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毛耳草[中藥]

黃毛耳草[中藥]
黃毛耳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毛耳草,中藥材名。本品為茜草科植物黃毛耳草的全草。夏、秋採收,曬乾或鮮用。功能主治為:清熱,除濕,活血舒筋。治黃疸,水腫,乳糜尿,痢疾,腹瀉,跌打損傷,無名腫毒,乳腺炎。①《中國藥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勞傷出血,並有舒筋活絡的功能;搗爛敷患處,治無名腫毒及扭傷。②《浙江民間草藥》:散血治內傷。③《湖南藥物志》: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

基本信息

別名

敷地兩耳草、銅眼獅、地坎風、鋪地蜈蚣(《廣西野生資源植物》),山蜈蚣、對葉寸節草(《浙江民間草藥》),過路蜈蚣、串地蜈蚣、白山茄、地蜈蚣、落地蜈蚣、攤地蜈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腹瀉草(《中草醫藥經驗交流》)。

來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黃毛耳草的全草。夏、秋採收,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

①《浙江民間草藥》:性平,味微苦,無毒。

②《湖南藥物志》:辛苦酸澀,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活血舒筋。治黃疸,水腫,乳糜尿,痢疾,腹瀉,跌打損傷,無名腫毒,乳腺炎。

①《中國藥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勞傷出血,並有舒筋活絡的功能;搗爛敷患處,治無名腫毒及扭傷。

②《浙江民間草藥》:散血治內傷。

③《湖南藥物志》: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

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常呈鋪散匍匐狀,全株均被有黃綠色細長柔毛,以莖、葉柄、托葉、葉背、脈間等處為多。莖具角棱,纖弱,節上有鬚根。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2.5厘米,寬6~12毫米,先端尖,全緣,基部稍圓;托葉連合成鞘狀,膜質,邊緣鑽狀齒裂。花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柄長2~3毫米,萼筒漏斗形,4裂;花冠漏斗形,長5~6毫米,4裂,淡紫白色,稀為白色,4裂;雄蕊4;子房2室,柱頭2裂,棒狀。蒴果,扁球形,長和寬均約2毫米,室背開裂;萼片宿存。種子黑棕色,細小。花期7月。果期9月。

分布區域

分布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曠地、溪邊、山坡。

藥材性狀

全體被黃色或灰白色柔毛。莖細,稍扭曲,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明顯縱溝紋;節上有殘留鬚根;質脆,易折斷。葉對生,葉片多向外捲曲,完整者展後呈卵開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2.2cm,寬5-13mm,全緣,上面綠褐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被黃色柔毛,托葉短,合生;葉柄短。蒴果球形,被疏毛,直徑約2cm。氣微,味苦。以身乾、色黃綠、帶葉者為佳。顯微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近方形、長方形,切向延長,外被角質層。非腺毛多細胞,多破碎,表面可見縱向角質紋理。皮層約有10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偶見簇晶,內皮層凱氏點明顯。韌皮部狹窄,細胸懷菜小,皺縮。木質部由導管與木纖維組成。髓部寬廣,中空。葉粉末特徵:黃綠色。①非腺毛眾多,由2-10細胞組成,壁增厚,長270-925(-1565)μm,直徑17-30μm,表面具角質紋理。②氣孔平軸式。③葉肉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長50-90(-266)μm;草酸鈣簇晶直徑10-20μm,稜角較尖。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

相關配伍

①治濕熱黃疸: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連服三至七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濕熱水腫: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另用石蒜鮮鱗莖一兩,蓖麻種子二錢,共搗爛敷足心。(《福建中草藥》)

④治小兒急性腎炎:鮮黃毛耳草水煎加紅糖服。二至三歲八錢至一兩;四至六歲一兩至一兩半;七至十歲一兩半至二兩;十歲以上者二兩至二兩半。以上均為一日量,分三次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乳糜尿(膏淋):鮮黃毛耳草二兩,金櫻根六錢,燈心草、貫眾各五錢。加水三碗煎成一碗。每日一劑,二次分服。如尿中有圓柱樣物,加星宿菜全草七錢,牡荊子五錢;婦女患者加地根一兩;病重者黃毛耳草增加一兩。忌食姜、蔥、蒜等。(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痢疾,腸炎:鮮腹瀉草二兩(乾品一兩),洗淨,加水濃煎,去渣,取藥液,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沖服。一天分兩次服。(《中草醫藥經驗交流》)

⑦治中暑吐瀉: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小兒高熱昏睡:黃毛耳草三錢,艾葉一錢,鉤藤二錢,山查三錢,蜂窩一錢。水煎服。每小時服一次,每次服一匙。(《湖南藥物志》)

⑨治乳腺炎: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⑩治婦女血崩:黃毛耳草,水煎,取汁沖紅糖服。(《中國藥植志》)

⑾治跌打損傷及蛇咬傷:鮮黃毛耳草搗汁飲,渣敷患處。(《浙江民間草藥》)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1.本草經集註:景天為之使。2.本草經疏:病人虛寒,脾胃作泄及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外證似同,內因實異,即不宜服。3.本經逢原:胃虛食少及孕婦勿服。

化學成份

全草含車葉草甙(asperuloside),熊果酸(urso-licacid),白樺脂酸(betulic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軟脂酸十六醇酯(hexadecylpalmitate)及三十二烷酸(dotriacontanoicacid)。

相關論述

1.《中國藥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勞傷出血,並有舒筋活絡的功能;搗爛敷患處,治無名腫毒及扭傷。

2.《浙江民間草藥》:散血治內傷。

3.《湖南藥物志》: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

4.《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