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2-1996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系,本科。
1996-2001 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
2002-2004 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後。
2004-2011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副教授,
2011.12-今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方向
1. 碳納米材料(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的宏量製備及套用。
2. 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
3. 光電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器件。。
4. 電磁禁止及吸波材料
5. 耐熱性聚合物的合成及改性。
主要貢獻
研究成果
先後主持及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教育部、天津市、浙江省及企業合作等十餘項課題。已在Accounts Chem. Res., Nano Lett., ACS Nano,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mall, J. Mater.Chem., Nano Res., Macromolecules, Carbon, , Macromol. Rapid Commun., J. Phys. Chem. C 等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SCI他引1700餘次,H因子22。擔任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雜誌編委及JACS, Small, Nano Res, Carbon, JPCC, Langmuir,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Scale, Compos Sci Technol, Compos Part A, Polym Adv Technol, Express Polym Lett, Polym Int 等國際期刊審稿人。已申請專利20餘項,獲授權8項。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驗證了石墨烯的室溫鐵磁性(Nano Lett, 2009, 9, 220,他引90餘次),這項研究被Nature China(自然-中國)選為2009年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突出科研成果,同時被Nature出版集團的Asia Materials雜誌作為“亮點”進行了報導,併入選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選的“200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發展了一系列基於石墨烯的新型光、電、磁智慧型驅動器(Actuator),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Nano (2012, DOI: 10.1021/nn3006812)及Adv Funct Mater (2011, 21, 3778,他引120餘次)等期刊上,被美國化學會期刊C&E News(Graphene Helps A Robot Creep Like An Inchworm)進行了重點關注,還被Materials Views(Wiley出版集團)以“Works Well on Paper: The Graphene Muscle”為題進行了報導。首次系統研究了單壁碳納米管的電磁禁止性質(Nano Lett, 2006, 6, 1141. 他引120餘次)及其結構對禁止性能的影響(Carbon, 2007, 45, 1614, 他引約70次,入選Carbon雜誌2006-2010年“Top 50 highly cited articles by a Chinese mainland author”)。
作為組委會成員多次參與重要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的組織工作,包括“4th East-Asian Polymer Conference(2006)”,“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of Nanotubes(NT09)”,“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2008)”,“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等,並獲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優秀組織獎。在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2012),首屆中日青年化學家論壇(2010)”,“2011基金委青年高分子研討會”等十餘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受邀參加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青年科學家活動。
學術論文
5篇代表性論文:
1. Jiajie Liang, Lu Huang, Na Li, Yi Huang*, Yingpeng Wu, Shaoli Fang, Jiyoung Oh, Mikhail Kozlov, Yanfeng Ma, Feifei Li, Ray Baughman, Yongsheng Chen*,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with Controllable Motion, Fast Response-Rate and High-Frequency Resonance Based on Graphene and Polydiacetylene, ACS Nano, 2012, 6, 4508.
獲獎記錄
2010年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曾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及成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