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樹

紅光樹

紅光樹,常綠喬木,高達25m。樹皮灰白色,富含紅色樹脂。幼枝密被銹色糠秕狀微柔毛。葉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心形或圓形。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及南部,生於海拔500-1000m處的山坡或溝谷陰濕密林中。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等地也有分布。紅光樹有:大葉紅光樹;假廣子;密花紅光樹;狹葉紅光樹;小葉紅光樹等品種。

基本信息

簡介

葉堅紙質或革質,下面常被白粉及銹色絨毛,側脈近平行,互相連結。花單性、異株,成密總狀花序或假傘形花序,總花梗粗,不分枝或分叉,由多數疤痕集結而成為瘤狀體,苞片早落,花梗上部或中部具小苞片,脫落後留有疤痕,花較大,近球形或橢圓形(多為雄花),碟形或壺形(中國的有些種的雌花),具花梗,雄蕊柱頂端成盤狀(雄蕊盤),花葯8-20,分離,基部貼生在盤的邊緣成星芒狀,不直立,花柱短而厚,柱頭為具2淺裂或邊緣牙齒狀或撕裂狀的盤。果皮肥厚,常被絨毛。假種皮先端撕裂,稀不裂;胚乳皺褶狀,含油和澱粉。約70餘種,分布於南亞,從印度東部至中南半島、菲律賓伊里安島。中國有5種1變種,產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

生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5m。樹皮灰白色,富含紅色樹脂。幼枝密被銹色糠秕狀微柔毛。葉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心形或圓形。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及南部,生於海拔500-1000m處的山坡或溝谷陰濕密林中。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

下屬品種

紅光樹狹葉紅光樹
大葉紅光樹:喬木,高10-20米,胸徑25-35厘米,樹皮粗糙,灰褐色,分枝集生樹幹頂端,稍微下垂,幼枝密被銹色微柔毛。葉堅紙質至近革質,長(15-)24-40厘米,寬7-13厘米,倒卵狀披針形,兩端漸狹,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側脈20-25對,兩面隆起,至邊緣處彎曲會合,第三次小脈近平行,互相網結;葉柄長1-2厘米,被銹色顆粒狀或粉末狀微柔毛。雄花序短,長0.8—1厘米,2—5花簇生於瘤狀總梗;花蕾卵珠形或倒卵珠形,外面密被暗褐色絨毛,長7—10毫米,徑5—6毫米,花梗長1.2-1.5厘米,在中部或中部以下著生有小苞片;花被裂片3,雄蕊盤下陷,邊緣花葯無柄,13—18枚。雌花長6毫米,2—4簇生於瘤狀總梗上,密被微柔毛,圓柱形,基部稍膨大,子房寬卵珠形,密被銹色絨毛,柱頭2裂,裂片邊緣再次分為2淺裂。果序短,通常著成熟果1個,果具極短的柄或近無柄,橢圓形或卵珠形,成熟時長2.5—4厘米,徑2.2—2.5厘米,外面密被銹色絨毛,果皮厚2—3毫米,假種皮深紅色,頂端撕裂。花期8—9月。分布及生境:產滄源,生於海拔800一900米溝谷潮濕的密林中。分布自印度東北部(阿薩姆), 經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至中南半島。

假廣子:小喬木,高6—20米,樹皮灰褐色,分枝集生樹幹頂端,平展,先端稍下垂,幼枝、幼葉密被銹色或灰褐色微柔毛,老時漸無毛,具細的縱紋。葉堅紙質至近革質,長12—25(—32)厘米,寬3—6(—8)厘米,長方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稀長圓形至狹橢圓形,兩邊近平行,先端銳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稀近平截,表面灰綠色,微具光澤,無毛,背面被銹色或灰褐色有柄的星狀微柔毛,老時漸疏而變為無毛,有時毛被成小片脫落,中肋在表面下陷,側脈15—32(—36)對,至邊緣處彎曲網結,兩面隆起,第三次小脈近平行,與第四次小脈構成明顯的網狀;葉柄長0.6—1.7厘米,通常密被銹色或灰褐色微柔毛。雄花序腋生或從落葉腋生,有小花4-8;瘤狀總梗長3—4毫米,有時無瘤狀疤痕,呈四棱形;被灰色或銹色微絨毛;花蕾長3—5毫米,倒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梗長5—7毫米,在中部或中部以上著生小苞片;雄花花被裂片3,稀4,倒卵形,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裡面無毛,雄蕊盤下陷或近下陷,無毛,花葯8—16枚。雌花稍大,3—8(-10)簇生於極短的瘤狀總梗,圓柱形或棒形,外面密被銹色星狀絨毛,長3一4毫米,中部微收縮,花柱與子房約等長,柱頭2裂。每 裂片2淺裂,老時近無毛。果序通常著成熟果1—2個,果卵珠形或橢圓形,頂端尖,長2.5—3.2厘米。1.8—2厘米,基部盤狀花被管基宿存,柄長0.8—1厘米,外面密被銹色絨毛或稍被粉末狀微柔毛或老時漸無毛,果皮厚約1毫米,假種皮橙紅色至深紅色,近全包種子或僅頂端有微小的撕裂,種子卵狀橢圓形,長2—2.8厘米,徑1.3—l.6厘米,兩端圓,乾時暗紫紅色至灰黑色,種皮脆殼質,易裂,具微隆起的細網紋,珠孔顯著凹陷,孔狀。花期8—9月,果期4—5月。分布及生境:產勐臘、景洪、瑞麗、潞西、滄源等地,生於海拔500—1700米的山坡、低丘、溝谷邊緣的疏林或密林中。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泰國緬甸等地。

紅光樹小葉紅光樹
小葉紅光樹:小喬木,高4—15米,胸徑10-25厘米,分枝集生樹幹頂端,平展而稍下垂,幼枝密被銹色短星狀絨毛或近顆粒狀柔毛,老時漸無毛,黃褐色至黑褐色,具縱紋。葉膜質至堅紙質,全緣但有時不規則的波狀,長圓形,披針形,倒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0-20(-28)厘米,寬2-4(-7)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表面有光澤,灰綠色,背面蒼白色,無毛,有時沿中脈和側脈被細小的星狀或近糠秕狀微柔毛,老時漸疏,側脈12—18對,第三次小脈幾平行,互相網結,微隆起;葉柄長5—20毫米,無毛或有時被短的星狀近糠秕狀微柔毛。雄花花蕾扁球形,徑3—5毫米,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花被裂片3,花葯10—16枚,(2-)6-9朵花組成假傘形花序,總梗瘤狀,長3—6毫米,花梗細長,長約為總梗的2倍,中部以上有小苞片。雌花序假傘形,腋生,總梗長0.5—1厘米;雌花長卵珠狀,長約4毫米,幾與花梗等長;小苞片著生於花梗的中部以上,密被銹色短柔毛。果通常單生,下垂,長1.8—3.2厘米,徑1.5—2.5厘米,卵球形至近球形,幼時被絲狀絨毛,後漸無毛或被銹色星狀顆粒狀微柔毛,頂端有時偏斜凸起,基部具宿存的盤狀花被管基,果皮薄,厚約1—2毫米;假種皮深紅色,完全包被種子或僅頂端微撕裂;種子卵球形至近球形,長1.6—2.6厘米,徑1.2—2厘米,種皮薄,脆殼質,外面光滑,乾時褐色至紫褐色,自疤痕向上伸出多條不規則的縱紋。在低海拔地區花期為12月至翌年3月,果期7—9月;在高海拔地區花、果期為7—9月。分布及生境:產西雙版納、屏邊、河口、盈江、滄源等地,生於海拔200—1000米的阻濕山坡或平地的雜木林中,自馬來半島經泰國,緬甸,中南半島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