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肉

鸕鶿肉

鸕鶿肉,中藥名。為鸕鶿科動物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肉。四季均可捕捉,去內臟及羽毛,取肉鮮用。棲息於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於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廣布於我國各地,經馴養後可供捕魚。味酸、鹹,性寒,歸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散寒的功效,主治水腫腹大、體寒、腹水鼓脹等病症。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酸、鹹,性寒。

歸經

歸脾經。

功效

利水消腫,散寒。

主治

水腫腹大,體寒,腹水鼓脹。

相關配伍

治大腹臌脹:鸕鶿肉燒存性,研成末,沖米湯水飲服,每日1次,每次3~9g。(《廣西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5~10g,開水或米飲調服。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捕捉,去內臟及羽毛,取肉鮮用。

形態特徵

鸕鶿,中型鳥類,體長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並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黑色;初級尺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並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黑色,並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乾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眼下橙內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並綴許多鮮黃色斑點。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於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經馴養後可供捕魚。

相關論述

1、《綱目》:“杜甫詩: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或謂即此。又一種似鸕鶿,而蛇頭長頸,冬月羽毛落盡,棲息溪岸,見人不能行,即沒入水者,此即《爾雅》所謂鶿頭、魚鵁者,不入藥用。鶿音拗。”

2、《綱目拾遺》:“鸕鶿,形如鵝,而色黑面紅,俗呼摸魚公。水鄉人家多養之以捕魚。十月後飼以狗肉,則身暖不畏寒,雖破冰如水亦不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