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圩鄉

清鹹豐十一年,黃伯高在此築圩,得名黃圩。 民國9年(1920年),美國人戴德明在黃圩建耶穌堂1所。 1913年,黃永昌在黃圩創辦第三初級國小校,開始有了教育機構。

主要產業
黃圩南臨洪澤湖,盛產魚蝦,螃蟹。土地肥沃,農民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紅薯。作為意楊之鄉重要培植基基地,黃圩廣泛植樹造林,盛產板材。
歷史沿革
黃圩古為破釜塘之灘,是通往淮陰及洪澤湖岸諸縣之要地,向為兵家、匪盜必爭之地,歷遭兵燹匪亂,尤其自宋金以後,黃河南徙,清口以下奪淮.淮泗一帶。為患乃不可活”,故自清朝以前,黃圩境內幾無人煙。清鹹豐十一年,黃伯高在此築圩,得名黃圩。
黃圩鄉民祖先多為外縣遷入,尤以宿遷居多。他們友好相處,辛勤耕耘,使一片湖灘變為良田。1942年至1945年,盤踞在淮陰、眾興的日軍曾幾次竄至黃圩一帶,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特別是1944年1月,日偽軍從陶圩開始火燒淮泗南鄉80里,黃圩等5個集鎮被焚毀。解放戰爭時期,黃圩鄉地方組織配合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鬥爭,湧現出薛勝保、周才之、袁如發、蔣理等一批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
民國9年(1920年),美國人戴德明在黃圩建耶穌堂1所。1913年,黃永昌在黃圩創辦第三初級國小校,開始有了教育機構。鼎盛時期全鄉有1所初級中學,1所成人教育中心學校、1所中心國小和十幾所村級國小。該鄉文化活動開展較好,1989年、1994年,黃圩鄉被省、市授予文化先進鄉稱號。。在抗日戰爭時期黃圩是抗日政權淮泗縣縣政府所在地。
2000年黃圩鄉與裴圩鄉合併為裴圩鎮,鄉政府撤離。因此發展停滯不前,基礎設施落後,並逐漸被裴圩超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