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利峰

麥金利峰

麥金利峰(也翻譯作麥金利山,英文:Mount McKinley),又名丹奈利峰或德納利山(北阿薩巴斯卡語支:Denali),位於阿拉斯加州東南部、阿拉斯加山脈中段,海拔6194米,是北美洲最高峰,也是美國的最高峰。它的俄語名稱是Большая Гора(英語轉寫:Bolshaya Gora),意思是“大山”。

簡介

美國麥金利峰美國麥金利峰

丹奈利峰或德納利山(北阿薩巴斯卡語支:Denali),又名麥金利山(也翻譯作麥金利峰,英文:Mount McKinley),位於阿拉斯加州東南部、阿拉斯加山脈中段,海拔6194米,是北美洲最高峰,也是美國的最高峰。它的俄語名稱是Больш

ая Гора(英語轉寫:Bolshaya Gora),意思是“大山”。

地形

麥金利山地區擁有變幻莫測的高山風、典型的北極植被以及野生動植物。這裡大部分地區終年積雪,山間經常濃霧不斷,霧氣在皚皚白雪中繚繞瀰漫時,幾百米之外的景物便不可見。夏季,麥金利山的青青山坡上鮮花盛開,紫色的杜鵑和精巧的鈴狀石南花隨處可見。麥金利山還是世界登山愛好者的匯集之地。每年5月到7月有數百人登山,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能登頂成功。一次登山約花3個星期。

地貌

麥金利峰等高線圖麥金利峰等高線圖

麥金利峰地勢險峻,氣候寒冷,從三號營地向上,必須使用冰爪和冰鎬。由於山體靠

近北極圈,雖然頂峰只有6194米,但周圍景象卻酷似北極,層層冰蓋掩住山體,無數冰河縱橫其中,有時風速可達每小時160公里。在這裡,冬季最冷時氣溫低於零下50℃,探險者需要忍受極低的氣溫、大風和長時間的冰雪徒步,因此登頂成功率僅為50%,已有一百餘人死在了山里皚皚的白雪之上。

歷史記載

第一次有關麥金利山的記載是在1794年。英國航海家喬治·克安克瓦沿著阿拉斯加海岸線航行時,在北方的水平線上發現了這座“偉大的雪山”,這就是它的最初記錄。

登上麥金利峰登上麥金利峰

阿拉斯加本地人稱之為迪納利,意思是雄偉、高大,太陽之家。

靠近北極圈,開闊的大平原,麥金利山就屹立在那片孤獨的大地上。麥金利山的風速可以達到每小時160公里。在這裡,冬季最冷時低於零下50℃,在這裡登山如同是在北極探險。世界著名探險家,日本登山家植村直己就是在1984年冬季攀登此山時遇難身亡,成為麥金利山攀登史上第44位殉難者的。他之後還有山田升。很多知名的登山家攀登的腳步都是在這裡終結的。

1896年來阿拉斯加探險隊的人們給了它新的名字。探險隊的威廉姆·迪克認定她是北美大陸的最高峰。他以將要當選為美國總統威廉姆·麥金利的名字命名這座峰。他說,之所以要把這個榮譽給這位俄亥俄州的政治家,是因為他在荒無人煙的山裡聽到的第一個訊息就是威廉姆·麥金利被選為新任總統。

第二支來到山腳下的白人隊伍是美國地理調查隊。他們命名了麥金利山周圍的地形,如“勘察者冰川”、“羅伯特·馬爾德冰川”。

在這兩支探險隊之後的歲月里,人們開始試圖攀登北美大陸的最高峰。

但麥金利峰在1913年才被人類征服。

弗里德·里克庫克這位參加過羅伯特·皮里的北極探險,並在1903年環繞麥金利山周圍的人。在1906年進入麥金利腹地,12天返回後他宣布自己登頂麥金利峰。並在1908年出版了他登麥金利峰的書。不久他的聲明就引起人們懷疑。後來人們證實了他的登頂照片是在羅斯冰川上所拍攝,離真正的頂峰垂直距離超過千米。

沒有確鑿證據證明庫克是否登頂這件事困擾了人們很長時間。1909年11月四位阿拉斯加人坐在弗爾班克的酒吧里議論並嘲笑庫克的報導。他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阿拉斯加人才能做成這件事。隨後他們決定他們將成為真正的第一批登頂麥金利峰的人。

1910年4月,他們開始了自己的嘗試,並用狗把食品和裝備運到3352米高的馬爾德冰川。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在沒有現代裝備,並且不懂如何實施保護的情況下,攜帶著一根很大的木樁開始攀登。他們為的是使遠在山北面150公里的弗爾班克的人們從望遠鏡中能看到這個標誌。1910年4月10日凌晨3點開始出發,威廉姆·泰勒和皮特·安德森花了一天的時間在上升2400米後,登上麥金利北峰峰頂。這段路程在今天看來也得兩個到三個星期才能完成。他們在當時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在今天也沒有幾個人能達到。

儘管這個業績很輝煌,可他們兩個到達的不是真正的主峰。真正主峰是麥金利南峰。

麥金利的挑戰仍在繼續。

首次登頂

首次登頂者斯圖克首次登頂者斯圖克

一直到1913年,麥金利終於被人類征服,以特德森·斯圖克為隊長的四人登山隊終於在6月7日由隊員沃爾特·赫特登達頂峰。赫特是阿拉斯加人、愛爾蘭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赫特雖然沒有死在麥金利的

暴風雪中,可他卻在25歲時和他妻子外出旅行時,船翻後被淹死。

斯圖特只好與他的另外兩名登頂隊員——哈里·卡斯坦斯和羅伯特·塔特姆共同出版了《麥金利攀登》一書。

斯圖特十分平心靜氣地描述了在21天的攀登中所觀察到的事情:我們大部分時間呆在冰川上,常常被濃霧、寒冷、潮濕以及陰暗所包圍。周圍陡峭的山上不時傳來由不穩定雪層所造成的雪崩的巨響,雪崩前的雪霧經常蓋過冰川。在雪崩前沒有任何跡象,也不知道雪崩是否可能摧毀我們。

斯圖特還寫到他看到了1910年登山隊插在麥金利北峰的標誌,平息了人們對那支登山隊的各種議論。因為他們的標誌從費爾班克斯是看不到的。

斯圖特攀登麥金利峰的路線是從北側接近山峰,經過馬德魯冰川而到達頂峰。之後的幾十年,這是惟一的一條攀登麥金利峰的路線。

新路線

直到1951年,才由布拉德福·華斯伯恩開闢了另一條新路線。布拉德福是波士頓科學博物館館長,1942年從馬德魯冰川登上麥金利峰峰頂。1947年又一次和他的妻子芭芭拉(第一位女子登頂麥金利)登頂麥金利。這條新路線從卡希爾特納冰川開始延伸,現在它已成為攀登麥金利峰的傳統路線。

布拉德福被認為是熱愛自然、熱愛山峰的人。現今這個區域地圖上的許多事物都是由他命名和發現的。他說,這是我的理想——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地方像麥金利峰及其周圍地區這樣美麗,宏大壯觀,錯綜複雜和原始。

新路線新路線

布拉德福所開創的新路線西·巴魯斯幾乎和首次攀登麥金利山一樣有意義,因為這條路線使

許多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飛機也是從這裡第一次把登山者運到大本營,使登山者們免去了只有長距離行走才能到達大本營的艱辛,布拉德福路線引導著更多的業餘攀登者在登山嚮導的帶領下到達峰頂。

這個劃時代的開創,使許多登山愛好者更容易接近這座山峰並登達頂峰。他們一般都願在春季和初夏這個最佳的攀登季節進行嘗試。但有一定登山技術和經驗的人們已不願走這條傳統路線。他們認為走這條路線登達頂峰不需什麼攀登技術,像上樓梯那樣輕鬆容易。

從華斯伯恩開創這條傳統路線以來,登山運動員們又開創了許多攀登路線,像西壁路線、卡斯因路線。這些路線都比馬德魯路線和西坡路線難度大。人類從不滿足,一旦他們到達最高點,就想著用更困難的方式到達同樣高度。

如同冥子寫的那樣,李致新和王勇峰的麥金利之行選擇的是難度最大的西壁路線。倒不是他們想如何地創造一個紀錄,而是聯合攀登隊的美國隊長就這樣確定的路線,傳統路線他們已經攀登過了,這次一定要選擇難度大一些的。會是什麼樣的難度?李致新和王勇峰是沒有一點概念的,因為,直到來到美國阿拉斯加的小鎮科地亞,在機場的候機廳里,他們才第一次在照片上認識麥金利。這時離出發只有一個小時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