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層

黑土層

黑土層,通常人們說黑土層,是指表層肥沃的具有良好結構的層次,但像鹼土的鹼化層,有些白漿土的澱積層顏色也呈黑色,但不能因為顏色黑,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黑土層。在土壤科學中稱這層土壤為腐殖質層,而不用黑土層。

概述

黑土層.黑土層

黑土層,在土壤學專業辭彙中沒有黑土層一詞,而稱謂“腐殖質層”,這就是在有些土壤的表層,由於富含腐殖質而使土壤呈現暗的顏色,這是因為土層顏色呈黑色,除了腐殖質之外,還可以是其他黑色物質(如黑色礦物質),使土壤顏色呈現黑色。

特點機理

腐殖質層在土壤發生學中應包括A和AB兩個發生層(Horizon),由於腐殖質含量高,土質較疏鬆,呈粒狀、團塊狀結構,其厚度代表了該土壤的肥沃程度。
對於黑土層的界定,沒有量化標準,對A(Ah)層的認同問題不大,但對AB層(由A層向B層的過渡層),除了看顏色之外,還要看土壤結構和新生體,既有腐殖質積累的特徵,還要有澱積特徵,這對非土壤專業人員來說,有一定難度。
黑土層變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層變薄,直接導致支撐糧食產能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農業科技進步和高產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糧食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日漸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現實,導致農民和相關部門放鬆對耕地質量的保護。

量化指標

在美國土壤系統分類中,不叫黑土層,也不叫腐殖質層,而叫“鬆軟表層”(Mollicepipedon),它有嚴格量化指標,規定鬆軟表層一般厚度至少是25cm,有機質含量≧1%,鹽基飽和度≧50%,是典型的草原土壤。

黑土層.黑土層.

在野外調查時是根據顏色判斷是否達到了鬆軟表層,對於顏色的判斷,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另外土壤水分也影響到顏色深淺,為了能夠客觀的判定土壤的顏色,國際上通用孟賽爾比色卡(Munsellcolorcharts)進行比色,對於鬆軟表層規定為濕態亮度(Value)≤3,濕潤時的彩度(Chroma)也是≤3。這就避免了不同人對顏色判斷的差異,能夠量化的判定是否達到了鬆軟表層。

土層變化

1.1950年,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4292.4km2,水蝕面積為18457.3km2,風蝕面積為5835.14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0.5%。
2.到1980年,黑土區農業區域天然次生林已經絕跡,林區林緣大踏步後退。黑土層厚度明顯變薄,黑土層較厚的地塊已由解放初期的50cm~60cm下降到25cm~30cm左右,黑土層較薄的地塊由25cm~30cm下降到15cm~20cm。
3.到2000年,黑土層厚度進一步變薄,黑土層較厚的地塊已由50cm~60cm下降到20cm~25cm左右,黑土層較薄的地塊由25cm~30cm下降到10cm~15cm。侵蝕溝繼續增加和發展。
4.從2000年到2012年,治理面積達到了每年近1600Km2 。從2003年開始,東北黑土區試點工程治理完成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顯著,平均減少泥沙流失68%,抵禦洪澇災害能力普遍增強。

現狀

逐漸減少

占中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並不為多數人了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減少了50%,並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重金屬污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一米多厚,現在找半米深的都難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現在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層。有專家擔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

黑龍江黑土層退化嚴重 糧食產量一半靠化肥

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連續第8年奪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連續10年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的河南省,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這個曾經的“北大荒”,在成就了“北大倉”的輝煌之後,獲得了它前所未有的榮光。但是,在耀眼的榮光“背後”,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它的“真實”。連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產”的農作物結構調整、風沙侵蝕的威脅,都讓黑龍江引以為榮的“黑土地”,正如時間一樣,悄無聲息地在指縫中慢慢溜走。黑土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下降70%、黑土層厚度減少了近一半。糧食產量的一半,是靠化肥支撐。

相關新聞

新晚報12月11日訊沒有了黑土地,就不是名副其實的黑龍江了。由於保護力度不夠,原來幾十厘米厚的耕地層僅剩十幾厘米。日前,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耕地質量”問題已列入我省2015年立法計畫,《黑龍江省耕地質量條例》初稿已完成。
現狀調查
黑土層在變薄,30年少了9厘米
長期以來,我省都對黑土地的質量進行著監測,並進行了耕地質量總體狀況的分析。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最新監測結果顯示:全省水土流失耕地面積達460萬公頃,占全省耕地的三分之一。目前,全省耕層厚度為19.7厘米,與1982年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28.8厘米相比下降了9.1厘米。
同時,我省土壤養分變化大,比例失衡,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迅速。據定點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68%,而二普時含量是4.32%。其中,耕層土壤全氮含量平均為1.84g/kg,而二普時為2.15g/kg。同時,耕層有效鉀含量也急速下降,土壤貧鉀問題日益突出。
黑土地變鹽鹼地,30年增加近兩倍
監測還顯示,土壤次生鹽漬化加重。1982年二普時我省鹽鹼耕地面積為23.33萬公頃,涉及17個市縣,目前已發展到56.67萬公頃,增長近兩倍。同時,由於化肥投入量逐年加大,農肥投入逐年減少,以及除草劑的普及套用等,導致土壤板結硬化程度逐年加劇。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糧食總產持續增長,主要靠的是擴大耕地面積、選用良種、密植、農業增產技術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立法保護
建設項目占用耕地,要妥善安置黑土層
在制定《黑龍江省耕地質量條例》初稿的過程中,專家、學者等首次提出要保護“耕地質量”。明確規定:經批准的建設項目占用耕地時,建設單位應當剝離耕作層土壤,按照國土資源行政部門指定地點存放,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耕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建設項目施工時,應當避免損壞周邊耕地的耕作層;無法避免的,建設單位應當進行修復或者依法賠償。
黑土地上直接開發,每平方米最高罰30元
我省農業部門在對轄區耕地質量進行動態監測的同時,每年底發布耕地質量監測報告,每五年組織開展一次全省耕地質量詳查,評價耕地質量等級,建立耕地質量檔案。
《條例》規定,對違反規定,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和危害耕地質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殺蟲劑、除草劑等農藥產品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沒收所有產品,並處以每畝使用面積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建設單位、耕地占用單位或者個人,未剝離應當剝離的耕作層土壤的,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農業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罰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