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地亘

鹿地亘

鹿地亘(1903—1982),日本進步作家,本名瀨口貢,東京帝國大學畢業,與中國作家馮乃超同期。他積極參加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是日本無產階級藝術聯盟的骨幹人物。1933年被選為無產階級作家聯盟成員,後來成為日本無產階級作家聯盟負責人之一。“九·一八”事變後,他發表了許多反戰言論,因而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中國上海,從事反對日本侵華的活動,與宋慶齡、魯迅等都有往來。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相關事件

1936年,日本作家鹿地亘來到中國,他在上海受到魯迅等中國人的影響,決心走進中國抗日戰爭的陣營,並開始公開發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文章。1938年在中國第二次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背景下,鹿地亘受到中國國民政府的聘請,作為顧問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對敵宣傳工作,對日本戰俘進行反戰教育和訓練。在對廣大日俘進行反戰教育的同時,他還組織了“反戰同盟工作隊”,並親自率領工作隊趕赴前線,對日軍進行宣傳工作,收到很大成效。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反戰同盟”被解散。然而,鹿地亘和“反戰同盟”的活動,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肯定,在中國友人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幫助下,鹿地亘等人繼續在華展開反戰活動,直至戰爭結束。

擔任對日宣傳顧問

鹿地亘任對日宣傳顧問 鹿地亘任對日宣傳顧問

1938年3月,郭沫若在武漢擔任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鹿地亘成為三廳對敵宣傳處事實上的顧問。三廳的對敵宣傳,包括敵情研究、對日廣播和編寫日文宣傳品,每月總有一兩次運宣傳品到前線散發。這些活動,都得到鹿地亘夫婦的有力幫助。1938年9月,郭沫若委託鹿地亘赴陽新、大冶一帶視察及指導前線的對敵宣傳工作。1938年10月初,鹿地亘到湖南常德市鹽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參與對日本俘虜的教育改造工作。他每日講演、交談,並向俘虜們講解中國著名抗戰歌曲《長城謠》的內容。

反戰同盟領導人

1939年12月25日,鹿地亘在桂林郊外南崗廟發起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西南支部,隨後奔赴崑崙關。鹿地亘和盟員們分成3個小組,分別深入陣地前沿,冒著槍林彈雨,用擴音器向日軍喊話,闡述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並散發日文傳單,對瓦解敵人的軍心起了重要作用。有3名盟員不幸中彈犧牲,桂林軍民數千人參加追悼會,反戰同盟聲名從此遠播。1940年7月20日,“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日人自稱“日本平和同盟”)總部在重慶隆重成立,鹿地亘任會長。鹿地亘領導盟員出版刊物《真理的鬥爭》,編印《敵情研究》,分發各戰區司令部,很受歡迎。鹿地亘創作了以反映日本勞動人民反對本國法西斯為內容的大型話劇《三兄弟》,由盟員們先後在桂林、柳州、重慶演出,並由電台向日本廣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鹿地亘還向各部隊的政工幹部傳授審訊日軍俘虜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其官兵對立的心理有效開展對敵宣傳的策略等。1941年“皖南事變”後,反戰同盟的活動受到國民黨方面的限制。鹿地亘並不因此泄氣,他在反戰同盟總部內另組“鹿地亘研究室”,對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為中國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成就

個人履歷

鹿地亘 鹿地亘

鹿地亘,早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期間同留日的馮乃超相識並經馮介紹認識了郭沫若。他曾擔任日本無產階級藝術聯盟書記,因其反對日本當局的內外政策,日本政府於1927年逮捕了他,1935年才獲釋出獄。1936年1月,他和夫人池田幸子秘密轉道青島輾轉上海,開始了他在中國的抗日反戰宣傳鬥爭。在上海,他由內山完造先生介紹與魯迅相識,兩人一見如故,後來成為至交。鹿地亘,這位著名的日本反戰領袖和他領導下的“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他在中國的稱謂是——“日本反戰進步作家、中國近代政治文學研究家、翻譯家”。

代表作

抗戰期間,鹿地亘一面用文學形式提倡和平、反對戰爭,一面致力於7卷本《大魯迅全集》的編譯工作,翻譯《野草》、《熱風》、《墳》、《華蓋集》、《續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等。後來,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香港,於1938年2月經廣州抵武漢,受到郭沫若、沈鈞儒、鄧穎超、史沫特萊等200餘中外人士的熱烈歡迎。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委員,並在第三廳第七處(對敵宣傳處)工作。曾向八路軍將士捐贈慰問金,還將自己發表文章所得的稿費捐贈給殘廢軍人。後來鹿地亘輾轉重慶期間,《七月》和《抗戰文藝》成了他發表文字的主要陣地。當然這和翻譯他文字的胡風、樓適夷等專家學者是有著密切關係的。《七月》的主編正是胡風。在這兩份期刊上,鹿地亘還發表了日本文壇報告《偉人哭泣》、論文《日本反法西斯主義與文學》、《關於“藝術和宣傳”的問題》以及《海與舟人》、《對於人的愛》等文章。這是他作為作家的一面。除了發表文章,鹿地亘的最大貢獻恐怕是成立“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

人物評價

毛澤東接見鹿地亘

鹿地亘夫婦 鹿地亘夫婦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期間,曾由周恩來陪同,在桂園單獨接見了鹿地亘夫婦,作了長時間的交談。毛澤東盛讚日本反戰朋友的出色工作,感謝他們為中國人民神聖的抗戰作出的特殊貢獻。抗戰勝利後,鹿地亘於1946年6月回到日本,致力於日中友好活動,直至1982年去世。鹿地亘一直受到中國人民和日本正義人士的深切懷念。

話劇《三兄弟》影響力

由鹿地亘編導的三幕話劇《三兄弟》1940年3月8日在桂林向中國公眾公演。夏衍將全劇譯成中文,在《救亡日報》桂林版連載,在抗戰大後方引起轟動。《救亡日報》、《新華日報》均載文介紹劇情和演出盛況。在桂林演出期間,西南支部共募集了 資金9487元,創桂林話劇演出票房最高記錄。1940年6月5日,在重慶國泰劇院公演《三兄弟》,全場滿座,盛況空前。王向遠先生認為這是“鹿地亘在華期間創作的反戰文學的最重要、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這個劇本戰時先在桂林新華大劇院首演,“並曾用日語向日本廣播”。後來在重慶的成功演出,“更是使在華日本人民的反戰運動受到國際國內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劇本是反映日本覺醒青年的反戰劇,而且,是由日軍俘虜出演的,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