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蟲
體長5.80—6.80毫米;寬4.80一6毫米。蟲體近圓形。頭部、前胸背板黑色。前胸背板兩側各具1橙黃色的長圓形大斑。鞘翅黑色.在每一鞘翅的近中央有1近圓形的橙色斑。腹部中央黑色,外緣橙紅色;緣折外緣黑色。前胸背板緣折的前內側有明顯的半球形凹陷。
雄蟲
頭部橙黃包。後胸外緣橙黃色部分擴展較大。
卵
橙黃色,長卵形。長1.10—1.40毫米,寬0.55毫米。卵成堆豎立產在棉葉背面。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6.90一8.10毫米,黑色。中胸背板中央具桔紅色“丫”形斑。後胸背板中央的桔紅色斑呈三角形。腹部各節具刺疣6個;腹部第一節每側的2個刺疣基部連片呈紅黃色;第四節的刺疣基部均呈紅黃色;第五節側疣的基部紅黃色,但中央1對刺疣連成一片。
蛹
體長5毫米左右,略呈卵圓形。胸部有黑斑3對;腹部4對,其中以腹部第三、四對為最大。腹部第一節背板有淺橙紅色斑3個;腹部第四節中央有淺橙色斑1個。
生物學特性
歷期
黃斑盤瓢蟲的卵期、幼蟲期、蛹期發育的歷期較短,但羽化至性成熟,產卵的時間較長,該蟲在江蘇省各世代各蟲態的發育歷期。
溫度是影響歷期長短的主要因素。如在21℃和27.40℃的情況下,幼蟲各齡期的歷期分別是:一齡期2±0.10和2.90±0.70天;二齡期1.80士0.50和1.30±0.50天;三齡期2.10±1.70和1.30±0.50天;四齡期4.10±0.80和2.50±0.50天;全幼蟲期10±0.30和8土0.40天。
年生活史
黃斑盤瓢蟲在江蘇省揚州市以成蟲在松、梧桐、桃等樹皮下和建築物縫隙內以群集形式越冬。翌年4月開始活動,5月進入棉田,11月下旬開始越冬,在該地區全年共發生6代(表48)。
繁殖
新羽化後的成蟲性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約經過13天左右時間才開始交配。交配約需1一3小時,最長者可達5小時以上。有多次交配習性。交配後雌蟲約經8天左右就可產卵。一次產卵6一20粒左右,每產1粒卵需半分鐘,單雌平均產卵量450粒左右。最多可產1,300粒以上。其產卵的高峰期大致在出現始卵日後15—40天間。
捕食
根據戴志一等室內測定(1982),幼蟲各齡期對棉蚜的平均日捕食量,一齡幼蟲13.50頭;二齡26.40頭;三齡34.70頭;四齡91.90頭;全幼蟲期共捕食棉蚜542.60頭。新羽化的成蟲7—5天內食量較小,平均日捕食棉蚜36.90頭。變配後,隨著卵巢的發育,取食量猛增.於產卵高峰期.日平均食蚜量94.10頭,最多達120頭以上。產卵高峰期過後,捕食量又逐漸下降,至越冬前夕日食蚜量僅10一20頭。
地理分布
分布於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江蘇、河南、山東。
鞘翅目(六)
鞘翅目通稱甲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具如下特點:體型大小差異甚大,體壁堅硬;口器咀嚼式;觸角形狀多樣,10-11節;前胸發達,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為角質硬化的鞘翅,後翅膜質;幼蟲為寡足型,少數為無足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