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鸚嘴恐龍又譯鸚嘴龍,在希臘文意為“鸚嘴蜥蜴”,是角龍下目鸚嘴恐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鸚嘴恐龍和原角龍、三角龍等恐龍都具有一張類似鸚嘴一般帶勾的鳥嘴,科學家由它的體形及生存年代來推斷,認為鸚嘴恐龍可能是大部分角龍類恐龍的祖先。鸚嘴恐龍骨架鸚嘴恐龍與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大致相當,另外在泰國也有發現。鸚嘴恐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
鸚嘴恐龍(Psittacosaurus)是一種小型的植食性恐龍,因生有一張酷似鸚嘴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鸚嘴恐龍最長可達1.5米,一般體長在1米左右。鸚嘴恐龍的所有種都是類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特徵是上顎高而強壯的喙狀嘴。至少有一個種,尾巴與下背部有鬃毛狀的結構,可能作為展示作用。
鸚嘴恐龍是非常早的角龍下目恐龍,他們獨自發展出許多特徵,也有許多與較晚角龍類相同的生理結構特徵,例如原角龍以及大象體型的三角龍。鸚嘴恐龍不如他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他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嘴恐龍的成長速度。鸚嘴恐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他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形態特徵
鸚嘴恐龍形態鸚嘴恐龍是小型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2米。兩足行走,頭短寬而高,吻部彎曲並包以角質喙。顴骨高向外伸,顴骨發達;牙三葉狀,牙冠低,頸短。外鼻孔小;前額骨位於鼻骨以下;下顳顬孔寬闊;枕骨孔發達,大於枕髁兩倍。在上頜和下頜上各有7~9個牙齒。齒緣較光滑,齒根長,齒冠低。牙齒為三葉狀,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頸很短,頸椎6~9個。脊椎13~16個,薦椎5~7個。烏喙骨較小,其上之烏喙孔不封閉。腸骨細長,腸骨上緣的稜脊粗壯,坐骨發達,略呈彎曲狀。前肢比後肢略短,前足有四塊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脛骨略短,蹠骨約等於脛骨的1/2,後足僅第四趾退化。這種小型恐龍在我國分布較廣,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鸚嘴恐龍名稱的來源就是因為它們的嘴很像鸚嘴的嘴,故而得名。[1]鸚嘴恐龍頭顱骨與同時代的鳥臀目恐龍相比,高度有大幅變化。這些頭顱骨高而短,有些種的頭顱輪廓幾乎呈現圓形。眼窩之前的部分只占頭顱骨長度的40%,比其它已知鳥臀目還短。鸚嘴恐龍下顎的每個牙齒,都有球根狀垂直脊。上顎與下顎都有顯著的喙狀嘴,分別從喙骨(Rostral bone)與前齒骨形成。喙狀嘴的骨質部分可能由角質包覆,形成銳利的切割表面,以切碎植物。如同屬名顯示,鸚嘴恐龍的短頭顱骨與喙狀嘴外表類似現代鸚嘴。鸚嘴恐龍的頭顱骨,與更衍化的角龍下目恐龍,擁有數個共同的適應結果,例如:上顎前端的獨特喙骨、顴骨往兩側突出。然而,還沒有發展出晚期角龍下目的頭盾與角狀物的跡象。眼睛上方有眼瞼骨,功能不明。西伯利亞鸚嘴恐龍有突出的骨質角,但這被認為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化石分布
迄今所知該類化石分布僅限於亞洲大陸,除中國北方是主要產地外,在蒙古和蘇聯的烏拉爾以東也有發現,是早白堊世的標準化石。鸚嘴恐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邊最多,主要以水邊的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它們用堅固的角喙把嬌嫩植物割切斷,再用單列牙前後咀嚼而吞食。由於特化難於適應生活環境變化,故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物種起源
所有的鸚嘴恐龍化石都發現於亞洲的早白堊紀沉積層,從西伯利亞南部到中國北部,可能還有泰國。這些包含鸚嘴恐龍地層最常見的年代,來自於早白堊紀的晚巴列姆階到艾伯塔階,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幾乎所有在中國北部與蒙古這個地質年代的陸相沉積層,都發現了鸚嘴恐龍的化石,讓他們與非常普遍的翼龍類準噶爾翼龍一起成為這些地區該地質年代的標準化石。發現最早的種是陸家屯鸚嘴恐龍,發現於義縣組的最底部地層。在義縣組與義縣其它地層發現了超過200個鸚嘴恐龍標本,但這些地層的年代仍在爭論中。許多早期使用放射性定年法的研究顯示義縣組屬於侏羅紀時期,比一般認為的鸚嘴恐龍存活時期早1000萬年;但大部分最近的研究認為義縣組屬於早白堊紀時期。一個中國科學家團隊使用氬同位素放射性定年法,測量義縣組的最底部地層為1億2800萬年前,而最上部地層接近1億2200萬年前。一個最近的中國研究,則使用鈾鉛定年法,認為該最底部地層為1億2500萬年前,而最上層則是1億2200萬年前,與前者的測量結果一樣。這些研究顯示義縣組的地質年代屬於早白堊紀的早阿普第階,或可能是晚巴列姆到早阿普第階。
標本鸚嘴恐龍是種非常著名的恐龍,並發現了超過400個標本,可提供關於它們生活方式的細節研究,比其他大多數恐龍還詳細。
一個發現於中國的鸚嘴恐龍標本上發現了覆蓋物。該標本極可能來自遼寧省義縣組,而且還未歸類於鸚嘴恐龍中任何一種。該標本是非法從中國出口的,並由一個德國博物館買下,並同意歸還給中國 。西伯利亞鸚嘴恐龍,尾巴具有長毛。
該標本身體大部分由鱗片覆蓋。較大的鱗片以不規則樣式排列,而眾多的較小鱗片排列於較大鱗片之間,類似發現於其他角龍類的皮膚壓痕,例如開角龍。然而,該標本的背部到尾巴有一排中空的管狀刺毛,這些刺毛長度接近16厘米,並被保存下來。這些刺毛結構類似同一地層組發現的大量獸腳類恐龍身上的原始羽毛,而這些原始羽毛、管狀刺毛有可能是同源演化的結果,但也有可能不是。因為這些刺毛結構只有發現一排位在尾巴上,它們不可能用來調節體溫,但可能透過某種視覺展示來互相溝通。
食性特點鸚嘴恐龍擁有銳利的牙齒,可用來切割、切碎堅硬的植物。然而,不像晚期的角龍類,鸚嘴恐龍並沒有適合咀嚼或磨碎植物的牙齒。鸚嘴恐龍吞食胃石來協助磨碎消化系統中的食物。經常在鸚嘴恐龍的腹部位置發現胃石,有時超過50顆,這些胃石可能儲藏於砂囊中,如同現代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