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滔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東里巷,有700年歷史,是福建莆田東里黃氏分派始祖黃滔的祠堂。 黃滔祠占地面積約78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為莆田市現存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結構最完整、保存完好的古代禮堂建築之一。
公元1986年4月,黃滔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滔祠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當年,東里黃氏族人為了紀念東里黃氏始祖黃滔,創建了祠堂的正廳“思敬堂”。到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黃氏族人又在原祠的基礎上增加了下廳“敦敘堂”、大門馬台和東直房。
黃滔祠大門上持著“東里黃氏大宗祠”匾額,左右兩邊對聯分別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規正許功,閩海一時稱樂土;延福世書香,甲族開東里,文章初祖,莆陽千載仰高賢。
黃滔祠門內牆嵌有“品樹連陰圖記”石刻。正廳懸掛有“文章初祖”匾額。 莆田東里始祖黃滔(840--911),字文江,唐末五代時著名文學家、詩人,號稱八閩文章初祖、詩壇盟主。所著有《黃御史集》傳世。
黃滔祠——八閩祠堂之首
黃滔(840—911),字文江,東里人(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東里巷)。系黃姓入莆始祖唐桂州刺史黃岸的六世孫。他仕途坎坷,在京都滯留十幾年,於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國子四門博士之閒職。終因國事無望而致仕歸閩,被閩王五審知招納封為威武軍節度推官。當時中原衣冠避亂會集於閩,推黃滔為八閩文壇之主。
黃滔德政於閩,時隔近四百年後,東里黃姓子孫為紀念始祖黃滔德政,由十二世孫黃四如與及弟、侄於元朝大德八年(1304)創建正“思敬堂”。“思敬堂”後來成為黃氏後世分布海內外之著名堂號之一。與“江夏”、“逸敦”、“熾昌”成為黃姓主要堂號。後由十七世孫知縣黃子嘉、十八世孫督學黃仲昭等建下廳“敘堂”及馬台和東直房等,基本形成了黃滔祠之格局。整個黃滔祠占地面積約78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50.2平方米,為莆田市現存面積最大,結構完整,保護完好的古祠堂之一。1986年4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黃滔祠原大門匾額“黃氏大宗祠”,系蘇州“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徵明所書,正廳匾額“文章初祖”為明成化年間興化府太守岳正所書,“思敬堂”、“敘堂”兩匾額為姑蘇陳怡所書。大門內嵌石刻“品樹連蔭圖碑記”為明正統國子祭酒李時勉所撰。這篇文章記錄了黃氏繁衍興盛的歷史過程,內容豐富,很有研究價值。
黃滔祠堂中原有姓氏聯為“品樹家聲大、印池世澤長”。現大門對聯是“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規正論功閩海一時稱樂士;延福世書香,甲族開東里,文章初祖莆陽千載仰高賢”。為今人林祖韓先生所撰。
祠堂作為家族精神維繫的核心,是舊時宗法制度的象徵,據記載,從這古祠堂走出來有進士78人,其中包括狀元1人,解元14人,名人有黃滔、黃公度、黃漬、黃仲元、黃仲昭、黃鳴俊、黃起龍、黃起有、黃懋官、黃廷用等等;上至宰輔、尚書、御史、狀元、榜眼、探花;下至知府、知縣、文人學士、封疆大吏,還有現代科學家黃維垣院士等,真是俊才英傑,燦若繁星。至於在各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但又名不見傳的,更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