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縣博物館

麟遊縣博物館

麟遊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麟遊縣九成宮鎮東大街8號。麟遊縣歷史悠久,文化古老。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秦統一六國即設縣制沿革至今。隋唐時期,封建帝王在縣城所在地修築過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曾有四位皇帝二十一次駐蹕麟遊避暑消夏,使麟遊一度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境內文物古蹟遍布,旅遊景點繁多,著名的玉女潭、點將台、梳妝檯、唐宮庭古井、唐慈善寺大佛以及千佛山、石鼓峽摩崖造象等,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和旅遊觀光價值。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麟遊縣博物館麟遊縣博物館
麟遊縣歷史悠久,文化古老。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秦統一六國即設縣制沿革至今。隋唐時期,封建帝王在縣城所在地修築過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兩朝曾有四位皇帝二十一次駐蹕麟遊避暑消夏,使麟遊一度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境內文物古蹟遍布,旅遊景點繁多,著名的玉女潭、點將台梳妝檯、唐宮庭古井、唐慈善寺大佛以及千佛山、石鼓峽摩崖造象等,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和旅遊觀光價值。

特別是由唐代著名宰相魏徵撰文、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刻和唐高宗李治御製御書、當朝三品以上文武官員48人親筆簽名的萬年宮銘碑,均屬國寶級文物 。隋唐歷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規模宏大的九成宮遺址上遺存有唐九成宮醴泉銘碑、萬年宮銘碑、唐宮廷水井、37號大殿遺址等文物遺址。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善寺石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院摩崖造像等眾多文物風景名勝。

基本職能

麟遊縣博物館麟遊縣博物館
收藏、研究、展示、宣傳、教育。

1、負責文物的徵集、收藏、維修工作;

2、編寫陳列、布展方案,並通過不同的展覽宣傳不同的文化知識;

3、搞好館內的消防安全和日常安全保衛工作;

4、進行文物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

5、編寫講解稿,對講解員定期進行業務知識培訓工作;

6、對職工進行培訓,提高業務技能和服務質量。

館藏精品

麟遊縣博物館麟遊縣博物館
麟遊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縣城。當年,由於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隋文帝楊堅便在這兒修建了避暑離宮——仁壽宮。唐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修復仁壽宮,並改名為九成宮。貞觀六年即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宮西城之陰散步時發現一處濕潤之地,隨用手杖戳搗,有一股清泉隨著湧出,味道甘甜如美酒。於是,他敕命刻石立“九成宮醴泉銘碑”來記載這件事。當時由擔任秘書監檢校侍中的魏徵撰文,由今稱歐體鼻祖的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了聞名於世、流傳至今的《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碑在解放初期就被公布為陝西省首批重點保護文物,被人稱為“三絕古碑”。其中一絕便是由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被稱為楷書藝術一絕,也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因此,此碑受到歷代人們的保護與尊崇,影響深遠、聞名中外。歐陽詢寫這通石碑時,已有75歲高齡,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行文24行。其字形偏修長,於險勁之中尋求穩定,尤其在筆畫末重收,筆至畫尾便穩穩提起。既有晉人風韻,又開唐人新風,書法藝術已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是千餘年來楷書登峰造極之作。

唐代末期就有書法愛好者開始拓碑印製拓片。北宋以來拓碑者更是與日俱增,現存最早最好的拓片也是那時候的。北宋和南宋的拓本現在被一些博物院與博物館收藏。明代時,九成宮碑帖作為書法藝術品流傳到東南亞地區以及日本朝鮮等國,價格不斷上漲。有的古董商人僱工拓印,倒手販賣,大發其財。清朝時,文人學士為拓碑帖,接踵而至,“叮咚之聲,晝夜不息”。據記載,僅清代200餘年間,從“九成宮醴泉銘碑”上拓印的碑帖就有數萬份,因此碑上的字跡基本被抹平了,雖幾經補救,仍很模糊。

麟遊縣博物館麟遊縣博物館
有的拓片者為使自己的拓本珍貴,拓罷常敲掉一字,使古碑傷痕累累,碑文殘缺。八國聯軍侵華時,趁亂搶走了一批早期拓本。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侵略者掠走不少珍貴碑帖,“文革”中的“破四舊”又燒掉一批早期拓本。歷經1370多年滄桑的《九成宮醴泉銘碑》現存於九成宮遺址西,碑文已經不太清晰。市面上流傳的拓本不少,然而筆者有幸購得當地館藏的古拓本,實為幸事。

《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銘”。銘文與碑文分別出自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和以直言諫君而聞名天下的宰相魏徵之手,加之當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數以百計帝王中一位較英明的君主,特別是“貞觀之治”被公認為是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撰文銘記,因此《九成宮醴泉銘》碑也被譽為“三絕”碑。此碑文中明確記載,公元632年春,李世民第一次駕幸麟遊九成宮消夏避暑,由於天旱少雨,人馬劇增,宮廷飲水困難。4月16日這天,太宗李世民在宮城內策杖散步,走到宮城之西,“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

然而,歲月的風塵不知何時將醴泉掩埋,使得碑為泉而立,泉因碑而名的碑和泉難以交相輝映。而此次神秘文物出土地距離唐九成宮醴泉銘碑約15米,據此專家推測,此處很可能就是人們苦苦尋覓的1300年前的唐代九成宮醴泉遺址。當然,這還有待於考古專家的進一步發掘給予證實。專家評價說,如果真是九成宮醴泉遺址,意義就太重大了,不僅印證了當年“碑為泉而立”的論斷,也使得名傳千古的碑和泉珠聯璧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