的鐵器不但可以滿足具體的軍用,而且也成為外交上的重要禮品和手段,用來賄賂各國的權臣,或是進貢給大國的皇室。
據史料記載,黑水城在歷史上,發生過多起饑荒。乾旱、蟲害、絕收的描述,比比皆是。政府不得不從別的地方調來糧食,賑濟這裡的災民。每年的春夏之交,都是黑水城生活最困難、防守最薄弱的時候,因此,也是最最危險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敵人前來攻打,後果將不堪構想。近200年歷史在戰爭中結束
後來的黑水城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社會文書到這裡突然中斷了呢?史料中還找不到任何線索,卻為人們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公元1205年,即成吉思汗封汗的前一年。成吉思汗藉口西夏收留了蒙古仇人,在3月糧荒時首次襲擊了西夏,從此開始了長達20年之久的對夏戰爭。
黑水城如同它的國家一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蒙古大軍隨時可能大兵壓境的情況下,黑水城人開始了一場空前悲壯的全民備戰,他們準備與敵人殊死一戰。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領10萬大軍揮師中原,黑水城作為蒙古大軍通往中原的必經之地,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場惡戰。戰爭的時間,選在了黑水城最最困難的季節——春季。
黑水城近200年的歷史,在戰爭結束後也悄然地結束了。關於這場戰爭,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詳細的記載。在戰爭發生以後的近60年中,歷史幾乎是一片空白。
幾百年後,人們在勘探黑水城的時候,發現城牆遺址中竟然還嵌套著一個更古老的小城,原來這才是西夏時期的黑水城,而套在它外面的是元代的亦集乃城。不知在什麼時候蒙古人擴建了黑水城。公元1275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這裡,他看到的是一個綠洲之中生機盎然的城市。100年後的黑水城
從公元1372年開始,由於黑水河被人為改道,致使古居延海急劇萎縮,黑水城漸漸變成了一座空城。沙漠終於圍攏過來了,每當狂風大作,數以噸計的浮沙便傾瀉而下,這裡竟成為沙塵暴襲擊下一個目標的中轉站。黑水城在消失,明天人們會通過什麼渠道找尋它呢?
(本文節選自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新絲綢之路》)
旅遊幫助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
住宿指南:張掖本來就擁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隨著我國開發大西北的政策的實施,到張掖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張掖市內有很多專為遊客準備的不同檔次的賓館,服務對象從外國友人、華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到廣大國內遊客,服務熱情周到,價格也十分合理,保證遊客可以游得開心,住得放心。
交通指南:水國遺址遺留的可見物極其有限,如果您不是酷愛旅遊或訪古探幽的,還是以走馬觀花的方式遊覽為好。最佳的旅遊時間是夏秋兩季,樹木蔥蘢,有些陰涼,風沙也小,如果是冬天,有皚皚白雪掩映也是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