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份
鹽酸克林黴素,
輔料:氯化鈉。
性狀
本品為無色或幾乎無色的澄明液體
適應症
1、本品適用於革蘭氏陽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種感染性疾病:
(1)扁桃體炎、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等。
(2)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炎、肺膿腫和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
(3)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癤、癰、膿腫、峰窩組織炎、創傷和手術後感染等。
(4)泌尿系統感染:急性尿道炎、急性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等。
(5)其他:骨髓炎、敗血症、腹膜炎和口腔感染等。
2、本品適用於厭氧菌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
(1)膿胸、肺膿腫、厭氧菌性肺病。
(2)皮膚和軟組織感染、敗血症。
(3)腹腔內感染:腹膜炎、腹腔內膿腫。
(4)女性盆腔及生殖器感染:子宮內膜炎、非淋球菌性輸卵管及卵巢膿腫、盆腔峰窩組織炎及婦科手術後感染等。
用法用量
1. 成人,靜脈滴注給藥,劑量如下:
中度感染:0.6~1.2g/日,分2、3、4等劑量,每12、8、6小時一次;
嚴重感染:1.2~2.7g/日,分2、3、4等劑量,每12、8、6小時一次,或遵醫囑。
2. 兒童,靜脈滴注給藥,劑量如下:
中度感染:15~40mg/kg/日,分3或4等劑量,8或6小時一次;
嚴重感染:25~40mg/kg/日,分3或4等劑量,每8或6小時一次,或遵醫囑。
不良反應
1、局部反應:在注射部位偶可出現輕微疼痛,長期靜脈滴注應注意靜脈炎的出現。
2、胃腸道反應:偶見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
3、過敏反應:少數病人可出現藥物性皮疹。
4、對造血系統基本無毒性反應,偶可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等,一般輕微為一過性。
5、少數病人可發生一過性鹼性磷酸酯、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及黃疸。
6、極少數人可產生偽膜性結腸炎。
禁忌
本品與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有交叉耐藥性,對克林黴素或林可黴素有過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項
1、本品與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無交叉過敏反應,可用於對青黴素過敏者。
2、肝腎功能損害者及小於4歲兒童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使用本品應注意分析利弊。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本品。
3、使用本品時,應注意可能發生偽膜性腸炎,如出現偽膜性腸炎,選用萬古黴素口服0.125~0.5g,每日4次進行治療。
4、本品每100ml滴注時間不少於30分鐘。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1、目前尚無詳細的研究資料,尚不能作出明確的判定。因此,孕婦使用本品應注意利弊。如確實很需要這種藥物時,應給予使用。
2、曾有報導口服氯林可黴素150mg,靜脈滴注克林黴素磷酸酯600mg時,乳汁中出現的藥量範圍為0.7~3.8mcg/ml,因為氯林可黴素有可能在新生兒中引起不良反應,哺乳期婦女必須停止使用本品。
兒童用藥
兒童(新生兒到16歲)使用本品時,應注意器官系統功能監測。
老年用藥
1、氯林可黴素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業已證明,口服或靜脈注射氯林可黴素後正常肝腎功能的年輕患者與老年患者之間藥代動力學無明顯差異。
2、氯林可黴素的臨床研究還未包括有充分數量的65歲和65歲以上的患者,目前尚難以判斷是否他們的臨床反應與年輕患者有明顯不同。但是,臨床經驗提示與抗生素有關的結腸炎和所見到的腹瀉(由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在老年人中發生較多(>60歲)而且是比較嚴重的。因此,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時,應注意仔細觀察或監測這此病人所發生的腹瀉。
藥物相互作用
1、氯林可黴素具有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可能會提高其他神經肌肉阻滯劑的作用。所以,大多使用這些藥物的病人中使用氯林可黴素時都應該慎用。
2、業已證實氯林可黴素與紅黴素之間的拮抗作用具有臨床意義,兩種藥物不應同時使用。
3、本品與氨苄青黴素﹑苯妥英鈉﹑巴比妥鹽酸鹽﹑氨茶鹼﹑葡萄糖酸鈣及硫酸鎂可產生配伍禁忌。
藥物過量
1、小鼠中靜脈注射劑量為855mg/kg和在大鼠中口服或皮下注射劑量約為2618mg/kg時發現有明顯的致死性,在小鼠中見到過驚厥和抑鬱。
2、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都未能有效地清除血清中的氯林可黴素。
藥理毒理
藥理作用:克林黴素磷酸酯為化學合成的克林黴素衍生物,它在體外無抗菌活性,進入體內後迅速被水解為克林黴素發揮抗菌活性。
體外試驗表明,克林黴素對以下微生物有活性:
需氧革蘭氏陽性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包括產青黴素酶和不產青黴素酶的菌株)、鏈球菌(糞腸道球菌除外)、肺炎球菌。
厭氧革蘭氏陰性桿菌屬:
擬桿菌屬(含脆弱擬桿菌群和產黑素擬桿菌群)和梭桿菌。厭氧革蘭氏陽性不產芽胞桿菌屬:
丙酸桿菌屬、真細菌屬和放線菌屬。
厭氧和微需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屬:
消化球菌屬、微需氧鏈球菌和消化鏈球菌屬。
毒理研究:
遺傳毒性:Ames沙門菌屬回復突變試驗和大鼠微核試驗結果均為陰性。
生殖毒性:大鼠經口給予本品劑量為300mg/kg,未見對動物的交配和生育力有影響。大鼠和小鼠分別經口給予克林黴素劑量高達600mg/kg或皮下注射劑量為250mg/kg,結果未見有致畸胎作用。然而,尚無在妊娠婦女上進行充分和嚴格臨床研究,動物的生殖研究並不能完全預測人類的反應。
致癌性:在動物上尚未進行長期致癌潛在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