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位於寧夏東北部毛烏素沙漠和黃河交匯之處,是銀川市黃河旅遊開發九大功能區之首。是寧夏沙坡頭、沙湖景觀的集中體現,是大漠黃河、塞上江南絕世景觀的再現,是明清寧夏八景之一,是西北景觀的微縮。

基本信息

概況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滔滔萬里黃河在寧夏腰部穿過,流程390多公里,在寧夏有許多古老的渡口。據《西夏記事本末》卷首所附的地圖看,就標有順化渡、呂渡、郭家渡等。據一些地方志記載,明清時期的官渡有橫城、高崖、李祥、馬頭、臨河、永康、常樂、新墩、寧安堡、廣武、老鼠嘴、張義、青銅峽、冰溝、泉眼山和田家灘南等16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橫城渡口。橫城位於銀川市東30餘里的黃河東岸,這裡登高東望,是浩瀚無垠的黃沙,隔河西眺,則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滔滔的黃河水,從這裡向北奔騰而去;蜿蜒的明代長城向東南伸延。

歷史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橫城渡口是一處古老的黃河渡口,早在西夏時期就已有了,當時稱為順化渡。順化渡是西夏國重要交通咽喉,由這裡往北,直通遼國都城的“直道”,沿途在西夏境內就有13個驛站。由這裡往東,可經過“園信驛路”或夏(西夏州名,在今陝西靖縣白城子)、綏(今陝西綏德,當時宋朝在此設綏德軍)驛道,直達宋都沛梁。向西30里,便是西夏國都興慶府。由於橫城之北有個地名叫黃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橫城渡稱為“黃沙古渡”。黃沙古渡在明代時期更加繁盛。明代翰林玉家屏,曾把這裡的盛況寫進他的《中路寧河台記》一文中。寧河台是明代為了保護這個渡口暢通無阻而修築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台外有一道城牆,周長90餘丈,高2.4丈。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台上。當時寧夏地處邊防前沿,屬明代“九邊”之一,《中路寧河台記》指出:“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靈州之道梗,則內郡之輸挽不得方軌而北上,而寧夏急矣!”這說明了黃沙古渡在軍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對黃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東下自崑崙,濁流排山曉拍津。來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閒身。”黃沙古渡周圍的黃沙與綠野,烽火台與萬里長城,黃河與渡船,灘渚與芳草,戍卒與渡客,構成了一幅獨特景色的塞外風光。

詩詞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朱元漳第16子,慶靖王朱旃,曾作《黃沙古渡》描述這裡的塞外景色: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
萬里邊夷帝闕,一方冠蓋接鹹秦
風生灘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際遠,濁流滾滾自崑崙。
詩中“帝闕”指明都北京;“鹹秦”即鹹陽、秦中,也是陝西的關中。這首詩不僅描繪黃沙古渡的壯麗景色,而且還闡述了黃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評價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黃沙古渡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把它當作黃河水運的重要港口。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下了一道詔書,命令駐守薄骨律鎮(今寧夏吳忠市西南)的將軍刁雍把河西屯積的50萬石谷糧運到內蒙古的沃野鎮(今五原縣西北),作為軍備,並指定幾個地區調5000輛牛車來運送。刁雍算了一筆帳,從河西(今寧夏青銅峽市、永寧一帶)到沃野,800里路程,牛車一年往返兩趟,每車載20石糧食,一趟總共能運載10萬石,一年兩趟只能運送20萬石,50萬石糧食需要兩年半才能運完。一車一牛一人計算,兩年半要耗費一萬多個勞動力,上萬頭耕牛,不僅耗費人力和畜力,而且影響農業生產。因此,刁雍上表奏呈太武帝請求改水運。太武帝詔準。當年冬刁雍集中船匠建造木船200艘,每艘可載糧1000石,僅用半年時間,就運完了50萬石糧食的任務。這是黃河上遊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木船水運事業。自北魏開闢黃河水運以後,歷史興盛不衰,唐代的朔方軍鎮設在靈州,所需軍糧經常由北都(山西太原)購買,然後溯河而上,運到靈州。唐高祖李淵為防禦突厥,曾下令在靈州置水師,派大將於筠到江南召募船匠來靈州造船,在黃河上建立起我國第一支艦隊,黃沙古渡一時又變成了軍港。唐朝還建立六城水運匣,專門管理今寧夏、內蒙古一帶的黃河水運業。元代科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建議寧夏黃河通漕運,元世祖忽必烈,採納他的建議,同時還下令建立應理州(中衛縣)到內蒙古東勝的水驛,沿河設立驛站10個,有驛船66艘。清代康熙皇帝於1688年親征噶爾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龍在寧夏調運軍糧,徵集船隻103艘。康熙及隨從陸路來寧夏,返京時則從黃沙古渡乘船走水路,共用船隻101艘,其中還有一艘“樓船”,康熙途中作詩一首: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以此描述黃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黃沙古渡自古以來是寧夏水運的重要港口。

發展

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黃沙古渡生態旅遊區
近代,隨著對外貿易的開展,制草,毛紡等輕工業的興起,給寧夏水運事業帶來了生機。公元1880年以後,英、德商人陸續在寧夏石嘴山設“洋行”,最多時達10家。這些洋行在寧夏全境及甘肅,青海設有分行,專門收購羊毛皮張。以皮筏、木船、駱駝運到石嘴山打包,然後再裝船運到包頭轉口。民國初年,寧夏成為西北貿易門戶,水運業很發達,有船隻1000多隻,寧夏出口物資70%以上水運,主要口岸是黃沙古渡、中衛、寧安堡、石嘴山,其中黃沙古渡一處,每年輸入布匹、百貨、雜貨約13000擔,輸出甘草、羊皮1000擔,羊毛1000萬斤,是寧夏最繁忙的港口。

逐步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寧夏黃河水運一度發展到最盛時期,在50年代“一五”計畫時期,寧夏擁有木船近1000隻,有木船、機帆船、拖輪等大小船隊。修建包蘭鐵路時,主要靠木船發揮了作用,許多建材、石料、笨重設備,大都用木船運輸。青銅峽大壩建成後,由於未設計船閘,寧夏水運事業才逐步衰落下去,黃沙古渡逐漸失去昔日的繁榮。

重新振興

2003年由趙斌等人發起陶樂縣人民政府批准在月牙湖設立黃沙古渡生態建設公司,重新恢復黃沙古渡盛名,建設月牙湖生態保護區。2004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撤縣並鎮,把陶樂縣以月牙湖鄉為界,劃歸銀川市管轄,黃沙古渡生活建設用地也得到了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覆。2005年銀川市人民政府為保護黃沙古渡月牙湖的自然生態環境,批覆成立了月牙湖濕地保護區。在黃沙古渡之巔,您可盡覽寧夏風光。大漠黃河,塞北江南,讓這沉睡千年的古渡重放異彩,讓“黃龍鎮河”保一方平安世代相傳,讓昭君出塞的動人故事流芳千古。

主題思路

相傳康熙微服私訪及親征噶爾丹、昭君出塞和親、蒙恬北擊匈奴皆由此渡河西進。黃沙古渡生態旅遊景區開發建設的主題思路是通過旅遊規劃,逐步形成黃沙古渡落日觀光、濕地保護、治沙示范、生態農業、民族民俗風情、大漠挑戰、黃河漂流、沙浴康體、休閒娛樂、黃龍祭祀為一體的特色生態旅遊景區。現在景區內開設了六輪沙漠衝浪、沙漠越野衝浪自駕、沙地摩托、沙漠悍馬自駕、黃河快艇衝浪、羊皮筏子漂流、沙灘足球、沙灘排球、沙灘保齡球、沙灘龍舟、滑沙、滑草、滑槽、騎駱駝、騎馬、射箭等娛樂項目,點種花棒、沙蒿、楊柴等種籽3000多畝,栽種花棒、沙柳、新疆楊、沙棗樹、刺槐等樹苗500餘萬棵,建成伊斯蘭風格的民居建築2080平方米。景區開辦的農家樂餐廳會為您提供風味十足的農家小菜。吃農家飯,睡農家炕,逛農家小院,黃沙古渡使您流連忘返;塞北風光、黃河文化、回族風情、生物治沙成果,黃沙古渡使您心靈為之一震,慨嘆於自然的和謁與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