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濕地

鹽城濕地

這裡,被譽為“東方濕地,百河之城”、“麋鹿的故鄉,丹頂鶴的家園,中華鱘的搖籃”……這就是鹽城濕地。

濕地簡介

鹽城濕地鹽城濕地

鹽城市是江蘇省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市。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範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有過南宋丞相陸秀夫,也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在大氣悠閒的太平洋西岸有一片神奇的區域,大大小小的沼澤地泥炭地,常年保持水域的地帶,人們比喻濕地為地球的“腎臟”。

規劃範圍

東部沿海45萬公頃海塗濕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原始生態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濕地,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和國家級珍禽(丹頂鶴)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西部地處里下河地區腹地,大縱湖、九龍口、馬家盪等湖泊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為典型的瀉湖型湖盪濕地,被譽為“金灘銀盪”、“魚米之鄉”。鹽城還有豐富的紅色和海鹽文化資源。全市現有景點40多個,擁有一批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和AAA級旅遊景點及國家、省重點文保單位等。

鹽城濕地 丹頂鶴鹽城濕地 丹頂鶴

東方濕地 鶴鹿故鄉

鶴鹿故鄉鶴鹿故鄉
鶴鹿故鄉鶴鹿故鄉

這裡,被譽為“東方濕地,百河之城”、“麋鹿的故鄉,丹頂鶴的家園,中華鱘的搖籃”……這裡,海天相接,煙波浩渺,葦草蒼茫,鳥鳴鶯飛,一派原始生活習性風光……

這裡,人類社會形態文化薈萃,民風淳樸,金灘銀盪,物產豐饒,被人們譽為“魚米之鄉”……這就是黃海之濱崛起的新興城市——鹽城。領略鹽城濕地,她附臥在神州的東部海岸線上,延伸著動態的曲線,舒展著柔性的軀體,如夢如幻,如詩如韻,令人留連忘返。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簡介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又稱鹽城生物圈保護區(簡稱鹽城保護區),位於鹽城市區正東方向40km,地跨響水、濱海、射陽、大豐、東台五縣(市),最近的城鎮為射陽縣鹽東鎮。主要保護類型是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主要保護對象是濕地及丹頂鶴等珍貴水禽。保護區屬濱海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海岸帶保護區,海岸線長582km。主要濕地類型包括永久性淺海水域、灘涂、鹽沼和人工濕地等,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2、3、4、5、6、7,該區擁有維持特殊生物地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198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6年被納入東北亞鶴類保護網路,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地理優勢

鹽城保護區處於暖溫帶北亞熱帶過渡地帶,主要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為13.7~14.6℃,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0℃(1月),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9.0℃(8月)。光照充足,無霜期210~224天,雨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災害天氣也多,以旱澇威脅較大,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颱風、暴雨、龍捲風、霧、霜凍等。保護區夏季多雨,上遊河水下泄後,多形成灘涂澇災;冬季多乾旱,遇乾旱年份,潮位較低,灘涂多因缺水而發育不良。鹽城保護區內灘涂主要是黃河奪淮期間大量傾注入海的泥沙、長江等河流下瀉的泥沙,以及海底的部分泥沙,在潮流等海洋動力作用下淤積而成的廣闊的粉沙淤泥質濱海平原。灘涂北窄南寬呈帶狀分布,寬處可達15km。保護區內水源主要為陸地水和海洋水,陸地水pH值大於7.0,礦化度較高,海洋水主要受潮汐與風暴作用,經常漫滿全區堤外灘涂。保護區為里下河主要集水區,有灌河、中山河、扁擔港、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鬥龍港、王港、竹港、川東港、梁垛河、新港等10餘條河流橫穿區內入海,入海水量約占全省入海水量的90%。江蘇鹽城保護區可以控制洪水、防護堤岸、滯留沉積物。歷史上古黃河和長江都曾在保護區南北兩端入海,長江和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形成廢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內灘涂大部分呈淤長型,全區每年淤積成陸大約900hm2。

夕陽美景夕陽美景

物種資源

鹽城保護區內有哺乳類47種;鳥類381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昆蟲310種;腔腸動物43種;環節動物65種;軟體動物156種;甲殼動物139種。保護區內共有43種特有物種,以魚類為主。瀕危物種有62種,其中鳥類達4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大鴇、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鱘等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河麂、黑臉琵鷺、大天鵝等67種。鹽城保護區還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分布地區之一,有29種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鹽城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頂鶴有1200多隻,約占世界丹頂鶴總數(1600隻)的80%~90%,有“丹頂鶴第二故鄉”之稱。鹽城還是連線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與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春秋有近300萬隻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20多萬隻水禽在保護區越冬。鹽城保護區內有植物480種,其中有40種左右為栽培作物,有浮游植物和藻類286種。由陸向海,灘涂植被帶可分為葦草帶、鹽蒿帶、無植被帶(光泥灘)、米草帶。米草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工小面積種植,現已發展成寬500~1000m的植被帶。

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8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2668公頃,是目前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麋鹿種群數量最多、並建立了第一個麋鹿基因庫的自然保護區。據調查,保護區內現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30多種。近年來,保護區實施“以生態自然為主體、以地域文化為補充”的旅遊文化模式,走多元化的旅遊發展之路,興建了具有原野風韻的旅遊景點30多處,每年遊客流量近20萬人次,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