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境中南部,東南面隔中越界河與越南人民共和國的勐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並通過越南勐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寮國豐沙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接。
地理座標東經102°05′26″——102°25′07″,北緯22°33′34″——22°59′20″,總面積65058hm2,森林覆蓋率達75.3%,區內最高海拔2637m,最低海拔320m。大部分山地海拔在2000m以上。
保護區內及周邊涉及大興、牛孔、三猛、騎馬壩、半坡、平河6個鄉(鎮),16個村委會,134個村民小組。
地形地貌
保護區為 哀牢山南段三個分支中的中支,西北—東南走向,是下古生界的 碎屑岩和 變質岩組成的 斷塊山。山脊明顯,夾在茶卡河與渣瑪河之間,地勢北高南低,為構造侵蝕中山、高中山和深切峽谷相間的地貌形態,缺少盆地與寬谷平原,平均海拔2000m。主峰瑤人河源頭,海拔2637m。哀牢山由 玉溪地區南部進入 紅河州,受紅河及其支流的分割,黃連山聳立於中段山地的南端,廣義的黃連山為包圍在牛孔河、 勐漫河——小黑江和李仙江之間的倒三角形的一片山地;狹義的黃連山,則為小黑江,勐漫河與渣瑪河之間的梁狀山地。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就分布在廣義的黃連山周圍。由於該山體四周低下,被深切谷地包圍,中部隆起,形成封閉獨立的生態體系。
土地資源
保護區總面積65058hm2, 森林覆蓋率75.3%。其中,林業用地6l764.0hm2,非林業用地3294.0hm2。林業用地中,有林地39529.0hm2,占64.0%,疏林地2879.0hm2,占4.7%,灌木林地6578.0hm2,占10.6%,荒山12778.0hm2,占20.7%。非林業用地中,農地及其他3294.0hm2。土地權屬,國有占86.4%,集體占13.6%。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土壤分布規律是:以垂直分布規律為主,從低海拔的山麓到高海拔的山巔,土壤類型依次為:海拔800m以下為磚紅壤;海拔800—1100m為磚紅壤性紅壤;海拔1100—1600m為山地紅壤;海拔1600—1900m為山地黃壤;海拔l900m以上為山地黃棕壤。水平分布規律為東南、西南面為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而北部則為黃棕壤,其中以黃棕壤所占的面積最大,約占土壤總面積的34%。
基本概況
保護區是雲南省較早成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 雲南綠春縣境中南部,距縣城42公里,1983年建立,為 雲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3835公頃,區內最高海拔2637米,最低海拔320米,相對高差2317米,總面積6505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5.3%,其中核心區面積26744公頃,占41.11%;緩衝區面積21444公頃,占32.96%;實驗區面積16870公頃,占25.93%。國際自然保區合作的熱點地區
保護區直接與越南的孟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並通過越南孟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寮國豐沙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是雲南與周邊國家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直接相接的唯一的一個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資源基金會和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特別重視對這一區域的保護,對這一地區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別關注,這對今後開展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具有深遠的意義和極高的保護價值。
保護區內有50公里的國境線,並直接與越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這不僅使該保護區有重要的物種基因保護價值和在國際上引人關注的保護地位,而且其森林屏障在國防中的地位相當重要,也是國家樹立國際保護形象,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主要保護對象保護熱帶季節雨林、山地雨林、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綠春蘇鐵、白頰長臂猿、黑長臂猿、印支虎、馬來熊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
1.保護熱帶季節雨林、山地雨林、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
2.保護綠春蘇鐵、東京龍腦香、長蕊木蘭、多毛坡壘等大量珍稀植物及其生態環境。
3.保護白頰長臂猿、黑長臂猿、印支虎、馬來熊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
在青技綠葉掩映中,一股巨大的清泉從高一百五十米的懸崖上飛流直下,如流雲低垂,似銀河下瀉—這就是有名的黃連山瀑布。瀑布分三台跌水,瀑水終年不竭。上下兩台水簾筆直下瀉,高度均在六十米左右;中間一台由於崖壁傾斜宛轉,瀑水形成若干急流、小瀑;三台均因瀑水衝擊而在底部形成三個形狀各異的碧蘭的水塘。夏季水源旺盛時,瀑水如萬馬奔騰而下,聲若獅吼雷鳴,在山谷中迴響;濺起的水花若若雨若霧,在陽光照射下,迷濛的水霧上一道道絢麗的彩虹爭奇斗朔,與壯麗的水簾交相輝映。
氣候特點
四季不分明根據 海拔高低不同,可分為三種氣候類型區:
1.海拔600m或900m以下河谷地區為長夏無冬、春洲目連類型;
2.900m以上至2300m之間的地區為四季如春類型;
3.2300m以上的山地北部為長冬無夏,春秋相連類型。
乾濕季分明
11月至次年4月,區內在次大陸氣團控制之下,天氣晴朗,雲量少,日照充足,溫度較高,降水少,稱為乾季。5月至l0月在兩支暖濕氣流控制下,降水豐沛,濕度大、日照少,形成濕季。
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地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最低海拔320m,最高海拔2637m,相對高差2317m,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徵,氣候約垂直差異甚為突出。
保護區呈西北—東南走向,對暖濕氣流有明顯的抬升作用,迫使兩支氣流沿坡地上升,產生豐沛的降水,在山的東西兩側形成多雨中心。西部,年降水量1957.1—2313.3mm,東部降水量為2262.6—2890.7mm,均為多雨區。北部,地形封閉,對兩支暖濕氣流均有阻擋作用,處於雨影區,年均降雨量1454.4—1600mm,為少雨區。
植物資源
黃連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越南和寮國三國交界“綠色大三角洲”的三角之一,也是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地區相連的保留完整的熱帶雨林,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保護區是滇南熱帶保護區中唯一的分布最為完整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以及次生林等多種植被類型垂直分布的保護區,是雲南南部熱帶保護區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動植物區系和種群交流的綠色“大走廊”。
植被類型為:
1.熱帶季節雨林。分布於保護區東南坡海拔800m以下的溝谷,面積很小。由於此區域受人為影響最嚴重,次生樹種很多。本地特有的珍稀植物綠春蘇鐵就生長在這些次生林下。除綠春 蘇鐵外,主要喬木樹種有 千果欖仁、 假含笑、絨毛番龍眼、勐侖翅子樹、 假海桐等。次生植物有黃牛木、余甘子、五月花等。2.山地雨林。這種類型僅分布於保護區東南的瑪玉海拔800——1500m範圍,占保護區總面積23.3%。主要喬木樹種有滇木花生、寮國石櫟,薄果猴歡喜、栲樹、紅木荷、八寶樹等。
3.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這類森林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海拔1500——2000m地帶,分布區域面積占保護區面積的40%。主要喬木樹種有四棱浦桃、雲南單性木蘭、硬葉石櫟、 山地山龍眼、屏邊油果樟等。4.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這是熱帶山地垂直帶中一種特殊的植被群落。它主要分布於海拔2000m以上,氣候溫涼、雲霧迷漫、潮濕。少有人為活動的地方,占保護區總面積30%。本類型的特點是:
A.苔蘚附生特別豐富,地表、樹幹、樹枝以及葉面均被各種苔蘚植物覆蓋;
B.大樹粗壯。分枝低、樹冠成傘狀;
C.林下小型竹類發達;
D.木蘭科的長蕊木蘭分布普遍,是類型的標誌種。代表樹種有長蕊木蘭、大紅毛木連、白楠、粗狀潤楠、滇紅皮、密花樹等。
5.次生植被類型。此類型又分:A.落葉闊葉林;a.旱冬瓜林,分布於海拔1500——2000m潮濕的箐溝邊;b.赤楊葉、蒙自樺林,分布於海拔較高的原始林遭受火燒或耕作放荒後的地區。
B.稀樹灌木草地。整個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其間散生數量不等的喬木和灌木,群落外觀似稀樹草原狀,實際上並非稀樹草原,而是原有森林遭長期不斷的砍伐或火燒條件下所形成的一類次生植被。其特點是群落結構不穩定,群落中的喬、灌、草本三者間的比例常隨不同的地點而異。
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2802餘種,木本植物有600種,國家保護植物135種,珍稀瀕危植物有1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有4種(綠春蘇鐵、長蕊木蘭、東京龍腦香、多毛坡壘);國家二級保護有131種(喀西桫欏、綠春白桫欏、蘇鐵蕨、木瓜紅、千果欖仁等);雲南省級保護種有24種(小果木瓜紅、小葉紅光樹、中華刺蕨等)。保護植物之豐富,珍稀種類之多,在全國同類型自然保護區中尚屬少有。
國家保護植物
一級4種:有 長蕊木蘭、綠春蘇鐵、 東京龍腦香、多毛坡壘;二級131種:喀西桫欏、綠春白桫欏、蘇鐵蕨、木瓜紅、千果欖仁等;
三級有紅椿、楠木、楨木、大葉木蘭、黃連等。
經濟植物
藥用植物
稀有的活化石—綠春蘇鐵
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在植物區繫上為古熱帶植物區中的滇、緬、泰地區,保存著完整的熱帶雨林向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過渡的植被類型,分布於保護區南部的綠春蘇鐵是全國乃至整個東南亞分布範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蘇鐵類植物,總面積有4838公頃(72570畝),種群數量約82萬株。綠春蘇鐵是1995年所發現的蘇鐵屬植物新種,是距今有兩億多年的古老殘遺植物,僅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的綠春縣小黑江流域及越南的黑水河流域。
綠春蘇鐵多集中在陽坡箐溝邊,在整個群落內呈現斑決狀分布,在林窗下和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長較好。蘇鐵類植物是一類古老殘遺植物,最早出現於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早二疊紀,在中生代晚三疊紀至早白堊紀最為繁盛,晚白堊紀時逐漸衰退。蘇扶植物是一類具有主要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植物。從形態上看,蘇扶植物的營養器官和生殖結構與孢子植物的最接近,是最原始的種子植物之一,在種子植物起源與演化的研究上有重要價值。從起源上看,蘇鐵生存繁衍了兩億多年,經歷了漫長的環境變遷,因此,對研究古植物區系、植物地理、古氣候和古地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地球環境變遷過程中,許多植物種類滅絕了,而蘇鐵類植物生存繁衍至今,對其適應環境的機制,繁殖生物學特性等進行研究,在保護生物學研究上亦具有重要價值。所以,綠春蘇鐵的發現對蘇鐵屬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動物資源
保護區作為滇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據調查,有哺乳類動物100種,分屬9目、24科、68屬,以種數比,僅次於西雙版納、高黎貢山和無量山自然保護區,而就保護種類而言,保護區分布有國內外列為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獸類28種。
靈長類 動物的重要棲息地中國有22種靈長類動物中,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就有8種,占我國靈長類種總數(22種)的36.4%,是中國自然保護區中保持有靈長類動物最多的自然保護區。其中5種為一級保護種,這在中國已知的自然保護區中是絕無僅有的,在國外也比較罕見。在中國所有靈長類動物分布的自然保護區中,一般都只有1-3種靈長類,雲南南部和西部的自然保護區中有5~7種,特別是自然保護區中生存有兩種親緣關係極為密切的長臂猿,它對研究長臂猿中最低等的黑長臂猿類的保護和探討近緣種生態習性、分布、分化和種間關係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特色在國內自然保護區中是獨一無二的。
有馬來熊確切分布的保護區
馬來熊別名狗熊、太陽熊,屬於熊科,學名為Helarctosmalayanus。是熊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體胖頸短,頭部短圓,眼小,鼻、唇裸露無毛,耳小而頸部寬。全身毛短絨稀,烏黑光滑;鼻與唇周為棕黃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黃色的馬蹄形塊斑。兩肩有對稱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個毛旋。尾約與耳等長;趾基部連有短蹼。
馬來熊也是林棲動物,它們酷愛居住在低洼地帶那茂密的熱帶林中。和很多野生動物一樣,它們也更喜歡在夜間出來活動。由於是出色的爬樹高手,它們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離地2-7米的樹杈上度過的,包括睡眠和日光浴。冬季的馬來熊並不冬眠,或許這是因為它們居住在炎熱地帶,而食物來源一年到頭都比較充足的緣故吧。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緬甸等地。1972年在中國雲南南部邊境山地首次發現,數量十分稀少,因此它們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國家保護動物
保護區有17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物。一級有蜂猴、間峰猴、友葉猴、黑長臂猿、白頰長臂猿、馬來熊、雲豹、金錢豹、印支虎等9種,其中,後6種現存自然種類數量極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動物紅皮書列為高度瀕危種。
二級有獼猴、穿山甲、水鹿、斑羚、鬣羚、金貓、大靈貓、白腹錦雞、黑鷳、熊猴、拂猴、短尾猴等。
蜂猴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靈長目,懶猴科。體長320—345毫米。頭圓,體形粗短,尾短而隱於毛叢中,四肢短而等長。體背面被毛棕黑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灰白色,眼、耳均有褐黑色環斑。
蜂猴為樹棲性動物,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屬夜行性動物,白天捲成球狀隱蔽在高大喬木的洞中或枝丫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主要以野果為食。特別愛吃鳥蛋。一年四季都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每胎一仔。
相關連結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paper.yunnan.cn/html/20080409/news_99_39238.html
http://tour.xylv.com/yunnan/honghehanizuyizuzizhizhou/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