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簡介
黃梅建縣於隋開皇18年(公元598年),因域內有黃梅山、黃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吳頭楚尾,荊楚文化與吳越文化在此激盪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黃梅文化現象。黃梅是佛教禪宗發祥地、黃梅戲發源地、紅十五軍誕生地和國家級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和挑花之鄉。“黃梅戲”、“黃梅挑花”和“佛教禪宗祖師傳說”是我縣靚麗的三張文化名片,均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縣現有旅遊景點200多處,景區6處。西山挪步園雲霧繚繞,幽靜清新,實屬避暑勝地;蔡山晉梅花開二度,老而彌香;四祖寺、五祖寺、妙樂寺,寺寺通靈;龍感湖、太白湖、亂石塔,熠熠生輝。這裡群星燦爛,人文蔚起,誕生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哺育了明朝哲學家瞿九思、兵部尚書汪可受;清朝探花、一代廉臣帥承瀛;走出了中國近代哲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著名民主人士、民革中央秘書長梅龔彬;孕育了當代教育家、獨樹一幟的文學巨匠廢名(馮文炳),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趙辛初、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等。黃梅教育昌隆,崇文重教風氣濃厚,基礎教育質量位居全省前列,高考成績多年來在黃岡各縣市中名列前茅。
繁述
黃梅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晚期(1-4萬年前)即有人類棲息。
夏、商、西周:根據《禹貢》的說法,當時全國劃分為九州,黃梅地屬揚州。
東周、春秋前期:屬楚。前506年,吳破楚,後敗越,北上與晉爭霸,此時屬吳。
戰國時:越於前473年滅吳,屬越。楚於前306年滅越,又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屬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安(今安徽六安),屬西楚九江國。四年(前203)七月,高祖封英布為淮南王,屬漢淮南國。六年(201),置郡領縣當時,周圍鄰縣(蘄春、柴桑、松滋)均於是年置,黃梅居其中,既不屬其領轄,史冊又未明載置縣。
漢初名尋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分淮南置廬江國,以厲王長子陽周侯為廬江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縣治約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
東漢順帝時(126-144),黃梅縣歸屬揚州廬江郡,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建安十四年(209),呂蒙為尋陽令。魏黃初二年(221),孫權改鄂為武昌郡,領尋陽隸荊州。同年,孫權改武昌郡為江夏郡,黃初三年(222),黃梅縣屬魏荊州蘄春郡。吳黃武四年(225),屬吳揚州蘄春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撤蘄春郡,劃尋陽隸荊州武昌郡。太康二年(281),還隸揚州廬江郡。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黃梅縣境始南北分治。北境劃歸豫州西陽國之蘄春縣,縣治今蘄春縣八里湖土門城。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鶴問寨之尋陽縣,隸江州尋陽郡。
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縣。
東晉鹹和初(326),隸豫州西陽郡。太元三年(378)為避宣太后鄭春諱,改蘄春為蘄陽,隸豫州南新蔡郡,受江州督。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豫州之西陽等六郡置郢州,蘄陽隨西陽郡隸郢州。泰始五年(469),隨西陽郡還隸豫州。
南齊永明四年(486)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冊初著此地僑置苞信縣。梁末(556),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隋開皇九年(589),省尋陽、南 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復置尋陽縣。
隋開皇初年(581),隋文帝撤州郡置總管府,改永興縣為新蔡縣,隸蘄州總管府。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屬江州新蔡縣。開皇九年(589),改府為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隸蘄州。大業三年(607),隋煬帝改蘄州為蘄春郡,領黃梅等五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武德八年(625),廢州,省四縣復為黃梅縣。自此至今,縣名未變。
五代十國:黃梅仍隸蘄州。後周顯德五年(958),改取江北之地,屬後周。
宋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隸淮南路蘄州蘄春郡。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為東西二路,隸淮南西路,所隸州郡仍舊。嘉熙(1237—1240)兵亂,縣治僑於大江中洲(地屬德化)。
元至元十二年(1275),於蘄州置淮西宣撫司,黃梅隸之。十四年(1277)改總管府,十八年(1281)撤總管府復州,上置蘄黃州宣慰司,黃梅隸之。二十三年(1286),撤宣慰司,屬蘄州隸湖廣行省。皇慶元年(1312),遷縣治於今黃梅鎮。至正二十四年(1364),隸湖廣行中書省蘄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降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黃州府蘄州。十一年(1378),改隸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還隸湖廣布政司,上隸州府均不變。
清初(1644),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黃州府。康熙三年(1664),分置湖北布政司,黃梅屬黃州府隸之。
民國元年(1912)廢黃州府。直隸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隸鄂東道。民國3年(1914),改鄂東道為江漢道,隸之。18年(1929),廢江漢道,直隸湖北省。21年(1932),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隸第3行政督察區。25年(1936),第3、4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3行政督察區,黃梅隸之。
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設中原區,6月,撤中原區設中南區,下置湖北省,黃梅縣屬黃岡地區隸之。
1950年6月5日,經黃岡專署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
1953年,黃(梅)、宿(松)兩縣協定,兩縣邊緣湖泊水面界限:北以雞頭山至戾魚山,南以王家夾至中嘴為兩縣共管地區,黃梅漁船東南不過中嘴,東北不過戾魚山,宿松漁船西南不過王家夾,西北不過雞頭山。
1954年撤銷中南區,黃梅隸屬省地未變。
1955年下年,經協定柏樹林、楓樹林、向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廟一帶屬廣濟,劃廣濟余川區之龍腰,徐政兩村以及吳文村的一部分屬黃梅。一年後,除余蘇垸留屬黃梅,其他地方仍歸屬廣濟。
1956年元月1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於龍感湖西部高灘澤地墾建龍感湖農場,直隸省農墾廳。
1958年11月,將王埠鄉的嚴大墩、嚴細墩和黃太墩劃歸龍感湖農場。
1959年元月,龍感湖農場改為縣轄,1960年3月復屬省轄。
1996年,黃梅縣面積1071平方千米,人口約94.3萬人。轄10個鎮、13個鄉:黃梅鎮、孔壟鎮、小池鎮、下新鎮、停前鎮、五祖鎮、大河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鄉、長嶺鄉、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王楓鄉、白湖鄉、張河鄉、李英鄉、分路鄉、王埠鄉、徐港鄉、劉佐鄉。境內有1個國營原種場。縣政府駐黃梅鎮。
1998年,撤銷獨山鄉、分路鄉,設立獨山鎮、分路鎮。調整後,全縣轄12個鎮、11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黃梅縣總人口966416人,其中:黃梅鎮103392人,孔壟鎮75713人,小池鎮64431人,下新鎮8318人,大河鎮34521人,停前鎮39489人,五祖鎮25853人,濯港鎮56803人,蔡山鎮63924人,新開鎮64536人,獨山鎮30227人,分路鎮53498人,柳林鄉18417人,杉木鄉44734人,長嶺鄉21129人,苦竹鄉33377人,王楓鄉37230人,白湖鄉23617人,張河鄉33773人,李英鄉24418人,劉佐鄉20225人,王埠鄉27711人,徐港鄉21823人,龍感湖農場37175人,張湖農場2082人。
2001年,撤銷白湖鄉,併入濯港鎮;撤銷張河鄉,併入孔壟鎮;撤銷王楓鄉,併入大河鎮;李英鄉,併入蔡山鎮。2002年?(可能也是2001年批准,待查),張湖原種場併入黃梅鎮;撤銷王埠鄉、徐港鄉,併入小池鎮;撤銷長嶺鄉,併入下新鎮,鎮政府駐地遷至馬鞍山。
2004年末,黃梅縣總人口982100人,轄黃梅、小池、孔壟、下新、大河、停前、五祖、濯港、蔡山、新開、獨山、分路12鎮,杉木、柳林、苦竹、劉佐4鄉,共有33個居委會、488個村委會。2005年末,黃梅縣轄12個鎮、4個鄉,33個居委會、495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全縣轄12個鎮、4個鄉。黃梅縣下轄黃梅鎮、小池鎮、孔壟鎮、下新鎮、大河鎮、停前鎮、五祖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鎮、分路鎮、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劉佐鄉以及挪步園管理處、龍感湖管理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梅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大別山尾南緣,長江中下游結合部北岸,鄂、贛、皖三省交界,東與安徽省宿松縣接壤,西與湖北省武穴市毗連,南與江西省九江市區隔江相望、兩橋相連,北與湖北省蘄春縣山水相依。地跨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8分,東西最大寬度37公里,南北最大長度61公里。黃梅境內小池濱江新區是湖北長江第一站。京九、合九鐵路在此交匯,滬渝、福銀高速穿境64.6公里,長江水道過境59.2公里,兩座九江長江大橋飛架天塹;105國道、柳界公路、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短短兩個小時車程之內,可南往九江、南昌,西北至武漢,東抵合肥,4個小時可達南京。這裡是長江經濟帶和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是湘鄂贛“中三角”戰略中鄂贛互聯的黃金節點,也是武漢城市圈、皖江城市帶和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結合部。
地形地貌
黃梅縣地勢北高南低,呈三級階梯狀傾斜,北部山地屬大別山余脈,中部為丘陵及壟崗平原,中南部為湖泊,南部為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沖積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縣總面積78%。
氣候
黃梅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氣溫16.8℃。境內氣候有明顯地過渡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乾。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加之年際降水變化大,亦常有旱、澇、風、霜、凍、雹等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黃梅水域廣闊,河流、湖泊、水庫眾多,塘堰密布,總計河流34條,大小湖泊29個,大中小型水庫24座,長江水道59.2公里,全縣可利用水資源裝機2萬千瓦。
礦產資源
黃梅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磷礦探明儲量1300萬噸;鐵礦儲量5800萬噸,品位45%左右;重晶石儲量約50萬噸;矽石儲量約1000萬噸;鉀長石儲量約5000萬噸;石膏儲量約2.6億噸;滑石粉儲量2000萬噸;瓷土、石灰石、花崗岩分布較廣,儲量甚為可觀。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黃梅水域廣闊,河流、湖泊、水庫眾多,塘堰密布,總計河流34條,大小湖泊29個,大中小型水庫24座,長江水道59.2公里,全縣可利用水資源裝機2萬千瓦。
礦產資源
黃梅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磷礦探明儲量1300萬噸;鐵礦儲量5800萬噸,品位45%左右;重晶石儲量約50萬噸;矽石儲量約1000萬噸;鉀長石儲量約5000萬噸;石膏儲量約2.6億噸;滑石粉儲量2000萬噸;瓷土、石灰石、花崗岩分布較廣,儲量甚為可觀。
人口民族
2010年,黃梅縣總人口880586人,黃梅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各少數民族分布。
經濟
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7億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長16.15%;地方財政總收入8.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5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2.8倍和2.6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4億元,是“十五”末的4.7倍,年均增長36.2%;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41:30:29調整為33:39:28。
2011年,黃梅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由2006年的3.42億元增加到10.56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2.03億元增加到5.57億元。黃梅縣稅收均有所上漲:國地稅收入均突破2億元大關,由2006年的0.67億元、0.68億元增加到2.05億元、2.82億元;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重由28%提高到5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億元,比2006年增長2.76倍。
2012年,黃梅縣生產總值129.2億元,同比增長1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4.8億元,同比增長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16%;財政總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22.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7億元,同比增長23.9%,地方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0.8%;外貿出口1990萬美元,同比增長60.2%。
第一產業
黃梅縣耕地面積60餘萬畝,山林50萬畝,水體面積30餘萬畝(其中可養水面23.6萬畝),黃梅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湖北省水產重點縣。
2010年,黃梅縣糧食生產實現“七連增”,2010年總產達到8.43億斤。農業產業化得到加強,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4家、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9家。
2011年,全縣糧食生產實現“七連增”,2010年總產達到8.43億斤。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4家、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9家。
2012年,黃梅縣糧食總產量突破10億斤,實現九連增,營造林生產完成3.66萬畝,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1%。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11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6家、23家。濯港、分路、蔡山、大河等鄉鎮創建了省部級糧棉油萬畝高產示範區13個。停前、獨山、苦竹、柳林、杉木等鄉鎮建成了藍莓、油茶、楠竹、苗木花卉等特色基地近6萬畝。下新、濯港等鄉鎮完成精養魚池標準化改造1.3萬畝。
第二產業
2010年,工業規模企業由59家增加到208家,居全市首位,年產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5家。大勝關山工業園和小池臨港產業園由小變大,獨山頁岩製品集中區和杉木陶瓷工業集中區從無到有,四大園區共聚集規模企業89家。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新型建材三大產業占全縣工業總量的70%,產業集群已現雛形。中部商貿物流產業園項目全面啟動。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208家,比2006年淨增141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1.9%提高到29.2%,年產值過億元企業達20家。
201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家,新增27家;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36.2億元,同比增長19.8%。產值過億元企業50家,稅收過千萬元企業2家。大勝關山工業園和小池臨港產業園聚集規模企業41家。五大支柱產業聚集規模企業112家,完成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90.4%。高新技術企業6家,高新技術產品21個,省著名商標8個、省名牌產品7個。黃梅經濟開發區紡織服裝產業園被授予全國紡織工業轉移試點園區。千年緣酒業、科普達實業等43家企業技術改造累計完成投資6.8億元;五瑞生物、通威飼料信息化試點工作紮實推進。
第三產業
截至2009年,黃梅縣建材城、家裝城等11個專業市場貿易成交額達35億元,同比增長10.8%。星級酒店提檔升級,引領住宿餐飲業迅猛發展,營業額達5億元,同比增長22.8%。“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改造農家店83家、“家電下鄉”銷售網點96家,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萬台,兌付補貼814萬元。銷售汽車下鄉產品842輛,機車下鄉產品6877輛,兌付補貼767萬元。全縣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847戶,新增各類企業270戶。保險業完成保費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16.7%。
教育
截至2013年,黃梅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8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民辦2所),職業中專2所(民辦1所),國中29所(民辦3所),國小136所,特校1所,幼稚園113所(民辦109所),全縣現有在校學生177226人,專任任教師7731人。
中等教育 | ||
黃梅縣第一中學 | 黃梅縣第二中學 | 黃梅縣第三中學 |
黃梅縣第五中學 | 黃梅縣國際育才高級中學 | 黃梅華寧高中 |
交通
鐵路
京九鐵路、合九鐵路在縣境內交匯,並設三、四級站6個,通車裡程73公里。
公路
滬蓉、京福兩條高等級公路穿縣境而過,全長64.6公里(滬蓉32.4、京福32.2),105國道,蘄孔、黃標省道分東西和南北形成網路,黃上、黃塔、城下、獨潘、新蔡、濱汪等縣鄉公路依託國省道,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
黃梅縣南部的小池鎮與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截止2013年12月已開通了跨省城市公交路線17路公交,公交分為北線和南線,起點和終點均分別為小池鎮凱旋門和九江市九江火車站。
社會事業
文化
戲劇
黃梅戲的前身為採茶調,後稱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區域。邢繡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建國後,黃梅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黃梅縣現有黃梅戲專業劇團1個,半職業劇團23個,村級業餘劇團161個,演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梅戲劇團曾數度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楊尚昆等作專場演出及多次晉京演出,並榮獲領導、文化部的高度讚賞和鼓勵。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
工藝
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時期的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是流傳於黃梅縣一帶的民間工藝。黃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家機布,又稱“大布”,藝人依靠一根針、一根線(7種顏色)在上面交替挑繡各種圖案。黃梅挑花是用彩線挑繡,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的格線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黃梅挑花構圖種類多樣,尤其是戲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梁祝姻緣”、“桃園結義”等。
黃梅挑花曾獲得多項殊榮:1938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4年獲波蘭“社會主義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展覽”獎,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眾多湖北工藝品中親自選其裝飾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而後,多次作為國家和湖北地區的工藝品代表作赴國外巡展,被譽為“無聲的抒情詩,立體的中國畫”。
民間文學
黃梅禪宗祖師傳說:黃梅是中國禪文化的發源地,全國六座禪宗祖庭,黃梅縣獨占兩座。馳名中外的千年古剎四祖寺、五祖寺分別坐落於境內西山和東山;禪宗六位祖師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曾在黃梅縣修行並傳承衣缽。有關禪宗祖師的故事在這裡廣為流傳,形成了“黃梅禪宗祖師傳說”。2011年5月,黃梅禪宗祖師傳說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此前,黃梅戲、黃梅挑花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黃梅已有3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
衛生
截至2010年,全縣擁有縣直醫療衛生機構10個,鄉鎮衛生院16個,村衛生室479個,社會醫療機構54個,私立醫院1個;擁有核磁共振機1台,CT機3台,彩超11台,萬元以上醫療衛生設備120台(件);衛生系統固定資產總值15600萬元,房屋面積25.3萬平方米;共開放住院床位1277張;現有職工3156人,村級衛生技術人員736人。全縣設有中醫、婦幼、眼科、精神、骨科、皮膚病等專科醫院。
旅遊
黃梅縣名勝古蹟眾多,縣中擁有各類文物點200多處,縣中有省級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黃棉縣擁有馳名中外的“禪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有中華長梅壽星——蔡山晉梅;有新石器時代的焦墩遺址;有南北朝詩人鮑照墓,岳飛之子岳震、岳霆墓、宋代亂石塔;有避暑山莊挪步園、大源湖風景區、柳林鄉漂流旅遊村 。
四祖寺
四祖寺位於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廟創建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印度、韓國、東南亞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享有盛譽,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五祖寺
五祖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前稱東山寺,後世改稱五祖寺。禪宗五祖大滿禪師弘忍於唐鹹亨三年(672年)創建,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衣之地。
挪步園風景區
挪步園風景區位於湖北省黃梅縣城北27公里處的紫雲山上,明末崇禎皇帝御賜給兵部書汪可受的風景寶地。挪步園風景區海拔1240米,景區方圓25公里。景區內擁有著名景點有巢雲寺、修書洞、陸羽石、老祖寺、萬家寨、登天柱、擎天松、聽泉洞、火臨洞、朝陽洞、法華洞、洗墨池、出木池、出米池、捉雲台、白雲洞、虎引洞、天燈塔、望郎石等20多處。
蔡山晉梅
蔡山晉梅,黃梅縣蔡山鎮的江心寺旁,故稱蔡山晉梅。蔡山晉梅樹高近8米,扁圓形樹冠,冠幅7米有餘,一年之內兩度開花:每年嚴冬開花,中間稍有停歇,初春又花開滿樹,整個花期歷冬春兩季,故稱“二度梅”。花為白色,花蕊粉紅,具有很高的觀賞與研究價值。蔡山晉梅自晉代至今有1660餘年歷史,為中國和世界上最老的梅花壽星,是中國四大古梅之一,堪稱國之瑰寶。
妙樂寺
妙樂寺,位於黃梅縣清江之畔,毗鄰江西九江,由九江鐵佛寺主持妙樂大師籌資2億元興建,被譽為“南國第一寺”。妙樂寺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整個寺廟主要建築由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觀音堂、齋堂等設施組成,其中天王殿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天王殿之一。
老祖寺
老祖寺為東晉太和年間由印度來華高僧千歲寶掌禪師開山創建。
龍感湖自然保護區
龍感湖位於鄂、皖、贛三省交界處,屬華陽水系,經華陽大閘直 通長江。
春秋戰國時期,龍感湖與江南的鄱陽湖連成一片,稱彭蠡澤。
漢代三國時期,彭蠡澤南移與江北湖泊分離,時稱雷池。1954年長江水利區劃辦公室將其改名為龍感湖。
龍感湖地區濕地類型多樣:有湖泊、沼澤、灘涂、池塘、河流、港渠和稻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流域總面積53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500平方公里。龍感湖地處長江中、下游結合部,是眾多鳥類棲息、繁殖、越冬的黃金地帶。.
著名人物
姓名 | 生辰 | 出生地 | 簡介 |
翟鳳陽 | 1903- | 黃梅縣大河鎮 | 曾任聯合國著名的外交家、巴勒斯坦問題專家 |
梅汝璈 | 1904-1973 | 黃梅縣孔壠鎮梅列村 | 著名的法學家 |
邢慕寰 | 1915-1999 | 黃梅縣 | 台灣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主任、研究院院長 。 |
邢繡娘 | 1749-1818 | 黃梅縣孔壠鎮邢大墩 | 黃梅戲鼻祖,曾四次為乾隆皇帝獻藝,並獲得“黃梅名伶”的御賜墨寶 。 |
向焱林 | ?-1926 | 黃梅縣柳林鄉望江村向鋪 | 中共黨員,1926年國民黨在柳林大屠殺中被叛徒出賣,與其他六位將士壯烈犧牲 |
廢名 | 1901-1967 | 湖北黃梅 | 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京派代表作家。 |
張維國 | 不詳 | 湖北黃梅 | 2012年9月,當選為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長。 |
吳儀 | 1938年11月- | 黃梅縣濯港鎮吳元八村 | 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女性領導人、中國政府在對外貿易領域的談判專家,有“中國鐵娘子”之稱。 |
周強 | 1960年4月- | 湖北黃梅 | 2013年3月15日當選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
梅文 | 1965年- | 湖北黃梅 | 海軍大校,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政委。 |
周濯街 | 1950- | 湖北黃梅 | 黃梅籍國家一級作家 |
瞿金平 | 1957.6.4- | 湖北省黃梅縣 |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名優特產
糯米堆花酒
糯米堆花酒,該酒採用純糯米,運用傳統制酒工藝製造而成。
黃梅青蝦
“黃梅青蝦”系指產於湖北省黃梅縣境內源感湖及源感湖周邊地區的青蝦,黃梅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