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黎埠鎮位於陽山縣境西部,處東經112°25'、北緯24°33’,距縣城41公里。東、南與龍埠鄉為鄰,西與連南縣寨崗鎮交界,北與鳳埠鎮接壤。該鎮地處連江支流洞冠水東岸沖積平原,地勢較平坦。海拔90米。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7℃,無霜期310天,年總日照時數1575小時,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春季低溫陰雨,夏季氣溫29℃以下,秋季乾燥,冬季霜凍,山頭有雪。可種植雙季稻。截止至1995年,全鎮面積76.5平方公里,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675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72人。轄1個居委會、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黎埠街文明路26號。
建制沿革
陽山縣黎埠鎮,明代屬通儒鄉。清乾隆年間,始建制淇潭司。民國3年(1914),設黎埠區。民國17年(1928),改稱黎埠鄉,屬四區。建國初期,仍屬四區。
1955年,四區改稱黎埠鄉。1958年9月,設立黎埠人民公社。11月,陽山並人連陽各族自治縣,黎埠屬寨崗人民公社。
1959年10月,恢復黎埠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改區,稱黎埠區。 1987年1月,撤區建鎮,名黎埠鎮。
1993年從黎埠鎮分設出鳳埠鎮、龍埠鄉。黎埠鎮人民政府駐黎埠圩,鎮政府大門南向。
經濟狀況
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5422萬元,增速為57.5%,其中工業總產值23547萬元,增速為187.34%,農業總產值21875萬元,增速為6%,實現了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農業產值調頭的目標。全年招商引資總額8500萬元,到位資金7785萬元,落實率91.6%。完成國稅513萬元,地稅135萬元,同比增長46.6%,完成縣下達稅收任務的106.2%,首次突破年稅收6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1081萬元,同比增長300.3%。鎮級自籌財力首次突破300萬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3572元同比增長6.02%。
農林資源
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20℃左右,年降雨量1650毫米,平原日照時間長,山區日夜溫差較大。適宜飼養草食動物、家禽和種植經濟作物。農田基礎設施、排灌系統較好,是我縣的糧食作物主產區之一;經濟作物以種植甘蔗、反季節蔬菜、西瓜、蠶桑為主,全鎮糧經面積比例已達到4:6。
一是坐落大龍村的陽山縣粵普果蔬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500多萬元,租地約1200畝,主要生產菜心、芥蘭、芥菜等多種優質蔬菜,年生產量5000多噸,產品主要銷往香港、深圳等地,年產值可達2000多萬元,公司的興辦,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的兩增效。2005年度,該公司分別被陽山縣委縣政府、清遠市委市政府授予蔬菜種植運銷大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專業大戶稱號。二是洞冠千畝蠶桑基地得到進一步擴大發展,與洞冠村相鄰的大塘村村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擴大種桑面積300畝以上,並建起了蠶繭加工場。三是以原塘滑村為中心的冬瓜基地種植冬瓜面積300畝,取得良好的效應。四是洞冠梨出口商品基地項目正在規劃中。歷史貢品洞冠梨原產於我鎮洞冠村,因而得名,我鎮政府正規劃在小北江沿岸的洞冠、界灘等村建設千畝洞冠梨出口商品基地,可望發展成為集農業、旅遊於一體的經濟產業鏈。
水利灌溉設施完善。黎埠鎮水利設施主要有大龍水利,全長12.6公里,灌溉面積10500畝;隔江水利,全長11.8公里,灌溉面積5000畝;水井鄧公浪水利,全長4.2公里,灌溉面積800畝,屬省“大禹杯”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重點工程。近年,鎮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並發動廣大人民民眾興建“三面光”灌渠及水利維修工程、修築河堤,並對燕岩、隔江、均安等水利進行清理淤積物。山地、水力、林業、礦產資源較豐富。黎埠鎮發展定位為陽山縣資源型工業重鎮,在2005年,被陽山縣委、縣政府授予“工業發展先進鄉鎮”稱號。目前尚未開發的山地有744.7公頃。建立水電站14座,裝機容量為6480千瓦,待開發水力資源4000千瓦。營造了石倉嶺3000畝油桐基地和洋淀坑6000畝生態公益林。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六古、鳳崗和寨塘等村,有鐵、鋅、錫、銅、錳、鎢、煤、大理石、滑石礦、花崗岩和漢白玉等,礦儲量較多,其中鐵礦儲量約600萬噸,品位達58°—62°,鋅礦30萬噸,滑石礦500多萬噸,原煤礦儲量達600萬噸。目前主要有:升耀選礦廠、馬驚選礦廠、陽坪選礦廠、龍埠選礦廠等上規模的廠礦企業。
交通通訊
境內交通、通訊便利。2005年,投入400多萬元進行22公里村級公路硬底化改造,主要項目有:保平村7公里、孟山3公里、民合6公里、界灘2公里,木山4公里,在全縣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標。到目前止,全鎮鄉村公路總長約160公里,切實解決了民眾行路難問題,使廣大人民民眾得到了實惠,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打下堅實基礎。清連一級公路改建高速公路即將動工,建成後與二廣高速規劃在黎埠交匯的契機,這更有利於推動我鎮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通訊事業不斷發展,全鎮程控電話裝機容量已突破5500門,手提行動電話用戶突破6000戶,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了移動通訊。
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事業有突破發展。本鎮是陽山縣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先後被縣、市授予“文明小康鎮”稱號。全鎮中國小校(含村級國小)21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20所,教育教學設施較為完善,在校就讀學生11510人,其中高中400人,國中3635人,國小7475人。現有可容納500人的電影院一間;近年建成的文化中心,2005年中考,全鎮初級中學學生考入市一中的有12人,考入南陽中學的有130多人,其中,黎埠中學參加全國高考,上線率達62.5%。我鎮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健康的民間文藝活動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關注和支持,鎮政府文化廣場建成後,逢周五晚公影活動開展順利,並不定期舉辦各種文藝表演。我鎮組織參加陽山縣鄉鎮首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榮獲優秀組織獎和節目獎7個獎項;參加陽山縣青年舞蹈賽大獲“優秀組織獎”和節目二等獎。擴建鎮衛生院,新建醫衛綜合樓一幢,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切實抓好狂犬病和禽流感防制工作,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展良好,2005年覆蓋率達62.2%。近年來,鎮委、鎮政府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具體部署,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加快推進“三化一園”和城鎮化建設。
地方特產
沙寮粉葛
宜於煲湯,肉脆汁甜、無絲無渣。產於該鎮沙寮,年產1萬公斤。
西嶺辣椒
個大色靚、味辣帶甜。產於該鎮珠光、木槽、水槽、老黎、船洞管理區,年產50萬公斤,運銷廣州。
歷史文物
都爺古廟
都爺古廟是紀念先賢廟宇。稽諸史志,昔明朝嘉靖午間,因黎寨地區盜賊橫行,民難安居,有馮、楊、歐、夏率兵平亂,奮戰向前,壯烈捐軀,賊氛亦由之平息,民賴以安居立業。
為紀念四位都爺功德,建廟祀奉,此廟始建於乾隆年間,嘉慶十六[辛未]年重修有直隸連州事罹含章拜政,陽山縣誌有記載馮、楊、歐、夏四位都爺的歷史。是黎埠地區人民的福神,也是歷史的古蹟。
解放初期,當地人民政府借廟宇聹存公糧,改倉損壤古廟原有面貌,截止至1996年冬始奉陽山縣人民政府批覆[恢復古廟原狀,用作黎埠地區老人活動中心]。
古廟在嘉慶十六[辛未]即公元1811年至解放後1996年冬[丙子]經歷一百八十多年滄桑歷史,但年久失修,殘牆體裂。為保護好古蹟,得到了廣大人民民眾及港澳台、加拿大愛國同胞,積極協助,熱心捐資,及當地政府離退休老幹部大力支持加強精神文明建投,弘揚古德,追步前賢,再次重修古廟,活躍老人身心健康,為造福地方有所貢獻。
據說,1950年前,每隔三年都做一堂三旦連宵大醮,初始由楊國富、李火、李慶雲、梁牧文、廖群等組成管理機構管理都爺廟。
齊天大聖神廟
齊天大聖的民間故事早已在廣大民眾中流傳,孫大聖的見義勇為、為保護唐三藏取真經,一 路除惡務盡,為民眾所敬仰,廣東省粵北地區的黎埠鎮就有這么一個“齊天大聖廟”。表達廣大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敬仰孫大聖造福於民的信念。
李氏宗祠
黎埠鎮李氏宗祠始建於1901年,李利貞為祖始人,由連陽地區漢、瑤和壯族兄弟共同籌建,2002年九月初九是李氏宗祠一百年慶典,國際客家學會會長勞格文和會員曾漢祥、譚偉倫教授也參加了這次慶典,為慶典增加了光彩和熱鬧。
同冠峽
同冠峽:又名“同官峽”、“涼紗峽”。位於陽山縣西同官水口,與觀音岩洞相對面500米。同官峽長數公里,河面寬闊,一水靜碧,悠波漣漪;夾岩峰剌,險竣雄奇。洞峽蒼枝挺崖,煙霞鎖洞,飛瀑瀉渲玉,雲濤卷舒,峽景之美,妙絕千古。唐陽山令韓愈曾作《同冠峽》、《次同冠峽》詩兩首,言置身同冠峽,“無心思嶺北”。
清陽山令潘元章亦寄情山水,揮毫峽壁。至今,“同冠峽”、“雲濤”題刻仍赫然在目。
觀音岩
在連江與同官水交匯處,一山屹然,背西向東,別具景致。
觀音岩就深藏在這青山之中。它又名“冷然洞”,在洞門右壁上刻有明崇禎東閘華斌的題字“冷然洞”和《冷然洞小引》等詩文。明崇禎陽山縣令李一白葺為觀音岩。
觀音岩洞口軒豁,上若樓台,如登台東望,連江碧波帆影,盡入眼帘。岩洞大廳寬宏,若寶剎宮中,正中設觀音像,頂石上刻一青龍,香菸繚繞,森然神秘。
內洞幽深至極,洞中有洞,遊人秉炬明燭,輾轉石徑,但聞蝙蝠啾唧,涼氣撲人,細看空懸鐘乳,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信善樓
淇潭李瑾初外出南洋成為富商。從南洋帶回來“信善樓”的圖紙。民國十五年(1926年)始建。主體呈“田”字型,二層,實用面積三千四百多平方米,108個房間,八個大廳,曾經入住過36戶人家,當年好不輝煌。信善樓主建築瓦檐、樑柱、門窗、屏風、金字架等,都有精美的木雕藝術作品,整體都有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並帶有西洋風格。
東觀別墅
"東觀別墅"坐落於均安村,是陽山縣境內唯一的古老別墅。是黃鴻猷的四個兒子及其子孫的居所。屬府第式客家民居。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民國十六年(1927年)始建,兩年後建成入伙。據說用銀十八擔。其屋檐、門窗、大廳、屏曲等都有精美的雕刻藝術作品。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