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黎景熙(生卒年不詳),字季明,北朝河間□(河北任丘北)人。少以孝行聞名於世。魏太武時,曾祖疑因軍功賜爵容城縣男,後為燕郡守。祖鎮、父瓊,並襲爵。季明少好讀書,長於強記默識,而無應對之能。又好玄學。深通天文、五行、歷譜,而不事生產。家有圖書千餘卷,雖窮居落魄,並不改易自己的志向。與范陽盧道源為莫逆之交。
入士時間
北魏孝莊帝永安(528-530)中,道源勸他人仕,始任威烈將軍。歷仕北魏、西魏與北周,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後以疾卒。
仕途事跡
他在西魏文帝大統末年(550),任著作佐郎期間,克盡職守“勤於所職,著述不怠”。同輩都講求車服華麗,他卻以貧素自居“而無愧色”。因不同流合污,連續十年為史官而不補升遷。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朝廷大興土木。建設宮室,趕上春夏大旱。宇文邕下令朝中百官,“極言得失”。季明便連續上疏陳述自己的觀點。他指出,春秋時魯莊公三十年冬,之時,陛下能下明詔,求罪己,克己節用,慕質去華,可比之於禹湯。然而豪富之家,華衣麗飾炫煌於路,錦衣美食尚嫌不足,而編戶之民卻身無短衣,食無糟糠,雖“導之以禮,齊之以刑”,世風實難一致。過去漢文帝為求節儉,收集上書的袋子,以做帷帳;為珍惜十家之產,不造露台;後宮之所幸,衣不曳地,甚至不如今日富室婢僕之服。他提出應該“先尊五美”,去除“四惡”,革除浮華的習俗,貶抑“流競之風。”不珍愛於時無益之物,不陳設無補於務的飾物,如此,才能人人知德。他也提出“為政之要,在於選舉”。主張選賢任能,依次提升。如果“失之毫釐,便差之千里”。要“簡才以授其官,量能以任其用”。更不能以私愛“爵人於朝”。只有這樣,如同駕好六馬之車,“坐致千里”。他還鑒於朝廷史館屢次遷移,沒有定所,提出漢代的東觀,為“帝王所寶”。但自魏至周,“史館不立”,職責攸關,故再次提出應設立館舍,這些建議,都受到周武帝的讚賞和採納。
史記記載
黎景熙,字季明,河間�人也,少以字行於世。曾祖嶷,魏太武時,從破平涼,有功,賜爵容城縣男,加鷹揚將軍。後為燕郡守。祖鎮,襲爵,為員外散騎侍郎。父瓊,太和中,襲爵,歷員外郎、魏縣令,後至�城郡守。
季明少好讀書,性強記默識,而無應對之能。其從祖廣,太武時為尚書郎,善古學。嘗從吏部尚書清河崔玄伯受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楷篆,自是家傳其法。季明亦傳習之,頗與許氏有異。又好占玄象,頗知術數。而落魄不事生業。有書千餘卷。雖窮居獨處,不以饑寒易操。與范陽盧道源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勸令入仕,始為威烈將軍。魏孝武初,遷鎮遠將軍,尋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遷,季明乃寓居伊、洛。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從軍。尋授銀青光祿大夫,加中軍將軍,拜行台郎中,除黎陽郡守。季明從至懸瓠,察景終不足恃,遂去之。客於潁川,以世路未清,欲優遊卒歲。時王思政鎮潁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與相見。留於內館月余。太祖又征之,遂入關。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於東閣。
大統末,除安西將軍,尋拜著作佐郎。於時倫輩,皆位兼常伯,車服華盛。唯季明獨以貧素居之,而無愧色。又勤於所職,著述不怠。然性尤專固,不合於時。是以一為史官,遂十年不調。魏恭帝元年,進號平南將軍、右銀青光祿大夫。六官建,為外史上士。孝閔帝踐阼,加征南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時大司馬賀蘭祥討吐谷渾,詔季明從軍。還,除驃騎將軍、右光祿大夫。武成末,遷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營宮室。春夏大旱,詔公卿百寮,極言得失。季明上書曰:
臣聞成湯遭旱,以六事自陳。宣王太甚,而�璧斯竭。豈非遠慮元元,俯哀兆庶。方今農要之月,時雨猶愆,率土之心,有懷渴仰。陛下垂情萬類,子愛群生,覲禮百神,猶未豐洽者,豈或作事不節,有違時令,舉措失中,儻邀斯旱。
《春秋》,君舉必書,動為典禮,水旱陰陽,莫不應行而至。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傳》以為是歲一年而三築台,奢侈不恤民也。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五行傳》以為時作南門,勞民興役。漢惠帝二年夏,大旱。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澗水絕。《五行傳》以為先是發民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漢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傳》以為是歲發天下故吏穿昆明池。然則土木之功,動民興役,天輒應之以異。典籍作誡,儻或可思。上天譴告,改之則善。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譴,庶靈澤時降,嘉穀有成,則年登可覬,子來非晚。《詩》云:"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或恐極陽生陰,秋多雨水,年復不登,民將無覬。如又荐饑,為慮更甚。"
時豪富之家,競為奢麗。季明又上書曰:
臣聞寬大所以兼覆,慈愛所以懷眾。故天地稱其高厚者,萬物得其容養焉。四時著其寒暑者,庶類資其忠信焉。是以帝王者,寬大象天地,忠信則四時。招搖東指,天下識其春。人君布德,率土懷其惠。伏惟陛下資乾御宇,品物鹹亨,時乘六龍,自強不息,好問受規,天下幸甚。
自古至治之君,亦皆廣延博訪,詢采芻蕘,置鼓樹木,以求其過。頃年亢旱逾時,人懷望歲。陛下爰發明詔,廣求人瘼。同禹、湯之罪己,高宋景之守正。澍雨應時,年穀斯稔。克己節用,慕質惡華,此則尚矣。然而朱紫仍耀於衢路,綺索殳猶侈於豪家;�褐未充於細民,糟糠未厭於編戶。此則勸導之理有所未周故也。今雖導之以政,齊之以刑,風俗固難以一矣。昔文帝集上書之囊,以作帷帳;惜十家之產,不造露台;後宮所幸,衣不曳地,方之今日富室之飾,曾不如婢隸之服。然而以身率下,國富刑清,廟稱太宗,良有以也。臣聞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今承魏氏喪亂之後,貞信未興。宜先"遵五美,屏四惡",革浮華之俗,抑流競之風,察鴻都之小藝,焚雉頭之異服,無益之貨勿重於時,虧德之器勿陳於側,則民知德矣。
臣又聞之,為治之要,在於選舉。若差之毫厘,則有千里之失。後來居上,則致積薪之譏,是以古之善為治者,貫魚以次,任必以能。爵人於朝,不以私愛。簡材以授其官,量能以任其用。官得其材,用當其器,六轡既調,坐致千里。虞、舜選眾,不仁者遠。則庶事康哉,民知其化矣。
帝覽而嘉之。
時外史廨宇屢移,未有定所。季明又上言曰:"外史之職,漢之東觀,儀等石渠,司同天祿。是乃廣內秘府,藏言之奧。帝王所寶,此焉攸在。自魏及周,公館不立。臣雖愚瞽,猶知其非,是以去年十一月中,敢冒陳奏。特降中旨,即遣修營。荏苒一周,未加功力。臣職思其憂,敢不重請。"帝納焉。於是廨宇方立。
天和三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後以疾卒。《周書 -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九_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