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乾雜岩

桑乾雜岩

桑乾雜岩,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1882年命名,命名地點在山西省桑乾河及河北西北部的洋河一帶。桑乾雜岩主要由各類花崗質岩類所組成,其出露面積約占整個桑乾雜岩的80%以上(趙宗溥等,1993)。

地層名稱: 桑乾雜岩

地層名稱(英文) Sanggan (Sangkan) Complex

階代碼: Ar2

地區代碼: 5

命名:

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1882年命名,命名地點在山西省桑乾河及河北西北部的洋河一帶。

沿革:

1862至1865年R.Pumppelly(1865)曾到豐鎮、大同、陽高、天鎮、張家口等地進行地質考察,並認為該區最老岩層可分為下部的角閃、綠泥片岩系和上部的片麻岩-麻粒岩系。1882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所著的中(“China”) 一書中把山西桑乾河,河北西北部洋河等地出露的雲母片麻岩、角閃石片麻岩等古老的片麻岩命名為桑乾片麻岩(Sangkan gneiss)。1928年孫健初(Sun, S.S., 1928) 把桑乾河南岸太和嶺口一帶出露的、李希霍芬所稱的桑乾片麻岩稱之為泰山雜岩。 1934 年孫健初除把冀西北的片麻岩稱為桑乾系外,還把該地層名稱擴大到內蒙古的大青山、烏拉山和色爾騰山等地,用來指這些地區以片麻岩為主夾雲母片岩和大理岩的最古老且最下之地層。此後直到60年代中期,在許多區域性前寒武紀地層劃分對比的文獻中多把晉冀蒙交界處(山西東北、河北西北和內蒙古東南部)的深變質岩歸屬桑乾片麻岩、桑乾系或桑乾雜岩(趙宗溥,1954;孫雲鑄,1959;王啟超, 1959,全國地層委員會,1962),並把這一地層名稱擴大到內蒙古大青山、烏拉山,河北東部,北京的密雲等地。1957—1959 年河北省地質局區測隊在1∶100萬張家口幅地質圖的測制過程中分別建立崇禮群和紅旗營子群(王啟超,1963),以代替桑乾雜岩。但1965年的1∶100萬張家口幅地質圖仍沿用了桑乾雜岩一名,並指出,由於若干岩石問題及接觸關係需進一步澄清,因此將本區太古宇統稱桑乾雜岩,以示地層問題尚未解決①。60年代中期開展的本區1∶20萬地質調查時對太古宙地層進行了較詳細的劃分。1∶20萬張家口幅地質圖把區內太古宇自下而上分為馬市口組、下白窯組、崇禮組和黃土窯組(河北省地質局區測隊,1967)。1∶20萬大同幅把桑乾片麻岩、桑乾雜岩改稱為桑乾群,分為下部葛胡窯組和上部黃土窯組(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1969)。1∶20萬天鎮幅地質圖把桑乾群分為下部瓦窯口組和上部右所堡組(河北省地質局區測隊,1970)。1∶20萬集寧幅地質圖對圖幅內的太古宇也進行了較詳細的劃分。由於從事地質調查的單位不同、工作地區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多種的地層名稱,並出現了同一套岩系因地而異的命名。1975年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把原命名為桑乾片麻岩(或桑乾系)的桑乾河南岸太和嶺一帶的片麻岩劃歸到五台群,認為桑乾群無標準剖面,建議廢除桑乾群一名。後經河北、山西、內蒙古三省區區域地層表編寫組共同研究,同意廢棄桑乾群,而用集寧群代替桑乾群,並對岩組的劃分提出了較統一的方案,自下而上分為瓦窯口組、右所堡組、大石窯溝組和下白窯組(山西省地層表編寫組,1979)。顯然,這裡所定義的集寧群與李璞等(1963)最初定義的集寧群相比,無論是內容還是所指範圍都明顯擴大(見本典集寧岩群條目)。1984年董啟賢將擴大後的集寧群一分為二,將下部的麻粒岩岩石組合新命名為下集寧群,而將原下白窯組和黃土窯組命名為上集寧群(相當於李璞所建立的狹義的集寧群),並認為其間可能存在不整合。1987年錢祥麟②等提出,從山西大同到內蒙古興和一線,原集寧群(或桑乾群)上部的孔茲岩底部的長石石英砂岩以不整合與下伏中性麻粒岩的不同岩性接觸,二者間存在一個區域性不整合界面,將太古宙變質岩系分為兩部分,下部為中性麻粒岩和灰色片麻岩,上部為孔茲岩系。1990年陳亞平和錢祥麟等把下部灰色片麻岩命名為葛胡窯片麻岩,上部孔茲岩命名為豐鎮群。1989年劉宇光③。把冀西北及鄰區的原桑乾群分為麻粒岩系和孔茲岩系,麻粒岩系又稱為懷安雜岩。1993年趙宗溥等認為原大同葛胡窯組、天鎮瓦窯口組和懷安馬市口組實際是同時代形成的變質雜岩體,其中的變質表殼岩可以代表以群為單位的地層系統,並把原桑乾群下部馬市口組、葛胡窯組和瓦窯口組中的變質表殼岩部分命名為馬市口群,把上部孔茲岩系(大致相當於李璞命名的集寧群)命名為下白窯群;下部的主體是淺色麻粒岩,其原岩主要為TTG岩套,根據目前大多數地質工作者的意見,晉冀蒙交界地帶的深變質岩可分為兩部分:下部以淺色麻粒岩為主,上部以孔茲岩為主。儘管對它們之間的接觸關係還存在不同認識,但多數人認為從岩石組合、原岩建造和演化特點可將它們區分開。對上部以孔茲岩為主的部分本典已採用集寧岩群一名。至於下部的麻粒岩系,目前研究已揭示其主體為變質岩漿岩,其中表殼岩常以殘留層、大型包體存在於淺色麻粒岩中,分布不連續, 僅占總出露面積的10%—15%,不夠建群條件,故採用雜岩這一術語。考慮到桑乾片麻岩和桑乾雜岩命名時間早,原指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帶的深變質火成岩,並在我國曾較廣泛地使用,故本條目採用桑乾雜岩一名,系指河北、山西、 內蒙古交界地帶出露的以淺色麻粒岩為主夾少量變質表殼岩的一套深變質岩系。

特徵:

桑乾雜岩主要分布在晉冀蒙三省區交界地帶的陽高、天鎮、興和、懷安、尚義等縣,宣化北部、赤城西部亦有較廣泛的出露。此外,晉北桑乾河南岸恆山北坡的片麻岩和麻粒岩亦可能屬於桑乾雜岩。桑乾雜岩主要由各類花崗質岩類所組成,其出露面積約占整個桑乾雜岩的80%以上(趙宗溥等,1993)。花崗質岩類主要由淺色麻粒岩和淺色片麻岩組成。淺色麻粒岩主要分布在該區西部的懷安、陽高、天鎮等地,原稱的馬市口組、右所堡組的主體即為淺色麻粒岩。淺色麻粒岩主要為淺色二輝斜長麻粒岩,其次為紫蘇斜長麻粒岩,以及少量的紫蘇二長麻粒岩和紫蘇花崗岩。淺色片麻岩主要分布在宣化、赤城西部等地,懷安、陽高等地亦有分布。淺色片麻岩主要為紫蘇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含輝石角閃二長片麻岩及黑雲二長片麻岩等。變質表殼岩僅占該雜岩的10%—15%(趙宗溥等,1993),它們多呈形態變化很大的層狀包體“漂浮”於淺色麻粒岩和淺色片麻岩中。變質表殼岩在宣化、赤城西部分布較多。在宣化原澗溝河組中有斜長角閃岩、二輝麻粒岩、含輝石榴斜長角閃岩等。在赤城縣炮梁、艾家溝等地有含石墨黑雲斜長片麻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石英岩、角閃透輝麻粒岩及薄層的大理岩。懷安、陽高等地變質表殼岩的殘體、包體規模小、數量少。在懷安城西南的王虎屯一帶有含夕線石斜長片麻岩、閃石鐵英岩等。此外,在許多地區的淺色麻粒岩和淺色片麻岩中都包有小規模的基性麻粒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等。該雜岩東部一些變質基性火山岩分布地帶由於韌性剪下帶和斷裂構造的改造,可以產生石英脈型金礦。在赤城西部含石墨片麻岩中含石墨礦。此外,王虎屯、小營盤北部、西望山等地均見有鐵英岩,可形成小礦點。該雜岩普遍遭受了高級區域變質作用,大部分地區已達麻粒岩相,東部一些地區變質稍淺,為高角閃岩相。另外據翟明國等(1993)研究,在該雜岩中存在一些高壓基性麻粒岩。在宣化等地該雜岩的退化變質改造明顯,常可見到輝石、石榴石等早期礦物的退變反應邊(高凡等,1990)。該雜岩變形較強烈,褶皺形態複雜,韌性剪下變形和斷裂構造發育。桑乾雜岩中的淺色麻粒岩和斜長片麻岩的原岩主要是英雲閃長質、奧長花崗質的岩漿雜岩,黑雲二長片麻岩和角閃二長片麻岩的原岩主要是花崗閃長質、花崗質的岩漿雜岩。石榴斜長角閃岩、斜長角閃岩及部分基性麻粒岩的原岩主要是基性火山岩,部分基性麻粒岩的原岩為基性脈岩。艾家溝等地分布的石榴斜長片麻岩、石墨斜長片麻岩和石英岩的原岩為一套碎屑岩。目前,對桑乾雜岩與集寧岩群之間的接觸關係還存在不同認識,詳見集寧岩群條目。該雜岩與紅旗營子群之間為斷層接觸。該雜岩中的淺色麻粒岩和片麻岩的鋯石U-Pb年齡多屬新太古代晚期,如2340+53-39Ma④、2503??+23-21Ma、2515±7Ma(劉敦一等未刊資料)。基性麻粒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2868±110Ma和2647±115Ma(塗湘林等,1993)。斜長角閃輝石麻粒岩的Rb-Sr 等時線年齡為2790±155Ma(高勱、高凡,1988)。 這些數據表明該雜岩主要形成於新太古代。夏毓亮等曾報導過二輝麻粒岩的鋯石U-Pb年齡為3068+520-394Ma和Pb-Pb等時線年齡為3462±62Ma⑤。這兩個數據或誤差大,或樣品包括的岩石類型差異較大,因此其地質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能反映了該雜岩中較老年齡的信息。此外,內蒙古興和原下集寧群中基性麻粒岩5個樣品中的3個樣品的Sm-Nd模式年齡分別為3099Ma、⑤3104Ma和 3131Ma王楫、陸松年、王汝錚,1992,內蒙中部變質岩群同位素年代構造格架研究。,反映了較老的年齡信息。故暫將該雜岩的時代定為中太古代。 1.河北省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65,1∶100萬張家口幅地質圖說明書(內部資料)。 2.錢祥麟等,1987,華北北部太古界麻粒岩相岩區中不整合的構造事件及其意義,第三屆全國構造會議論文摘要(中冊)。 3.劉宇光,1989,中國冀西北及鄰區早前寒武紀變質雜岩的成因和地殼演化:岩石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 4.郭敬輝,1993,華北克拉通北緣中段早前寒武紀高壓麻粒岩混雜岩帶和花崗岩帶成因及地殼演化,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 5.夏毓亮、溫希元、劉宇光,1989,中朝準地台北緣最古克拉通-懷安雜岩U-Pb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第四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彙編。

備考:

編撰者: 耿元生

作者1: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局區測隊

年份1: 1972

作者2: 河北省區域地質測量大隊

年份2: 1967

系名: 太古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