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肄業。
194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曾任中共香港文委修補委員,粵贛湘邊縱隊第一支隊參謀,《青年知識》、《新建設》、《學園》編輯。
1935年,17歲的黃秋耘在香港讀完了中學,同時考上了香港大學、倫敦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共五所大學。父親是希望他繼承世代相傳的祖業,進香港大學或倫敦大學學醫。憑當時優異的考試成績,他已獲得了這兩間大學的獎學金。但是由於受舅舅、南社詩人馬小進和叔叔黃恕如薰陶,黃秋耘從小對文學就產生濃厚的興趣,他愛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特別愛讀中國古典詩詞。清華、燕京等名牌大學吸引著他,加上在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思潮影響下,黃秋耘說服了開明的父親,隻身一人來到北平,選擇了清華大學國文系,希望以文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建國後,歷任新華通訊社福建分社代社長、《文藝報》編輯部副主任、廣東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中國廣州筆會中心會長、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有《黃秋耘自選集》、《黃秋耘散文選》、《黃秋耘文學評論選》,著有回憶錄《風雨年華》。
曾先後在廣州軍管會、華南聯合大學、華南文藝學院、南方日報、中共中央聯絡部、新華通訊社總社工作。後任新華社福建分社代社長。1954年秋。調中國作家協會任、《文藝學習》常務編委。1956年2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1959年初,轉到《文藝報》工作,直至1966年春。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受3年隔離審查。1969年9月宣布解放,住“五·七”幹校一年。1970年秋調廣東省革委會宣傳辦公室工作,次年調到廣東人民出版社,後調到廣東省出版事業管理局,任副局長。1976年起由國家出版局借調,負責主持修訂大型古代漢語詞典《辭源》工作。1983-1985年,由中共中央黨校借調去編寫《一二九運動史要》。1985年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後,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中國廣州國際筆會中心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東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編委等。1981年和1982年,先後兩次應邀赴美講學,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中心舉辦的活動和紐約聖約翰大學舉辦的當代中國文學研討會,並由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中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1984年5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東京舉行的國際筆會第47屆大會;1986年6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西德漢堡舉行的國際筆會第49屆大會;1987年5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瑞士盧加諾舉行的國際筆會第50屆大會;1988年8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漢城舉行的國際筆會第52屆大會。
晚年
晚年的黃秋耘生活簡樸,甚少應酬,常在家中看書種花。
2001年五一節那天,84歲的黃秋耘突然腦中風送進醫院搶救,由於病情嚴重,三個月後終告不治。遵照他的遺願,“不發訃告,不舉行送別儀式,不驚擾親朋好友,”也沒有哀樂低逥的場面,只有一叢叢鮮花和一曲他生前最喜歡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伴著黃秋耘走完了他作為作家和革命者的人生路。
主要作品
《銹損了靈魂的悲劇)(1980年)、《丁香花下》(198牢年)、《黃秋耘散文選》(1983年)、《黃秋耘文學評論選》(1983年)、《黃秋耘自選集》(1986年)、《往事並不如煙》(1987年)、《雜文選粹》(1988年)、《風雨年華》(增訂本1988年)。
譯作有羅曼·羅蘭長篇小說《搏鬥》(99年)等。共有一篇短篇小說和三篇論文被譯成英文,收入《百花齊放文學》文集,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在美國出版的《秋水》雜誌也轉載了《霧失樓台》、《丁香花下》、《古怪的貓的自白》等作品。還有一些散文被譯成朝鮮文和泰文。《風雨年華》被日本漢學家九山升譯成日文出版。
獲獎
《黃秋耘散文選》曾獲廣東"魯迅文學獎",根據同名散文改編的電視劇《霧失樓台》曾獲"金帆獎"。
《往事並不如煙》,獲1989年全國優秀歷文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