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岩群

1941年,淺野五郎將麻山、柳毛一帶富含夕線石高鋁礦物的這套變質岩系命名為麻山統,認為可與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孔茲岩系進行對比(李德榮等,1993)。

沿革

1959年,中國科學院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小興安嶺分隊將其改稱麻山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大盤道組、西麻山群、龍山組、柳毛組,歸屬新元古界(中國科學院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1963)。1962年,黑龍江地質局牡丹江分局黑龍江地科所將該群劃分8個組,自下而上為花山岩組、老黑山岩組、馬背山岩組、愁川山岩組、白雲山岩組、興開岩組、石場岩組、小鹼場岩組,歸屬太古界。黑龍江地質局區測一隊(1975)將其自下而上分為西麻山組、柳毛組,歸屬古元古界,黑龍江省區域地層編寫組(1979)在這兩組之上又增添了建堂組。1980年,黑龍江礦產地質第一調查所將麻山群劃分為下部的西麻山組和上部的龍山群;1983年,該所又將其解體為古元古代麻山群和新元古代龍山村群。姜哲等(1991)的麻山群是按原岩恢復重新厘定的地層單位,它是以碳酸鹽岩、炭質岩和泥質岩等沉積岩為主,夾有偏鹼性火山岩的穩定或過渡型建造,歸古元古界。與原麻山群的區別是將其下部火山岩建造劃歸新太古代穆稜群。黑龍江地礦局(1993)將麻山群劃分為下部西麻山組和上部餘慶組,歸屬新太古界。

特徵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雞西市西麻山至大同林場、及林口縣西三陽至雞西市龍山等地,大致呈東西向帶狀分布,面積約700km.2。該群由片岩、含夕線石榴片麻岩、含石墨片麻岩、大理岩、麻粒岩(含少量紫蘇輝石)組成的孔茲岩系,含有石墨、夕線石等礦床。變質程度達到高角閃岩相至麻粒岩相,遭受同構造期花崗質岩漿的混合岩化作用,變形複雜。其原岩主要為泥質、砂質碎屑沉積岩和碳酸鹽岩,屬陸棚沉積環境產物。其Pb-Pb等時線年齡為2269±68Ma,全岩U-Pb等時線年齡為2251±360Ma(姜哲等, 1991)。其與上覆古元古代東風山群接觸關係不明。

備考

1984年,黑龍江省變質岩地質圖編寫組將黑龍江群和麻山群劃分成低綠片岩相至麻粒岩相的遞增變質帶。同年,張貽俠、盧良兆提出麻山群是推覆於較新岩石之上的上殼岩,黑龍江群是韌性剪下變形帶的糜棱岩。1985年,劉靜蘭提出雞西麻山群是高級變質區,其餘麻山群與黑龍江群屬花崗—綠岩帶,黑龍江群綠片岩為蛻化變質剪下糜棱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