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電視台

隸屬於麗江市政府廣電局的官辦電視台,位於麗江古城獅子山,擁有自己的電視塔,也通過麗江有線電視網路播出。該台節目並未通過衛星播出,麗江以外觀眾無法收看。

麗江電視台台標故事:太陽是人類賴以生存並得以延續的源泉。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沒有一個民族不敬畏太陽,沒有一個民族不歌唱太陽。而地處高原的麗江各民族對太陽的感受更深更強烈,他們不僅把對太陽的崇拜寫進東巴經書,也把對太陽的依戀融入了顏面和肌膚。納西的“納”即黑的意思,而黑是太陽直接作用的結果,高原人以此為榮。

1978年,來自北京的電視信號穿越千山萬水到達麗江的時候,麗江人民的第一感覺是如沐春風。人們奔走歡呼,慶賀黨中央的光輝直接照到了邊疆,照到了少數民族的心裡!很自然,廣大民眾把傳播光輝的電視台也當作了太陽。

那是多么令人振奮和期待的歲月呵!每晚,大家都期待著文筆山頂的那盞燈,只要燈一亮,千家萬戶就會齊聚在螢屏前,聆聽來自天安門的聲音,感受來自北京的陽光。

明朝年間,納西族土司因為保持與中央王朝的密切聯繫,不僅得賜姓“木”,還經常得到明王朝的嘉獎。木氏土司便作了一副對聯懸掛於木氏衙署的大門上: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閒。“鳳詔”“鶴書”即皇帝的詔書,它們的到來有如紅日升騰,暖徹人心。這是對一個封建王朝的感激和依戀。六百年之後,代表全中國人民利益的黨中央的光輝飛過重重關山抵達麗江的時候,麗江人民更有理由認為這就是太陽。他們吟詩作賦,歌唱社會的繁榮與進步,歌唱時代的美好和幸福。正因為此,太陽,成了台標中不可割捨的意象。

如何牢固持久地把太陽的光輝和溫暖傳播到民眾中,這是麗江廣電人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然而,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精銳的人才,更需要無私的奉獻。於是,一代代電視領導者以寬廣的胸懷,吹響了時代和進軍的號角,把最優秀的人才匯集到廣電的旗下,然後向著一個又一個新的目標前進。

在麗江廣電人的眼裡,麗江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對這片寶地的開掘,將大有可為,也大有可觀。於是,麗江廣電人決定打造一張犁,在玉龍雪山下奮力開墾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1988年3月5日,當時的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正式批准麗江建台,從此,麗江的電視事業飛速發展起來。在太陽的感召下,在號角的聲音里,麗江廣電人奮力開墾,一簇簇新土在麗江廣電人的腳下翻飛,一叢叢新綠在麗江廣電人的身後延伸。當時代的車輪邁進新世紀時,麗江的電視已經綠樹成蔭了。

看吧!因為領導者的寬廣胸懷,這棵樹下吸納了一支優秀的專業隊伍,而且是真正的來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這支隊伍團結拼搏,仔細地播種,勤奮地施肥,這棵樹日漸茂盛並繁衍出了新的枝幹:從88年建台至2004年,麗江電視台的經濟成長以年均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遞增,其總收入與90年相比,已翻了十數番。職工隊伍從88年的十多人發展到2004年的一百人。構架從原來的一個頻道發展到兩個頻道,並開辦了廣播電台。節目日益豐富,精品年年奉獻。並形成了內宣與外宣並舉、新聞與欄目共榮的格局。內宣團結鼓勁,外宣提高形象,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收視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級差轉已成為記憶,衛星電視已全面普及,光纜電視走入家庭,數位電視、網路電視已是水到渠成。2003年底,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覆:同意麗江電視台開辦廣播業務,同時更名為麗江市廣播電視台……

因為有太陽的指引,麗江廣電人從未迷失過方向——無論在社會動盪的歲月,也無論在金錢至上的年代。

因為有號角在鼓勁,麗江廣電人從來不缺乏動力——無論是以一當十的艱辛,也無論是百里挑一的殘酷。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然而,太陽的屬性將永不會變,號角將永遠吹響,犁鏵將永遠向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