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Jiangsu Yencheng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Rare Birds)又稱鹽城生物圈保護區(簡稱鹽城保護區),位於鹽城市區正東方向40km,地跨響水、濱海、射陽、大豐、東台五縣(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3′45″~121°18′12″,北緯32°48′47″~34°29′28″之間,區域面積為247260公頃,1983年成立江蘇省鹽城地區省級沿海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1992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更名為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1983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蘇省鹽城地區省級沿海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

1984年10月,成立正處級建制科研事業單位的保護區管理處。

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1992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委員會協調理事會批准為生物圈保護區,並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1996年4月,成為“東北亞鶴類保護網路”成員。

1999年11月,成為“東亞——澳大利亞涉禽遷徙網路”成員。

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0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保護區範圍有所調整,並更名為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那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3′45″~121°18′12″,北緯32°48′47″~34°29′28″之間。

地貌

鹽城保護區內灘涂主要是黃河奪淮期間大量傾注入海的泥沙、長江等河流下瀉的泥沙,以及海底的部分泥沙,在潮流等海洋動力作用下淤積而成的廣闊的粉沙淤泥質濱海平原。

灘涂北窄南寬呈帶狀分布,寬處可達15km。保護區內水源主要為陸地水和海洋水,陸地水pH值大於7.0,礦化度較高,海洋水主要受潮汐與風暴作用,經常漫滿全區堤外灘涂。保護區為里下河主要集水區,有灌河、中山河、扁擔港、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鬥龍港、王港、竹港、川東港、梁垛河、新港等10餘條河流橫穿區內入海,入海水量約占全省入海水量的90%。

江蘇鹽城保護區可以控制洪水、防護堤岸、滯留沉積物。歷史上古黃河和長江都曾在保護區南北兩端入海,長江和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形成廢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內灘涂大部分呈淤長型,全區每年淤積成陸大約900平方米。

氣候

保護區處於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主要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為13.7~14.6℃,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0℃(1月),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9.0℃(8月)。光照充足,無霜期210~224天,雨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主要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

保護資源

截至2009年鹽城保護區內有哺乳類47種;鳥類381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昆蟲310種;腔腸動物43種;環節動物65種;軟體動物156種;甲殼動物139種。保護區內共有43種特有物種,以魚類為主。瀕危物種有62種,其中鳥類達4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大鴇、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鱘等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河麂、黑臉琵鷺、大天鵝等67種。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2年,保護區有植物450種,鳥類有402種,兩棲爬行類26種,魚類284種,哺乳類3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麋鹿、中華鱘、白鱘共14種,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85種,如獐、黑臉琵鷺、大天鵝、小青腳鷸、鴛鴦、灰鶴等。

鹽城保護區有29種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鹽城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頂鶴有1200多隻,約占世界丹頂鶴總數(1600隻)的80%~90%,有“丹頂鶴第二故鄉”之稱。鹽城還是連線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與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春秋有近300萬隻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20多萬隻水禽在保護區越冬。

鹽城保護區內有植物480種,其中有40種左右為栽培作物,有浮游植物和藻類286種。由陸向海,灘涂植被帶可分為葦草帶、鹽蒿帶、無植被帶(光泥灘)、米草帶。米草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工小面積種植,現已發展成寬500~1000m的植被帶。

開發利用

中國丹頂鶴博物館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中國丹頂鶴博物館位於江蘇鹽城,以世界珍禽丹頂鶴而建立的專題博物館,本博物館同時具備科學研究、科普宣傳、生態旅遊、文化教育、物種保護等多種功能。

丹頂鶴人工繁育中心

丹頂鶴人工繁育中心是鶴場的中心和重點。這裡展示的是人工馴化的丹頂鶴,是保護區長期科學研究的一個項目——在越冬地進行丹頂鶴的繁殖馴養工作。

鶴樂園

鶴樂園又稱鹽城市珍禽馴養場,隸屬於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6年,烈士徐秀娟為鶴場首任場長。鶴場集中科研、動物繁育、生態旅遊、環境教育於一體,包括科研樓、望鶴亭、丹頂鶴救護中心、水禽湖、丹頂鶴馴養中心、濕地宣傳教育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等景點。因請費孝通題有“鶴樂園”三字,對外又稱鶴樂園。

望鶴亭

望鶴亭建立於1989年,亭共有三層,高18米,六角飛檐。由於灘涂地勢平坦,這裡為制高點。

水禽湖

人工淡水湖,主要是仿保護區內部生態環境為野生水鳥營造的,可以讓遊客近距離欣賞鳥類的一個湖泊。這裡,湖邊有柳、湖裡有魚、湖中有鳥。

生態價值

科研價值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先後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45項。特別是人工繁殖丹頂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些研究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參與。

保護價值

鹽城保護區已成為重要的物種貯存庫。鹽城沿海地區屬於生態脆弱區,但通過多年來的努力保護,鹽城保護區已成為沿海生物富集地區,有效保護了2600多種生物資源,占中國海岸帶生物物種總數的1/10。

保護機構

該保護區總部設在鹽城市東54公里的新洋港鎮上。保護區駐鹽城辦事處,設在建軍東路173號(新四軍紀念館東側大星國小門前)保護區管理處為科研事業單位,屬國家環保局、江蘇省環保局和鹽城市人民政府三重領導。

保護措施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2010年,該保護區為爭創“國家級示範區”,江蘇省環保廳和鹽城市曾多次會商調查,並出台了多項舉措。

保護區加強核心區濕地管理,限制人為活動。經鹽城市政府與省環保廳研究,並責成保護區管理處按照環保部和省政府批覆的“規劃初期繼續對這些地區進行自然度改造,保留低矮圍圩蓄水,種植蘆葦,建設淡水濕地環境,給丹頂鶴等珍禽建造一個半自然狀態的覓食和棲息場所”的要求,科學建設1.6萬畝生態工程。

該地為妥善解決核心區界外歷史遺留的水產養殖問題,鹽城市積極推動傳統養殖方式的轉變,逐步建成生態養殖模式,最終達到水產養殖與自然保護“雙贏”的目標。

對販售、獵殺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問題的整治措施還包括:進一步加大對食用野生動物的查處力度,嚴厲查處食用野生動物的問題,堅決打擊食用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

同時,要求保護區管理機構做好內部管理,規定任何單位與個人不得以保護區的名義經營餐飲業。進一步加大對偷獵野生動物的打擊力度,從源頭上遏制偷獵野生動物行為,通過網路新聞媒體,公布獎勵措施與舉報電話,對食用或偷獵行為進行舉報的人進行重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