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簡介
教堂始建於1925年,為古堡式建築,北、西兩面臨街,座東向西;磚石結構、紅瓦掛屋面、門前石砌台階,造型美觀大方。教堂主體長25米,寬14、4米,檐高8、5米;上有鐘樓、下有地下室。鐘樓頂層是一座六角形圓頂鍾亭,拔地高21米,原有合金剛鍾一口(文革期間遺失)。堂內有連椅座位及階梯座位可容納七百餘人,東端設有講台,左側為樂器台,講台後邊是浸水池。
於2006年5月7日至7月15日進行復堂20周年的大維修,並且安裝燈光與燈帶.教會歷史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南浸信會差會派傳教士李壽亭(平度人)來濟寧,在黃家街路南買了一處民房開始傳教辦學,其中三間北屋用作禮拜堂。後來又派王洪海牧師、美國傳教士道哲斐、葛納理夫婦、李約翰夫婦到濟寧,先後又買下周圍民房、空地,修建住房,禮拜堂由三間擴大到八間。1911年正式成立了基督教浸信會,並以此為中心由城內發展到城郊。葛納理從1920年起先後在美國和中國信徒中募捐,於1925年建成黃家街基督教堂。1938年成立基督教浸信會魯西年議會。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人占領了濟寧,但太平洋戰爭還沒開始,日本還沒有和美國開戰,所以美國人受保護.當時葛牧師到日本司令部去交涉,說黃家街北面住的都是他的教民,不能讓日本兵進去.開了證明,在教堂北的面黃,王,程三家設立了難民營.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不再受保護,葛納里牧師一家就回國了,浸信會和禮拜堂也封了,教會原來的區域就成了日本人的一個特務機關.
“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制止,教堂由手帕廠占用。1985年經落實宗教政策後,工廠遷出教堂,同年12月修復後,於1986年6月18日正式開放,黃家街基督教堂在歷經滄桑近一個世紀,但其古樸典雅風範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