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生活
卡森·麥卡勒斯,原名盧拉·卡森·史密斯,1917年2月19日出生於喬治亞州府哥倫布,父親是一個珠寶商,母親的祖父是一個農場主和南北戰爭英雄。卡森·麥卡勒斯10歲開始學習鋼琴,15歲時父親送給她一台打字機,從此開始寫作,同年第一次患上中風。
1934年,17歲的麥卡勒斯前往紐約,本來打算進入朱利亞德學院學習鋼琴,後來患上了風濕熱,返回哥倫布休養。康復後,她去到紐約,一邊打工,一邊在哥倫比亞大學夜校學習寫作。
1936年,19歲的麥卡勒斯發表了自己第一篇短篇小說《神童》。
1937年,20歲的麥卡勒斯與退伍軍人李維. 麥卡勒斯結婚。
1940年,23歲的麥卡勒斯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令她一舉成名,小說迅速登上暢銷書榜首,引起美國文壇轟動。
1941年,麥卡勒斯與丈夫離婚,離婚後麥卡勒斯與《時尚芭莎》的編輯喬治·戴維同居,並與威斯坦·休·奧登、班傑明·布里頓、杜魯門·卡波特、田納西·威廉斯、保羅·鮑爾斯等名人成為好朋友。二戰結束後,麥卡勒斯移居法國巴黎。
1945年麥卡勒斯與前夫李維·麥卡勒斯再次結婚。
1948年,由於長年多次患有風濕熱和中風,麥卡勒斯左半身完全癱瘓,並且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麥卡勒斯試圖自殺。
1950年由麥卡勒斯的長篇小說《婚禮的成員》改編的舞台劇在紐約百老匯劇院上演,引起轟動,連演501場。
1953年丈夫李維勸說麥卡勒斯與他一起自殺,但麥卡勒斯成功逃走,李維在巴黎的酒店裡服用過量安眠藥而身亡。
1967年8月,麥卡勒斯因腦部大出血,陷入昏迷。昏迷45天后,於9月29日在紐約去世,時年50歲。
作品風格
卡森·麥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卡森來說,正如對她小說中虛構的朋友們來說,愛情中的對等關係似乎是不可能的。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同時扮演愛者和被愛者兩個角色。她筆下的某些人物從來不敢扮演其中任何一個角色,或者嘗試另一個角色。
在她的作品中,畸形的身體往往只是顯示了一個人缺乏能力去擴展、去奉獻、去接受愛,這是一種充滿極度痛苦的境地。無數來自她想像世界的陷入歧途和肢體殘缺的人們,試圖通過人與人之間完全的精神依戀來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而她從來不認為這種行為有什麼不正常。在她的眼中,他們的世界是顛倒的,行為準則就是沒有準則、沒有意義、沒有目的、沒有力量,是異化。有些文章批評她筆下某些人物明顯的畸形和怪異,她回應道:人們對病態的指責是沒有道理的。一個作家只能說他的寫作是內心的種子在潛意識中萌芽開花的過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沒有生命的東西才不正常。對作家來說,只要是脈搏跳動、能夠活動、能夠在房間行走的東西,不管它正在做什麼,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譯介歷程
麥卡勒斯情結最深的“麥迷”不是別人,是第一位將麥卡勒斯引入國人視野的翻譯家李文俊。他向記者講述了關於麥卡勒斯的往事:“1967年我時常在美國文學報刊上見到麥卡勒斯的名字,我去文學研究所的圖書館借閱她的書,找到了《傷心咖啡館之歌》,在借書卡上只有一個名字,是錢鍾書,我想,既然錢鍾書借過這本書,一定有他借的理由。事後,我也問過錢鍾書,他為何關注麥卡勒斯,他淡淡地提到‘她挺好的’。後來文革就發生了,很多事情也擱淺了。20世紀70年代,圖書館又開放了,我借出的第一本外文書就是《傷心咖啡館之歌》,又仔細讀了一遍。還是想把它翻譯了,介紹給國內的讀者。”事實上,有麥卡勒斯情結的讀者記憶猶新的閱讀版本多源自李文俊的譯本。
在回溯《傷心咖啡館之歌》在國內的出版歷程時,李文俊說,譯文最初發表於1978年《外國文藝》的創刊號,當時文學青年讀到的只有《世界文學》,大家也期待《外國文藝》的創刊。時隔一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當代美國短篇小說集》,由馮亦代等翻譯名家執筆,一人翻譯一篇,在這本書裡面,《傷心咖啡館之歌》是最長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篇。
究竟麥卡勒斯的什麼特點使李文俊念念不忘呢?“因為她的視角不同尋常,特有的ballad(民謠)敘事風格表達著她對人生複雜性的理解。”1979年,李文俊第一次出國,在美國的圖書館裡他找到麥卡勒斯的傳記,閱讀後,寫出一篇《愛與理解的呼喚》,“有評論家認為麥卡勒斯對愛情是絕望的,恰恰相反,我認為她之所以傾其力量表達愛的絕望不是真的絕望,是因為愛與理解在現實中稀缺,本質是呼喚愛和理解。比如,她筆下的愛密利亞小姐,‘骨骼和肌肉長得都像個男人’,但她在醫院中工作,她會給大人吃苦的藥,給小孩吃甜的藥。麥卡勒斯的內心是柔軟的……”
中國影響
20多年了,麥卡勒斯在中國已經越來越孤獨,她的作品卻忽然整體出版,那是因為引進者內心深處也藏有麥卡勒斯情結。是麥卡勒斯曾經的讀者,在經過20多年後,又執著地把她找了回來。據策劃引進麥卡勒斯系列的“一塵圖書”負責人徐冬介紹,早在去年春天她已就著作權一事與麥卡勒斯生前的文學代理人和出版社反覆商談,在即將達成協定時,美國各圖書媒體包括亞馬遜網站突然在頭版頭條大規模介紹麥卡勒斯的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原來是奧普拉向她的讀書俱樂部會員推薦此書,這本書重印了60萬冊。
麥卡勒斯的影響很大,很多人對她著迷,不過仔細考察這個自稱“麥迷”的人群,畢竟還是一個比較小的圈子。她的孤獨不像加西亞·馬爾克斯那樣為更廣大的讀者所知,但卻像一條小溪流一樣持久不息,特別是在讀書界、文學界。
阿康,一個藏書4萬冊的讀書人,麥卡勒斯是他最鍾愛的作家之一。在他看來,《傷心咖啡館之歌》困於一種藏青色的、潮濕的空氣,人人都在內心深處掙扎,在和被所愛的人唾棄的宿命做鬥爭,在向一種渴望交流的孤獨本能妥協。麥卡勒斯和傳統的美學觀點格格不入,用一種詭譎、神秘、荒誕的方式表達了一個與愛同樣永恆的人類主題——孤獨,並且用愛的荒謬來印證孤獨的必然。
麥卡勒斯的骨灰級追隨者還有蘇童,在《一生的文學珍藏——影響了我的二十篇小說》中他說過:“我至今說不清我對這部小說的偏愛是出於藝術評判標準,還是其他似是而非的標準,偏愛也許是不講道理的……沒有謀殺,但有比謀殺更加殘酷的羞辱與背叛;沒有血腥味,但有比死人更傷心的結局。”
文學品質
《心是孤獨的獵手》曾被評為百部最佳同性戀小說之一,在榜單上名列17,據翻譯陳笑黎介紹,這是麥卡勒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一舉成名的作品,出版於1940年她23歲之時。故事的背景類似於《傷心咖啡館之歌》中炎熱的南方小鎮。陳笑黎說:“小說中兩個聾啞男子的同性之愛令人感動,而同性之戀又是若有若無的,時而激烈,時而沉默。主旨凸顯的是麥卡勒斯式的主題: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
而名為lostpast的南京讀者剛讀完《心是孤獨的獵手》,她認為《心是孤獨的獵手》比《傷心咖啡館之歌》更能展開對孤獨的獨立表達。她說,“書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個窮人家的小女孩,她藏在富裕人家的花園裡,偷聽老式收音機里傳出的莫扎特,黑暗中爬上屋頂,寂靜中回想莫扎特。小女孩會慢慢成長,逐漸變得冷靜,直至平淡,麻木,但在黑暗中聆聽內心聲音的讀者都能從她身上找到徹骨的孤獨。每個人都孤獨,卻並未因這相似的孤獨相連,人終究是孤獨的,好像人終歸是要死的。這是一條陰冷的真理,一個殘酷的真相,麥卡勒斯卻將其描繪得生動而尖銳,描繪得可以容忍,也必須容忍。”“麥卡勒斯作品看似荒誕,但在她的筆下,那些人物仿佛有了生命,有著縝密的邏輯和屬於他們自己的命運,作家、讀者、批評家都無法控制。”
學理依據
有譯者似乎在為麥卡勒斯尋找學理依據。
“榮格曾將作家分為兩類:外傾型和內傾型。外傾型是指創作受體內衝動而成,筆下的人物有著自己的命運,不完全受控於作家;內傾型是指作家的寫作完全是理性狀態下的創作,寫作的過程多在打磨技巧。顯然,麥卡勒斯屬於前者。”《婚禮的成員》的譯者,華南師範大學外文學院教師周玉軍說,他曾以麥卡勒斯為主題給學生做過報告,但幾乎沒有什麼反響,“她的作品是一座沒有彼岸的橋”(榮格)。終其一生,麥卡勒斯的所有作品都在述說孤獨,在後世讀者的眼中,一種新的孤獨也就隨之產生。最後,由於麥卡勒斯的作品氤氳著哥德派小說的幽暗、奇異和悽美,因此往往被認為是美國南部哥德派小說的代表。其最典型的描寫是偏僻小鎮上的孤寂的居民,他們覺得愛雖然有時可以戰勝單調和孤寂,卻轉瞬即逝,一去不返。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心是孤獨的獵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40)
《黃金眼睛的映像》(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1941)
《婚禮的成員》(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1946)
《沒有指針的鐘》(Clock Without Hands,1961)
短篇小說集
《傷心咖啡館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1951)——短篇小說集
自傳
《神啟與夜之光》(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未完成遺作
作品簡介
《傷心咖啡館之歌》
作者:(美)麥卡勒斯 著,李文俊 譯
出版社:中國和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4-1
ISBN:7802011434
字數: 印次:1 版次:1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
小鎮上的愛密利亞小姐能幹富有,“骨骼和肌肉長得都像男人”,本地最俊美的男子馬文·馬西偏偏愛上了她,他一改流氓習性成為正經人,暗戀了兩年之後終鼓起勇氣求婚。但這場婚姻只持續了10天,“一個新郎無法將自己心愛的新娘帶上床”。馬西再度成為惡棍,並鋃鐺入獄。愛密利亞小姐心滿意足地享受平靜的生活,直到羅鍋的李蒙表哥來到小鎮,她愛上了他,並事事遷就,6年後馬西獲準假釋。李蒙表哥在第一眼看到他之後,就極力討好他,馬西卻報以拳頭。羅鍋仍然天天出去找馬西廝混,並把他安排進家裡住。愛密利亞小姐和馬西的衝突終於爆發了,兩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決鬥,正當“她那雙強壯的手叉住了他的脖子”時,小羅鍋尖叫著加入了戰局,愛密利亞小姐成了失敗者。當然,小羅鍋和馬西搶走財物毀壞了咖啡館後雙雙離去。連續三天,愛密利亞小姐都坐在前門口台階上眺望等待,但是,羅鍋始終不見回來。第四年,她請來木匠把窗門都釘上了板,“從那時起她就一直呆在緊完備的房間裡”。小說用一種詭譎、神秘、荒誕的方式表達了一個與愛情一樣永恆的人類主題——孤獨,並且用愛的荒謬來印證孤獨的必然。
《心是孤獨的獵手》
又名: 心是孤獨的獵人
作者: (美)卡森·麥卡勒斯
譯者: 陳笑黎
ISBN: 9787542621344 [十位: 7542621343]
頁數: 342
定價: 25.00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5-8-1
內容簡介
故事的背景類似於《傷心咖啡館之歌》中炎熱的南方小鎮。她說:“小說中兩個聾啞男子的同性之愛令人感動,而同性之戀又是若有若無的,時而激烈,時而沉默。主旨凸顯的是麥卡勒斯式的主題: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而名為lostpast的南京讀者剛讀完《心是孤獨的獵手》,她認為《心是孤獨的獵手》比《傷心咖啡館之歌》更能展開對“孤獨”的獨立表達。有譯者似乎在為麥卡勒斯尋找學理依據。
《婚禮的成員》
作者: (美)卡森·麥卡勒斯
譯者: 周玉軍
ISBN: 9787542621368 [十位: 754262136X]
頁數: 164
定價: 15.0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5-8-1
副標題: 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婚禮的成員》被認為是麥卡勒斯最成熟的作品,上世紀50年代由她本人改編為戲劇在百老匯連續上演501場,獲得巨大成功。主人公是個小姑娘,她的夢想,就是參加哥哥的婚禮,然後和他們一起去度蜜月,遠走高飛。但是在小姑娘的世界裡,“在那個綠色的、瘋狂的夏季”,每一個孤獨的人都被深鎖在各自的內心空間,無法進行任何有意義的交流。
《沒有指針的鐘》
沒有指針的鐘
作者: (美)卡森·麥卡勒斯
譯者: 金紹禹
ISBN: 10位[7542626647] 13位[9787542626646]
頁數:271
定價: 25.0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7-12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小說有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串起了這些生動的人物。從第一頁藥房老闆馬龍先生查出得了白血病,從此他的人生成了沒有指針的鐘開始,到最後一頁他平平靜靜永遠合上眼睛為止,中間經歷了十四個月的日子。這是小說的第一條明顯的主線。第二條主線是藍眼睛的黑人孤兒舍曼·普友一心要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而法官的孫子則有意查明他父親的死因,於是小說就有了一條很粗的“種族歧視”的主線。凡是著名的黑人婦女,舍曼都覺得有可能是他的生母。然而他失望了,他在法官福克斯·克萊恩辦公室里發現了有關他身世的訴訟卷宗。於是,他要跟白人“對著幹”。最後,他因搬進了白人居住區而被炸死在家中,被種族主義所害,儘管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
《金色眼睛的映象》
作者:(美)卡森·麥卡勒斯
譯者:陳黎
ISBN:10位[7542623664] 13位[9787542623669]
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價:¥18.00
內容提要
麥卡勒斯繼《心是孤獨的獵手》之後推出另一部長篇力作。曾被改編成電影,由伊莉莎白·泰勒、馬龍·白蘭度、約翰·赫斯頓等巨星主演。 小說以1930年代駐紮在美國南方的一支軍隊為背景,講述了雙性戀者潘德騰上尉,因好色而有魅力的蘭頓上校的到來且與其妻騷動而輕佻的利奧諾拉有染,生活被攪擾得翻天覆地的故事。1941年小說發表時,評論界並未真正明白如何解讀其相對醜聞性的主題。但《時代》雜誌的一位編輯卻寫道:“幾乎在所有方面,這類素材所造就的不過是一類有關男同性戀者的附庸風雅的情節劇。而麥卡勒斯則以罕見的散文體天賦,簡潔而富洞察力地講述她的故事。”在創作這部小說之時,麥卡勒斯與利夫斯的婚姻正處於崩潰的邊緣,而她的這第二部長篇小說展示的正是其關於人類情感疏離和不可行之愛的標誌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