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福簡介
黃亞福(1837-1918),是廣府人。他是柔佛著名港主和實業家,原籍廣東台山縣,字彥廷,號莆田,富後改名黃福。於1853年移居新加坡,原為木匠,後為橡膠種植園主及建築商。因曾承包柔佛蘇丹王宮工程,而獲蘇丹頒發柔佛王室效忠勛章。黃亞福他是一位木匠,而後來成為建築承包商,並成為州政府的主要建築承包商。新山許多歷史建築物都是他承建的,包括蘇丹大皇宮(Istana Besar)和新山監獄(Penjara Johor Bahru)。之後他也進行甘蜜與胡椒的種植,並成為包稅區主以及開設銀行。身為銀行家,他開設馬來亞第一間華人銀行“廣益銀行(Kwong Yik Bank)”。在柔佛,他也是於1878年創設的廣肇會館的創辦人,並捐獻2間店屋作為會館的會所。
在1892年,他從蘇丹阿布巴卡手中接獲一張地契,作為他協助州政府重新取得稅收控制權的獎賞,而此地區即是紗玉河(Sungai Segget)東岸的土地,而發展成為甘榜黃亞福(Kampung Wong Ah Fook)。而它的居民主要是廣府人,成為城中的廣府人區。主要的道路也被命名為黃亞福路(Jalan Wong Ah Fook),而甘榜中的3條小路即以他的3位長子的名字命名,即是兆南街(Jalan Siu Nam)、兆坤街(Jalan Siu Koon)和兆禎街(Jalan Siu Chin)。
黃兆南是黃亞福的長子,他被送回中國接受傳統的教育,並金榜題名。而兆坤則是他的次子,協助他打理生意。兆禎是第一位考獲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法律系學士的馬來亞華人。在柔佛比較出名的是他的第四兒子兆矽,他是一位律師,也是大戰前後州議會的一位成員,以拿督S.Q.Wong(Datuk S.Q.Wong)稱著於新山社會。
由來
1910年,黃亞福創建廣惠肇留醫院,併購下大片土地充作華人義山;1913年則與人合資,創辦新加坡廣益銀行;也十分熱衷於資助馬、新華教。他在開發馬來半島新山的貢獻,因而先後獲英王賜予太平局紳榮銜及被柔佛蘇丹封為拿督。以其命名的黃亞福街,為新山市中心最繁忙的街道之一。
一般而言,道路的命名有2種方式;第一:由當政者正式命名,這是傾向於選擇某些名字,以紀念對政府有重要貢獻者;第二:由於大眾的使用及其他本地因素。在新加坡,這兩種道路命名系統產生兩組街名,一組官式的和另一組非官式的。官式者顯示於街牌與道路指南上,而不管大眾的使用,而大眾卻偏愛於另一組名字。此現象似乎未在柔佛出現,在柔佛官方採取較為寬鬆的主意,而出現此兩種系統混淆及混合在一起。由政府建築的路就以著名的馬來人的名字命名,而非馬來名的街道,則以不同的方式取得名字。在拓殖期間,新山是處在未發展階段,早期的落戶者,若希望能有道路通往他們自己的產業地點,就必須自己興建道路。舉個例子,原本的義興路是很長的,也只有義興公司才有能力負擔的起此責任及費用建造一條路通往它的會所。我們也從林亞相的地契上知道,他被要求在其土地上建造一條路。陳旭年路被建造,以便在紗玉河上岸的貨物能被運載到陳旭年的店屋與棧房。同樣的,仁貴路直達餘仁貴的住宅。已故的吳德州(Goh Teck Chow)夫人講述,看到其祖輩黃亞福先生拿著一把雨傘在烈日下,監督建造黃亞福街的情景,因為是他自己進行的道路建造,黃亞福就具有這樣的能力和地位,以他及3位長子的名字為這些街道取名。這些路名就因為眾人的使用與眾人的認知而流傳至今。例如,很自然地延伸至義興公司的路被稱為義興路,正如每個人都知道是黃亞福建造的主要道路,而稱為黃亞福路一樣的明顯。
無論這些街道以什麼情況下取得其名都好,這些路就是新山歷史及柔佛歷史的一部分。政府至今未改變這些名字,顯示其對華人在柔佛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