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緣巧瓢蟲拉丁學名:Oenopia sauzeti Mulsant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瓢蟲科瓢蟲亞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蟲:成蟲體長3.50—4.20毫米,體寬3.10-3.20毫米,橢圓形。頭部、複眼、前胸背板、鞘翅縫黑色。鞘翅中央部分擴展成橫橢圓形的黑斑,在末端之前擴展為橫四邊形的黑斑,此外分別於每一鞘翅的前半部中央有1個橫四邊形大黑斑,在後半部中央或稍前有1個近似圓形的黑斑。腹面全為黑色。中胸後側片大部分黑色,僅脛節深褐色;鞘翅緣折全為黑色。觸角錘節明顯。前胸腹板縱隆線基部平行向前伸出,至接近前緣處消失。中胸腹板前緣中部明顯內凹,後基線不完整。爪細小,有基齒。雄蟲:頭部黃色。中胸後側片黃色。足大部分黃色,足部及大部分腿節黑色。
卵:長1.11毫米;寬0.46毫米。黃色至桔黃色。呈紡錘形,以一端固定在葉片上。
幼蟲:共4齡,各齡期主要特徵:
一齡:體長1.27一1.81毫米;寬0.49—0.68毫米。初孵幼蟲白色,僅頭部淡黑色,1一2個小時後,身體全部變成黑色,將要蛻皮時色變淡。
二齡:體長2.16—2.98毫米;寬0.72—0.83毫米。體背面黑色,腹面灰白色。前胸黑色,其前緣灰白色,中胸黑色,中、後胸背板各有1個黃色大斑;中胸背板前側角兩邊和後胸背板後側角兩邊各有1個黃白色小斑。腹部第一、四、五節刺疣均呈黃白色。第四、五節背中線處各有1個黃白色斑。
三齡:體長3.51—4.13毫米;寬1.03一1.21毫米。體上斑紋與二齡一致,所不同的是第四節的刺疣和背中線處的斑黃白色明顯。
四齡:體長4.44一5.46毫米;寬1.34一2.20毫米。體上斑紋和二、三齡同,不同是第五節的刺疣和背中線的斑黃白色。
預蛹:體長3.62毫米;寬1.70毫米。老熟幼蟲分泌粘液固定,體收縮。
蛹:體長3.40毫米;寬2.29毫米。體深褐色至黑色。前胸背板有3個圓形黃白色斑。呈倒“品”字形排列,中央有黃白色縱線,前緣中央有1個黃白色斑。翅芽黑色。後胸黑色,中央靠中胸處有1個圓形黃白色大斑。腹部第一節黑色,兩邊靠翅芽處各有1個黃白色斑,中央靠後胸處有1個黃白色斑。
生物學特性
(1)歷期:杜予州等在貴陽室內觀察(1988一1989),不同世代的發育歷期不相同(表53),以第二代的歷期最短,僅52.20天;而第五代歷期最長,達254.80天。(2)年生活史:黃緣巧瓢蟲在貴陽花溪於11月上旬以第四、五代成蟲呈休眠狀態在土縫、雜草、樹縫和一些卷葉內進行越冬。當溫度升至15℃以上時,成蟲照樣活動取食,但不能產卵。根據1988年調查(杜予州)結果,越冬成蟲死亡率為30.77%,雄蟲為77.78%,說明雄蟲的抗寒能力高於雄蟲。
越冬成蟲於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活動,取食4月上旬開始產卵繁殖,在該地區一年發生4一5代(表5d)。
(3)繁殖與壽命:成蟲多於下午16—20時羽化,有多次交配習性。有間歇產卵習性,間歇期1—10天。卵多產於棉葉背面,卵多成堆,少數散產。每天產卵量最多達46粒以上。單雌產卵量隨著代次的不同而有差異,與溫度和成蟲的壽命有關。雌蟲的平均壽命、平均產卵歷期和單雌平均產卵量在不同代次的情況是:第一代60.14天、41.71天和217.29粒;第二代31.22天、26.30天和86.69粒;第三代25天、15.25天和49.55粒。第四代雌蟲平均壽命145.30天;單雌平均產卵量188.41粒。第五代壽命247.72天;產卵量148.33粒。
各代卵的孵化率無明顯的影響,最高可達79.99%。幼蟲死亡率隨著代次的不同而有差異。
地理分布
湖北、四川、雲南、西藏、貴州、廣西、安徽鞘翅目(六)
鞘翅目通稱甲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具如下特點:體型大小差異甚大,體壁堅硬;口器咀嚼式;觸角形狀多樣,10-11節;前胸發達,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為角質硬化的鞘翅,後翅膜質;幼蟲為寡足型,少數為無足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