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秋月

麓台秋月

《麓台秋月》是元代延祐左榜狀元張起岩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麓台秋月》

張起岩
銀河漾漾淨天街,
碧月輝輝照麓台,
台上讀書燕太子,
清光依舊向人來。

相關介紹

麓台秋月 麓台秋月
麓台書院 麓台書院

天仙之攸宅 人間之勝概
康熙《濰縣誌》載:麓台“在濰縣治西南二十里,台高可以遠眺,台下有池,澄清如練。每至秋夕,月印寒潭,台光相映。與他處不同,漢公孫弘別業(即別墅),又燕慕容太子讀書於此,今碣(石碑)尚存”。《濰縣誌稿》載:“濰州北海縣西

南距城半舍地,有村曰望留,土風繁夥,地脈肥沃,亦州境之勝焉。有台拔出,名曰麓台,上有殿堂巍然,其來舊矣。其台周圍景物清幽,非他處所及。巉(chán)巉而立者,台半之山也;澄澄而練淨者,台下之泉也。虛檐峻宇,幽窗靜戶,適當乎山光水色之間,真天仙之攸宅,人間之勝概焉。”
麓台在今濰城西南12公里的浮煙山東麓,台高約7米,面積約400平方米。台上樹木蔥翠,幽窗靜戶,台下有半畝方塘的補生泉,清凜澄澈。古來就環境清幽,景色優美,並有書塾供學子攻讀。西漢丞相公孫弘,南燕太子慕容超都曾在此讀過書,使麓台揚名在外。每當秋月揚輝,天地澄明,銀河漾漾,四野靜謐,登此台者,莫不神清氣爽,思緒萬千。贊造化之神秀,念天地之悠悠,羨才俊之輩出,衍文脈以綿綿。人文與自然相融,歷史與現實交匯,景則更美,興則更濃,飽學多才的張起岩能不情動於中,感發於外,賦詩抒懷嗎?一首《麓台秋月》,讓後來人也感慨系之!
公孫弘麓台潛心讀書,40歲時成飽學之士
史書記載:最早在麓台讀書的大名人是公孫弘。公孫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原籍齊郡菑川薛國(今壽光市)人。少時家貧,無錢讀書,牧豬為生。成人後,公孫弘當過獄吏,因目不識丁,惹出過許多麻煩。由此,來到浮煙山的麓台潛心讀書,40歲時,成了飽學之士。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朝廷廣招賢良文士,公孫弘被舉薦征為博士,時已60歲。公孫弘曾奉命出使匈奴,協調兩國關係,完成任務後回到長安。武帝認為他並非得力之人而不被重用,他告病返鄉。到了66歲,公孫弘再次被舉薦入朝,先為博士,因其學識淵博,尤善答辯,口才極佳,在武帝面前圓滑應對,得到武帝賞識,擢升左內史,又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元朔六年(前123年)公孫弘擢升丞相,封平津侯。公孫弘在任時,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為國策。公孫弘積極提倡儒學,首次開科取士,創辦東閣學士府第,建議設立五經博士,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公孫弘在史學、書畫上也有建樹,著有《公孫弘》10篇,載《漢書·藝文志》。漢元狩二年(前121)三月,公孫弘病故,遺囑歸葬在當年他曾經放牧和讀書的麓台所在之浮煙山下。
南燕慕容超麓台讀書,繼位後成“桀紂之王”
張起岩在詩句中提到的燕太子,複姓慕容,名超,字祖明,鮮卑人,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原來是南北朝時代十六國之一的後燕國丞相慕容德的侄子,從小過著遊牧流浪生活。隆安二年(398),後燕為北魏所滅,慕容德在固安(山東益都)自立為南燕國王,慕容超被立為太子,送來麓台讀書。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慕容超繼位南燕,改元太上。
素有“金刀太子”之稱的慕容超在位6年,終日行圍射獵、遊山玩水、寵幸權臣、妄殺無辜。一次,他問大臣封慶“朕於百王可方誰(你覺得,我像歷史上的那位皇上啊)?”封慶脫口而出說:“桀紂之王”。慕容超心中惱怒,封慶若不是先帝託孤之臣,也就被慕容超殺掉了。公元409年,慕容超不顧臣下的勸阻,又貿然對外出兵,激化了與東晉的矛盾,這年6月,南燕與東晉在臨朐決戰,南燕失敗,義熙六年(410)慕容超在廣固被擒,後被殺於南京。
劉應節出資建起麓台書院,悉心培育學子
明嘉靖年間,當地少年劉應節,曾在麓台攻讀,嘉靖十六年中進士,在總督薊、遼、保定軍務期間,曾督修長城1200餘里。後劉應節累被晉升,在抗擊倭寇,鞏固邊防,治理漕運,選拔將才等方面,多有建樹,官至工部、刑部尚書,成為嘉靖、隆慶、萬曆三代朝廷重臣。劉應節致仕回來,賣掉了城裡的家園,回到自己開蒙之地景色幽雅的麓台,出資建起了麓台書院,“集郡邑之秀親課督之”。一連10多年,劉應節傳道、授業、解惑,建立了良好的學風,悉心培育出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子。“麓台課藝”成為一時佳話,載入張昭潛《重修濰陽碑記》中。
麓台書院人才輩出
劉應節嗣後,小劉應節40歲的麓台村人、明萬曆進士高桂(1557-1629)和劉應節的五世孫、康熙進士劉以貴,在外地做官歸里,都曾到麓台任教。清乾隆年間,昌樂名儒閆循觀、閆循中、閆學尹,濰縣的高士韓夢周、高守訓也相繼講學於麓台。書院在倡資擴建後,乾隆年間,校舍可容學子百數十人,又置學田數十畝,以資助貧困師生。麓台書院建有“講會”制度,師生學術思想活躍,論辯答疑,境界開闊,教學相長。
閆循觀(1724-1769),字懷庭,號伊蒿,昌樂河頭鄉黎家村人,乾隆進士。在此講學期間,著力著述,其《尚書讀記》、《春秋一得》、《困勉齋私記》、《西澗草堂詩集》等,後來全部收入《四庫全書》。
幼年曾經受到鄭板橋青睞、資助的貧困學子韓夢周(1729-1798),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進士,到安徽來安做官,頗有政聲。韓夢周歸里後,應邀進山,在麓台書院教書講學。他“以存養為根本,省察為修治,窮理為門戶”,篤守程朱理學,是當時濰縣古文派的代表人物。韓夢周在麓台一呆就是27年,惠及學子無數。其著述如《韓夢周易解》、《中庸解》、《大學解》、《理堂文集》、《理堂詩集》等,傳世評價極高。後人把閆循觀與韓夢周並稱為“山左二巨儒”。高桂、劉以貴、閻循觀、韓夢周都是先在麓台書院讀書,做官後,又回麓台書院任教,足見他們對丕振學風、培養人才的執著和對麓台書院的深厚感情。
麓台書院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治學原則,輩出的優秀人才,成為山東著名的學府。由此,書院吸引了無數高官 顯貴,如宗人府府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掖縣毛式郇,協辦大學士、鹹豐皇帝的恩師、濱州杜受田及其子,濰縣大名鼎鼎的協辦大學士陳官俊等,更有清廷派來的學使及山東學政,都相繼前來視察、取經並選拔人才。濰縣歷代都有學者名人到麓台來觀光、遊學,並寫了不少詩詞,如劉廷錫《夜飲麓台》:“草樹蕭森古台外,崔嵬正與西山對。公孫牧豕雜樵漁,海岸雲深雨滂沛。台上讀書夜未央,松風謖謖聞天籟。逢時作相位平津,人去台空月還在。”邢國璽的《雨中游麓台四韻》(選其一):“四載塵勞吏,於今游麓台。俗顏何處滌,勝地此中開。知己欣時髦,相攜話酒懷。會心不在遠,魚鳥真悠哉。”
直到光緒二年,清廷詔令改書院為學堂,具有400多年歷史的麓台書院才為新興的學堂所取代。斗轉星移,如今原麓台書院舊址上,濰坊醫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等院校正吸引著各地學子。昔日的麓台,今又書聲琅琅。先賢開創的麓台文明,將發揚光大;“清光依舊向人來”的願望,一代代的濰坊人,都會以事實做出“千古樓台萬古月,更有明賢幾度來”的回答。

作者介紹

張起岩 張起岩

張起岩(1285年—1354年),字夢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是元朝首屆科舉狀元,仕宦40餘年,他先後在地方和中央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對元朝中期政治貢獻很大,他的史學、文學造詣極高,善篆隸書,有多種著作傳世。

張起岩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生於濟南。其天質穎秀,幼從父學,過目成誦,17歲受察舉,被任命為福山縣學教諭。仁宗延祐二年(1314年),元朝首開科舉,與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張起岩獲左榜狀元及第,授登州同知。在張起岩近40年仕宦生涯中,他先後任集賢院修撰、國子監丞、國史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中書省參議、翰林院侍講、陝西行台御史、中書侍御史、燕南廉訪使、御史中丞,入翰林為承旨,遼、金、宋三史總裁等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