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菇

品種名稱: 005 品種來源:

黃菊菇

品種類別:其它品種名稱:黃菊菇審定編號:川審菌2005005品種來源:由成都市第一農業科學研究所從阿壩州發現的野生菌子實體分離獲得純培養物,經三年馴化研究,從而實現人工栽培。特徵特性:散生或群生,群生每叢20—40朵,有時達上百朵。菌蓋直徑2—8厘米,初期為半球形至鐘形,後展開成傘狀,橙黃色至金黃色,粘滑,被均勻褐色尖角狀翹鱗片,邊緣稍內卷,常有部分殘存的菌膜;菌肉較厚,白色至淡黃色;菌柄中生,內實,直徑0.5—1.2厘米,長4—15厘米,圓柱形,有細小鱗片,與菌蓋同色,菌環上位,有時脫落或不明顯;菌褶直生,不等長,每平方厘米30—40片,稠密,淡黃色;孢子印銹黃色,孢子淡銹黃色,光滑,圓形或橢圓形,(6.7—8.0)×(4.3—5.5)μm,菌絲生長前期為白色,後期淡黃至銹黃色,菌絲體為雙核菌絲,有鎖狀聯合。菌絲體適宜溫度範圍為5—30℃,最適溫度20—25℃;子實體生長溫度範圍為5—25℃,最適溫度10—20℃。培養料PH4—9,最適PH6—7.5。自然條件下,全生育期100-120天。產量表現:以棉子殼、雜木屑為主料,添加15%的麩皮或米糠作為精料,生物轉化率可達85-100%。栽培要點:(1)省內平壩和丘陵地區制袋時間為10—12月,以棉子殼,鋸木屑、玉米芯和稻麥草為主料,麥麩、米糠、玉米粉為精料,石灰、石膏、白糖為輔料,含水量60-62%。(2)經嚴格滅菌冷卻接種後,在15—25℃條件下40—45天長滿菌絲後移入出菇棚,不開袋。(3)保濕(85—90%)和一般散射光刺激,40—45天后,子實體陸續發生。待子實體菌膜即將裂開時即可採收。種植區域:全省絕大多數地區,只要能滿足該菌株生長發育條件的場所均可。[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