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內容
黃瓜台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創作背景
唐高宗共有8個兒子,他們是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節、李弘、李賢、李顯、李旦。其中4個小兒子,李弘、李賢、李顯、李旦全部為武則天所生。公元655年,武則天打敗王皇后與蕭淑妃,順利進階皇后寶座。公元656年,武則天勸說李治廢太子李忠,改立自己在感業寺生的兒子李弘為太子。李忠的母親劉氏,地位較低,在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正酣時,皇后處於下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后無子,大臣們給王皇后出一主意,過繼一位皇子,自然選中李忠,因為李忠年齡最大,過繼後,就會順理成章地立為太子。廢掉李忠是武則天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李弘當太子後,表現的可圈可點,贏得李治和大臣們的讚譽。李治的身體越來越不行,就考慮將皇位傳給李弘,自己病退,沒想到,武則天堅決反對。於是,武則天百般壓制太子,太子繼承她的遺傳,並不妥協,手底下有一批大臣擁護,與武則天暗中較勁。
公元675年,李弘與高宗、武則天一起去合璧宮時突然暴卒,有人懷疑是武后投毒所致,可是沒有證據。這一年李弘24歲。李弘的死對病秧子李治打擊太大,心灰意冷,更不願管理朝事,武后的機會越來越多。
一個月後,李賢上位,成為太子。李賢當太子後,逐漸顯示出了自己的才能,超過了他的哥哥李弘,讓武則天又一次感受到了威脅。
不久,後宮有了這樣的傳言:李賢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
韓國夫人為武則天姐姐賀蘭氏,早寡,武則天把她介紹給了皇帝,是李治的一位普通夫人,沒有封號。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自己生的孩子不可能不知道,這就是在造輿論,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而且武則天幾次鄭重地、無厘頭地批評李賢,讓李賢后脖梗感覺寒風透骨。
哥哥李弘就是前車之簽。站在生命懸崖邊沿的李賢痛苦煎熬中寫了這首詩。李賢將這首詩譜了曲,有意讓人傳唱,武則天聽到後多少有所收斂。
作品鑑賞
《全唐詩》在這首詩題下注云:“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後賢疑隙漸開,不能保全。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後聞而感悟”。可見這是一首詠物托意的諷喻詩,和曹植的《七步詩》類似。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諷諫生母武則天切勿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傷殘骨肉,傷害親子。
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台下,果實纍纍。詩人者使用“離離”這一疊詞,簡括而又形象鮮明地點染出瓜熟時長長懸掛在藤蔓上的一派豐收景象。接著寫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一人“好”一個“稀”,言簡意賅,形象鮮明,對比強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長變化的辯證規律,於輕描淡寫中寄託了詩人的深遠用意。
“三摘猶自可”使用讓步修辭手法,以突出“摘絕抱蔓歸”的可悲結局。詩人的原意是藉以對武后起到諷喻規勸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餘地,切勿對親子一味猜忌、過度殺戮。否則,猶如摘瓜,一摘、再摘,採摘不已,最後必然是無瓜可摘,抱著一束藤蔓回來。
全詩雖只六句三十字,卻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主題思想。語言平易曉暢,體現了樂府民歌的特色。全詩運用比喻,寓意蘊藉深婉,能收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李賢李賢(654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則天第二子。在其兄李弘死後,一度被封為太子,之後被廢為庶人。武則天得到政權以後,為避免李賢有什麼輕舉妄動,派丘神績去巴州監視他。但丘神績卻做主將他囚於別處,逼他自殺,李賢遂死。武則天得知此事,於顯福門為李賢舉哀,貶丘神績為疊州刺史,並回復他的王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李賢司徒的官位,並派人迎其柩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贈皇太子地位,謚章懷太子,與其妃房氏合葬。
《全唐詩》卷六收其詩一首,就是這首《黃瓜台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