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魁
(一)
黃守魁(公元1551-1621年),字君賢,號哲齋,(靜齋公後裔),文武雙全,石獅塘園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已醜科武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成為泉州科舉盛世。初任南京浦子口守備,以功累升大同參將、松潘副將。復擢四川總兵。天啟元年(1621年)升宣大總督,因四川土酋作亂,被其所困,自盡於閱江樓,贈都督同知,謚武烈,賜祭葬。子黃兆昌,世襲千戶。《明史》、府、縣誌均為之入傳。(原載《紫雲黃氏宗史資料彙編(四)》)
(二)
石獅市靈秀鎮塘園黃姓乃泉州黃守恭後裔,鄉號“桃源”,以開元寺“檀樾祠”為祖祠,“紫雲”為堂號。塘園黃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1986年重建。祠堂中懸掛一塊“探花”匾額,記敘著一段唐園黃姓光榮而悲壯的歷史。
“探花”匾額的主人黃守魁,字君賢,號哲齋,其一世祖鶴翔公生於南安蘆溪(羅溪),後移居晉江十九都桃源鄉,四世祖靜齋公由蔡厝移居晉江十九都赤坑鄉,《策卿派始祖》,黃守魁出生於赤坑鄉。少年讀書時即胸懷四方之志,遊歷京城,參加中書科考試,按其一世祖鶴翔公生於南安蘆溪(羅溪),後移居晉江十九都桃源鄉,四世祖靜齋公由蔡厝移居晉江十九都赤坑鄉,《策卿派始祖》,黃守魁出生於赤坑鄉。少年時例可以擔任通判。黃守魁卻感到時局艱難,天下當為用武之時,到任未一年即棄官習武。以精通兵法,考中明代萬曆己科(1579)第四名武舉人,選送薊遼總督麾下效用。萬曆十七年(1589),參加武進士殿試,中一甲第三名,人稱“武探花”,被任命為南京浦子口守備。上任伊始,即得到操江巡撫王用及(晉江人)的賞識,後升任河南都司。不久,轉任四川都司,從征楊應龍有功,升為大同參將,轉任福寧參將、廣西參將。赴任途中,回鄉省親,舉族歡騰。塘園秀才黃崇圖在回憶中還提及,黃守魁回鄉時,召集族中文人同題應試,選定黃崇圖第一,並贈送潤筆費,鼓勵族人讀書向上。
黃守魁本來欲往廣西赴任,卻接到新任命,改授松潘副將,從征建南,以善於治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提升為四川總兵。天啟元年(1621),加封為驃騎將軍、大總督,駐節四川成都。
同年,東北前線吃緊,朝廷從四川掉軍增援,黃守魁協助處理四川後勤事務。當地土酋奢崇明得知大軍離川,乘機作亂,壟殺四川巡撫徐可求等四十餘人,圍攻成都黃守魁駐地。因事出倉促,黃守魁隨從僅數百人,抵禦不住,被迫退據成都閱江樓。在決戰中,黃守魁身負箭傷,奪敵刃自盡,以身殉職。
事後,朝廷得到報,派軍平定叛亂,迫封黃守魁為都督同知,賜謚“武烈”。部屬也冒險保護好黃守魁遺體,安葬於江邊。現成都閱江樓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然而黃守魁的墓葬早已湮沒地下,唯有滔滔江水,日夜奔流不息,陣陣濤聲,視乎還在訴說當年那段悲壯的往事。
(三)
黃守魁字君賢號哲齋,晉江人。明嘉靖年間倭寇剽掠,從父母匍伏戈戰間間亡失,被賊獲去欲挈之東,其祖貸金贖回。讀書不沾沾章句,志在四方,適有欲入都門者與偕行,邁長安四五年,試中書,歲績例出為郡判,守魁末周年即投筆棄去,發篋讀大公陰符,務為天下敵乃康籍密雲中衛,執武經,應順天試,萬曆已卯(1579)中式第四名武舉,效用於薊遼總督。壬午(1582)復舉順天試至巳醜(1589)乃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三、計前後諸試暨進士掛名不出四名之外,初授南京浦子口守備,操撫王用汲見而奇偉之,升河南都司僉事,調江西升四川都司,鎮建昌,從征土酋楊應龍敘功加秩升大同眾將轉福寧眾將,海不揚波、兵法超距,擢廣西眾將未任調松潘副將,征建南有功,執世職土豪不用命者置之法,恩威大著,升四川正總兵官。
天啟元年(1621),升南京五軍右府實授驃騎將軍,秋復有援遼之命,升大總督,調漢土兵皆催兵臨軍二道提戈而前,至重慶俟撫軍交兵即行,適土酋奢崇明作亂,刺殺巡撫徐可求道守令,將弁死者四十餘員。時各兵巳出川江,守魁僅留麾下數百在舟中,倉卒聞變,戎服登岸搏戰,手刃梟賊眾,寡不敵,為酋所迫,前至閱江樓,守魁高坐船頭,賊酋羅列尚俯伏有退縮狀,未敢加害;俄而逆黨張彤出槊刺家丁黃順墜江,聲言擁守魁為主,(守魁叱之曰:我督爾等五年於茲矣,朝廷何負於爾,爾何故反耶,聲裂江濤,復向其為陳大義,(叛逆)不應,(守魁乃)奮力大罵,又不應,(敵)飛矢貫膈,(守魁)撥去箭鏃,復罵,手無寸鐵,麾下或死或散,酋以數人擁守魁,而眾散城市,屠殺又到舟中掠家屬,守魁乘間奪酋刀自刺死,年七十,妾萬氏投水殉焉!麾下得脫者,密備棺衾葬之江側。天啟元年(1621)九月,該事(上)聞,贈都督同知,謚武烈,賜祭葬,蔭子兆昌千戶,世襲。《四川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