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樣癌

黏液表皮樣癌以具有柱狀、透明和嗜酸性粒細胞樣特點的黏液細胞、中間細胞和表皮樣細胞構成的腺體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涎腺惡性腫瘤,患者的平均年齡約45歲,女性多見。約一半發生在大涎腺,多數表現為實性、固定的無痛性腫塊。此瘤的分子研究較少,數量有限,顯示有不常見的染色體9p21、8q、5p、16q和12p缺失。黏液表皮樣癌原發灶的處理主要是區域性根治性切除。多數得到適當治療的患者預後好。

目錄
  • •疾病名稱
  • •疾病分類
  • •疾病概述
  • •疾病描述
  • •症狀體徵
  • •治療方案
  • •驗方偏方

  • 疾病名稱黏液表皮樣癌
    疾病分類口腔科
    疾病概述黏液表皮樣癌根據黏液細胞的比例、細胞的分化、有絲分裂像的多少,以及腫瘤的生長方式,分為高分化和低分化兩類。
    女性多與男性,發生於腮腺者居多,其次是齶部和下頜下腺,可發生於其他小唾液腺,特別是磨牙後腺。高分化者常呈無痛苦性腫塊,生長緩慢。腫瘤大小不等,邊界可清或不清,質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結節狀。
    手術治療為主,高分化者應儘量保留面神經,除非神經穿入腫瘤或與腫瘤緊密粘連。分離後的神經可加用術中液氮及術後放療以殺滅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
    疾病描述黏液表皮樣癌根據黏液細胞的比例、細胞的分化、有絲分裂像的多少,以及腫瘤的生長方式,分為高分化和低分化兩類。分化程度不同,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及預後大不相同。
    症狀體徵女性多與男性,發生於腮腺者居多,其次是齶部和下頜下腺,可發生於其他小唾液腺,特別是磨牙後腺。高分化者常呈無痛苦性腫塊,生長緩慢。腫瘤大小不等,邊界可清或不清,質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結節狀。
    腮腺腫瘤侵犯面神經時,可出現面癱。手術後可以復發,但頸部淋巴結轉移率低,血到轉移更為少見。與高分化者相反,低分化黏液表皮樣癌生長較快,可有疼痛,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粘連。腮腺腫瘤常累及面神經,頸淋巴結轉移率高,且可出現血到轉移。術後易於復發。因此,高分化黏液表皮樣癌術低度惡性腫瘤,而低分化黏液表皮樣癌屬高度惡性腫瘤。前者較常見,後者少見。
    治療方案手術治療為主,高分化者應儘量保留面神經,除非神經穿入腫瘤或與腫瘤緊密粘連。分離後的神經可加用術中液氮及術後放療以殺滅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高分化者如手術切除徹底,可不加術後放療,而低分化者宜加用術後放療。高分化者不必做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低分化者則應考慮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
    驗方偏方驗方:①板蘭根120g,銀花9g,連翹9g,皂刺9g。每日1劑,煎2次分眼。療效:按本方f台療多例,療效顯著,1例服藥2.5個月治癒。②蟾酥軟膏:蟾酥10g,溶於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軟膏40g,配成20%蟾酥軟膏外敷,一般用藥3天,癌組織開始脫落,約18天基本癒合。療效:青島白求恩醫院用此方治癒皮膚癌13例。偏方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製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1次。②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黃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