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在鷹擊系列這個大家庭里,又以鷹擊-6系列服役最早,個頭最大,射程也相對同時期其它型號更遠,從而作為中國空軍主力遠程反艦武器,一直服役至今.開端:鷹擊-6型 大型空射反艦飛彈
嚴酷的現實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蘇聯全面中斷了對中國的軍事技術援助,並撤走了所有的專家,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中國軍隊一系列重大軍工項目或下馬,或者處於停滯狀態,其中,受到波及最大的,則是技術含量較為密集的空軍。而很不巧的是,這個時期恰恰是軍事航空平台與武器技術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嶄新的武器裝備概念,諸如雷達制導中距攔射空空飛彈,空對地/對海巡航飛彈等新式武器裝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蘇聯技術援助的終止,則如同從天而降的一道無形的屏障,將中國空軍阻攔在了這些裝備與技術的大門之外。此時中國空軍的對面打擊手段,還停留二次大戰時期的技戰術水平上,受限於基礎工業水平的薄弱和相關技術的缺乏,中國的軍工部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為空軍提供一款能夠滿足要求的空對面戰術飛彈,大量裝備部隊的轟-5,轟-6型轟炸機只能依靠自由落體炸彈和火箭助推魚雷執行對面打擊,在當時的防空系統面前,這種落後的攻擊方式無論是突防能力還是毀傷效能上,都已經無法適應日益嚴峻的戰場現狀,如若開戰,這些近乎“老掉牙”的打擊手段所能為中國空軍帶來的,除了不斷上漲的損失數字以外,就只有幾乎可以忽略的戰果了,嚴酷的現實呼喚著一款屬於中國的空對面飛彈的到來。
批准研製
1965年,中國空軍向中央軍委提交報告,稱現行裝備部隊的轟-6中程轟炸機只能遂行高空轟炸,已無法安全的在地空飛彈的威脅下遂行對地打擊任務,因此請求安排研製空地/空艦飛彈,空軍在上交的檔案中還說明了技術指標要求,即射程不應小於150公里,而重量不應大於三噸,空軍提交的報告引起了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隨即安排各個單位進行相關預研討論工作。經過反覆討論,最終確定以當時還在試飛的“海鷹”2號飛彈作為母型研製新型空地/空艦飛彈,1966年,飛航飛彈研究院的總體設計部組建了空艦飛彈研究室,並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呈報了《改裝海鷹二號飛彈為空艦型號的總體方案》,全武器系統代號為371工程,意為三機部和七機部協同研製的第一項工程,飛彈型號為風雷一號。
在此之前,我國還從未系統的研製過空地/空艦飛彈,僅仿製並改進過455型“冥河”飛彈,加之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資料匱乏,風雷一號初期的研製和實驗工作困難重重,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國恰逢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狂熱的政治運動使得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幾乎限於停頓,風雷一號的研製自然也難以倖免,1969年,隨著轟-6飛彈載機項目申請停止研製,風雷一號的研製工作也隨後停止了研製。
1973年,我國南海地區局勢驟然緊張,而此時的空軍卻發現手中的現有裝備根本無法滿足遂行空中反艦以及對地攻擊的需求,戰爭中的實際需要呼喚著國產空射反艦飛彈的到來,但是,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文革後期,動亂的餘波使得各個部門的運轉速度異常緩慢,直到1975年的9月,中央軍委才批准同意恢復轟 -6丁飛機掛載飛彈武器系統的研製。同年11月國防工辦提出應以6年前停工的風雷一號飛彈原設計方案為基礎,儘量選用現成的成品設備,以最快速度提供部隊裝備。一個泱泱大國有近30年沒有空對地和空對艦飛彈,需要迅速填補這個空白。至此,空艦飛彈的研製工作又重新啟動,已經散到各處的原風雷一號的科研人員開始集中。1976年又是一個動盪的年頭,接二連三的重要領導人逝世和政治鬥爭,研製工作幾乎名存實亡。
進入實施
1977年4月,三、四、五機部、八機部總局和海軍所屬近60個單位遵照中央軍委的批示,在青島聯合召開系統方案審定會及配套定點協調會。這次會議意義重大,明確了研製程式和研製配套生產分工,使結束共和國沒有空艦飛彈的工作真正進入實施階段。在這次會議上,決定將飛彈正式命名為鷹擊6號艦空飛彈,同時在轟-6甲型基礎上改裝轟-6丁載機,方案是在轟-6機翼下掛載兩枚鷹擊-6飛彈,中國空艦飛彈的研製工作,終於走上了平坦通順的康莊大道。1982年6月19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參與鷹擊-6號打靶測試的一架轟-6丁飛機在渤海錦西附近上空截獲了模擬目標,並且立即自動形成了飛彈射擊諸元,飛機在2000米高度發射了第一發空艦飛彈。飛彈射出後,向下滑翔到800米左右高度自動點火,天際間划過一道閃光。飛彈按照裝定諸元自動轉向射擊航向和將高度降低到100米改為平飛,呼嘯的超低空飛行,將平靜的海面激出一片細碎的波紋。在到達預定航程後,彈上末導雷達開機自動搜尋,不到2秒即捕捉到了海上的標靶,監測末導雷達的儀器聽到了嘟嘟的搜尋雷達信號變成了急促上升的呼哨聲,彈上自動駕駛儀隨即控制飛彈加速俯衝,直接命中了這個靶標。在飛彈炸起180多米高的水柱的同時,本來聚集在海岸上鴉雀無聲緊張地注視著試驗海區的試驗人員也全部如同爆炸一樣猛然跳起歡呼,狂喜的人們將帽子、毛巾、衣服、本子等手頭上的東西拋向空中。渤海灣中的一聲巨響,宣告了共和國33年沒有空艦飛彈歷史的終結。試射成功之後,鷹擊-6號隨即宣告正式服役,並迅速批量裝備部隊。
由於中間經歷了風雷1號的下馬和10多年的研製歷程,最終定型的鷹擊6號彈已經與最初確定的空艦飛彈母型海鷹-2號有了幾乎本質的不同,全新設計的鷹擊6外型依舊保持著與海鷹系列類似的常規氣動布局,該彈彈體長7.36米,直徑0.76米,梯形的主彈翼翼展2.4米,其面積較大,使得該彈升阻比較大,滑空性能相當不錯,尾部為二次曲線旋轉體。在彈體腹下有一腹鰭,內裝電纜和導管等,三個尾翼安裝在彈體尾部,它們之間的夾角為120度,每一尾翼後緣都有一個操縱舵。
鷹擊6號空艦飛彈秉承我國反艦飛彈重視威力的一貫作風,安裝了適合攻擊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大中型艦艇的500千克聚能爆破型戰鬥部(不同於反坦克飛彈的聚能裝藥,聚能爆破型戰鬥部前部有一半球形金屬聚能罩,炸藥起爆後因受到聚能罩限制,爆炸威力被束縛向目標方向,從而達到增強威力的作用),其引信系統包括兩套電引信和一套機械引信,三套引信均為觸髮式引信,且都有三級安全保險裝置,從而保證了飛彈的安全性和作戰效能。據測算,只需要一到二枚鷹擊6號飛彈,就能將一艘6000噸級的大型水面艦艇送入海底。
鷹擊6號上技術進步最大的當屬其導航/末制導系統,其末制導雷達採用了新型的單脈衝體制末制導雷達,而不是上游1號和海鷹飛彈初期的圓錐掃描雷達(圓錐掃描體制大致可以描述為以一束與天線中軸線成很小角度、寬度只有1~2度的筆形波束圍繞天線中軸旋轉來確定目標空間位置,掃描範圍類似一個圓錐的目標掃描方式。這種掃描方式最早是納粹德國套用於"維茨堡"高射炮火控雷達跟蹤,優點是結構相對簡單,缺點是無法對抗角度欺騙干擾,因此,逐漸被單脈衝體制制導系統所代替)事實上,我國在70年代初,就成功地研製出了彈用單脈衝末導雷達,並開始改裝在海鷹飛彈進行試驗。但是在研製鷹擊6飛彈時,這些單脈衝雷達並都還沒有完全成熟,不過由於這些雷達的研製進展相當順利,因此還是作為現成產品入選。但由於文革多年荒廢基礎研究,缺乏預研儲備,很多哪怕是細小的問題都得從頭試驗,研製進展很慢。從1977年到1979年才研製了9套DM1A單脈衝末導雷達進行試驗,1981年改進了抗干擾電路後命名為DM1C,經過1982年的幾次試驗後,整機終於定型。並最終成為鷹擊-6號飛彈的末制導雷達系統,這也是我國第一種實用化的單脈衝體制末制導雷達。
鷹擊6飛彈上採用了小型邏輯部件構成的數位化指令機構,這種機構比之我國早期反艦飛彈使用的電子管模擬機構,其穩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機構體積也減小很多。這也是大陸最早的具有程式指令和邏輯判斷式的射程控制指令功能的彈上機構設備。
鷹擊6飛彈的彈載控制系統還包括一套773都卜勒雷達,但其作用主要是測速而非探測目標。這是由於高空投放已經具有初始狀態,各種氣流對飛彈航向、姿態和高度隨機影響非常複雜。空艦飛彈速度慢,飛行時間相對較長,這些因素使飛彈在進入自控段後,側向縱向都會出現很大的散布,嚴重影響彈上末導雷達捕捉目標。而使用773型都卜勒雷達之後,彈載控制系統就能精確獲得飛行地速,大幅度提高了飛彈命中精度,對於飛行高度的測量也同樣採用了精確的無線電高度表取代原有的氣壓膜盒式高度表,這種高度表精度高,能夠控制飛彈超低空飛行。
使轟-6轟炸機首次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
與鷹擊-6型反艦飛彈共同組成對海攻擊武器系統的平台則是我國在圖16型轟炸機基礎上自行改進發展的轟-6丁型轟炸機,之所以採用該型號作為飛彈載機首先是因為其載彈量大,是當時我軍裝備序列中載彈量最大的作戰飛機,而鷹擊-6型飛彈單彈重量就重達2.4噸左右,在當時我軍作戰飛機中只有轟-6系列的飛機能夠攜帶兩枚遂行作戰任務,而且,用於鷹擊-6型飛彈的火控設備體積重量也不小,同樣只有轟-6這個級別的飛機能夠搭載。轟-6丁的機載火控系統主要由ZJ-6型射擊指揮儀,245轟炸雷達搜尋目標,航向基準陀螺導航系統組成。其作戰流程如下:首先,由245型雷達進行目標搜尋,當發現目標後,指揮儀參照航向陀螺指示自動計算射擊的舷角,並給出前置提前角。航向姿態系統和機身機翼的陀螺穩定平台確定飛彈發射的初始姿態,使飛彈投射後結合射擊指揮儀裝定的目標參數自動調整飛行,飛彈經投射後的二次降高,降低到距海平面100米左右的高度,保持向目標大致區域平飛,當進入目標大致區域以後,彈載末制導雷達開機搜尋目標,在捕獲目標後,飛彈即轉入對目標的俯衝攻擊,直至最後命中目標。
鷹擊6號的成功研製,使得我軍的打擊半徑向外延伸了百餘公里,而更重要的是,由於鷹擊-6的長射程,我國空軍的轟-6丁型轟炸機可以在敵方水面艦艇防空圈以外投射鷹擊-6型飛彈,從而保證了載機的基本安全,由此可見,這一系統的服役,使得我軍的對海打擊能力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我國空軍從此具備了行之有效的對海打擊能力,但是,在鷹擊-6號研製成功的時候,世界上各主要軍事大國的艦載防空系統已經邁入了遠程區域防空的時代,艦載高空防空圈半徑已經擴展到了 100公里左右,與此同時,近程防空系統技術的飛速更新也使得反艦飛彈的突防變得更加困難,鷹擊6號較高的巡航彈道,加上相對呆板的彈道特性,在服役之初就遭遇了嚴重的生存危機,從鷹擊-6出口型號C601在歷次局部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鷹擊6號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其裝備數量相當有限,僅配備海航與空軍沿海一些轟炸航空兵部隊的轟-6丁型中型轟炸機,等到九十年代中期,鷹擊8號空射反艦飛彈與殲轟-7 重型殲擊轟炸機的組合批量服役以後,鷹擊-6號逐漸讓出了其主力空射反艦飛彈的位置,而作為轟-6丁轟炸機的專屬配置,逐漸退居了二線位置。
角色的轉換:K/AKD-63 大型空地飛彈
研製中遠程空地飛彈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連續幾場局部戰爭給中國軍方帶來了相當大的刺激,在這些局部戰爭中,空地飛彈均作為主戰裝備之一,攻城略地,表現上佳,而此時的中國空軍,雖然已經裝備了多種空射反艦飛彈,但採用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反艦飛彈,並不適合用於攻擊地面固定目標,因此,空軍又提出了研製中遠程空地飛彈的要求,大致要求如下:新飛彈射程要達到200公里以上,必須能夠用於攻擊地面固定高價值目標,並具備相當的抗干擾性能與精度,同時,又要求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承擔新型飛彈設計任務的海鷹機電研究院的設計人員們面對如此之短的任務周期,第一時間內將視線轉向了已經裝備部隊的兩型空射反艦飛彈——鷹擊-8和鷹擊-6身上,但鷹擊-8因為研製之初過分強調輕量化,導致其射程提升受飛彈體積局限很大,同時,鷹擊-8相對較為輕小的戰鬥部,在攻擊地面目標時也有威力不足之嫌,而鷹擊-6則有體積大,內部空間充裕,方便改裝等優點,於是,設計人員便決定在這款飛彈的基礎上,研製一款新型遠程空地飛彈。
研製工作隨即展開,設計人員首先換掉了鷹擊-6上的不適合長距離飛行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以一台WP-11型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作為替換,通過換髮,新飛彈的射程輕鬆突破了200公里大關,並且對其彈載飛控系統進行了修改,使用了數字式飛控裝置,修改了控制率使其可以適應更加靈活的任務剖面,並且對飛彈的氣動外型做了針對陸地低空氣流特性的適當修改。
技術難點
在新型中遠程空地飛彈研製中,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沒有合適的制導系統,在當時我國所能投入使用的制導系統中,能夠適應遠程對面飛彈的就只有冷卻紅外製導系統和單脈衝主動雷達制導系統,而當時中遠程空地飛彈經常使用的地圖匹配製導制導系統,則因為我國暫時還不具備區域衛星定位能力和高精度電子地圖繪製能力,而導致無法使用,而單脈衝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只適合在海上用於搜尋目標,在攻擊陸上目標時,由於地面遠比海上複雜的低空雜波環境,使得單脈衝主動末制導雷達根本無法有效搜尋與鎖定目標,至於紅外製導,由於地面目標普遍溫度較低,紅外製導也變得不切實際。嚴酷的現實和軍隊迫切的現實需求使得設計人員們不得不另闢蹊徑,經過一番考察,最終,設計人員決定突破常規,在新型空地飛彈上採用類似俄羅斯KH-59型空地飛彈上所採用的電視制導,人工遙控的制導模式,但是,要知道KH-59的最大射程不過115公里,而任務書上所規定的新型空地飛彈的射程則需要超過200公里,設計製造如此射程的電視制導大型空地飛彈,在世界各國之中還沒有過成功的先例.(嚴格來講,我國軍工科研人員本無意創此“世界記錄”,但苦於嚴重滯後的戰場支持系統建設和基礎工業能力,不得不勉強“為天下先”,這也是中國軍工研發史上無數個此類“世界記錄”之一,這一個一個的“世界記錄”,不但銘刻著中國軍工人的汗水和艱辛,也記載了中國軍工研發早期科研條件的艱苦與簡陋)。
將電視制導系統套用在中遠程空地飛彈上,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如何實現目標搜尋,諸元裝定和末制導段的操控問題,通常情況下電視制導飛彈採用的制導方式是目標影像匹配製導,但這種制導模式對前期偵查工作的要求很高,一旦前期戰術偵查出現差錯,就會導致整個打擊任務的失敗,經過一番討論,最終確定在新型中遠程空地飛彈上使用“人在迴路”的遙控式末制導模式,即在末制導階段,由載機武器操作員遙控操作飛彈進行最後的目標鎖定與攻擊。
載機平台
在飛彈的基本技術特性確定以後,載機平台的研製工作也隨即同步展開,90年代中期,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把一架轟6D進行了針對飛彈搭載的改裝,拆除了原有的轟炸導航雷達和交聯的轟炸瞄準具,加大了機頭雷達罩以容納新的多功能對地攻擊大型數位化雷達。同時在機尾增加了一個圓形數據鏈天線罩,用於制導飛彈命中目標和接收彈上電視攝影機圖像,並拆除了已經無用的7門23毫米自衛機炮;增加了新的有源、無源自衛電子干擾系統;增加了武器操作手的位置和相關控制系統及電視制導所需的顯示器,並且改用新的翼下掛架用於掛載空地飛彈。最終該原型機於1998年底首飛成功,試飛進程十分順利,最終於2002年與配套的鷹擊63空地飛彈同時定型投產。KD-63雖然和其原型鷹擊-6在用途以及制導模式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別,但其基本外形相比鷹擊-6卻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該彈仍舊採取類似小型飛機的常規布局,彈長7.0米,彈徑760mm,梯形主翼翼展2.4米,尾翼採用X型布局,四片尾翼彼此垂直安裝,這樣的氣動布局更加適合地面低空的氣流環境,由於改變了結構和材料構成,使得該彈全重較YJ-6有相當程度的降低,為2000千克,同時威力卻沒有任何降低,該彈仍然使用了500公斤爆破殺傷戰鬥部,在飛彈最前端有小型光學視窗,用以安裝電視制導系統的光學探頭,該彈制導系統工作壽命100小時,貯存壽命10年,電視引導頭全重50公斤。
與KD-63配套使用的轟炸機平台為H-6H型,該型轟炸機系西飛集團在老型H-6飛彈載機H-6D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在機體結構上照之前的H6並無太大變化,但在其擴大了的機頭雷達罩內安裝了大型目標搜尋/火控雷達,用於搜尋目標並對飛彈實施中繼指令制導,與此同時,該型轟炸機在機翼外側增加了一對大型武器掛架,使得其在對航程要求不大的前提下可以同時掛載4枚KD-63型飛彈升空執行打擊任務,從而加強了火力打擊密度,提升了任務靈活性。
作戰流程
KD-63型飛彈採用了慣性/無線電指令制導和末段電視制導的複合制導模式。一般作戰流程為:
載機在使用雷達發現目標大致方位以後。調整高度在 200~~5000米範圍內,發射飛彈,發射模式為自由落體發射。
發射後,飛彈脫離載機下墜約70~120米後,發動機點火併進行爬升或俯衝,同時校正航向開始巡航段飛行。
巡航段既可以依託彈載慣性制導裝置實施自動控制,也可以人工控制。
巡航飛行速度:900公里/小時。巡航高度:7米~~1000米,典型任務巡航高度600米,根據發射和巡航高度.
飛彈有效射程最大可達180公里,最大動力射程:240公里,最小射程:20公里。
當飛彈飛抵目標區域範圍後開始啟用電視制導系統對目標進行最後的截獲和鎖定,該系統對於某典型目標(機堡、工事等),最大目標截獲距離18公里,最大鎖定距離12公里,最小制導距離6公里,自動狀態下對目標的截獲機率為 98%,人工狀態為 99%。
鎖定目標後,飛彈隨進轉入俯衝對目標實施攻擊,其命中機率為 90% 以上(理想氣象條件),命中精可達2~6米。
KD-63的服役標誌著我國空軍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終於邁進了中遠程精確打擊的門檻,具備了防區外精確火力投射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的實現過程中透出了諸多的無奈,而且KD-63飛彈由於其制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其作戰效能受到多方局限而非盡善盡美,但作為我國空軍所裝備的第一款大型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其對我軍打擊能力的貢獻仍然是巨大而毋庸置疑的。
不是結局的結局:鷹擊-62 大型通用反艦飛彈
幾乎是在KD-63型空地飛彈完成定型實驗的同時,我國空軍的戰術偵察與戰場控制體系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多型海上巡視/預警控制飛機和新式雷達的批量入役,我國已經具備了為遠程反艦飛彈提供中繼制導的能力,條件的成熟使得我軍遠程反艦飛彈的發展已經正式走上了康莊大道。各方麵條件的成熟同時也催生了我軍戰術思想的轉變,九十年代末,我軍開始了由本土防禦型軍隊向攻防兼備型軍隊的全面轉型,新的戰術思想急切呼喚著一款300-400公里以上射程的遠程反艦飛彈的到來。
在軍隊的迫切要求面前,我國科研人員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現有裝備上進行改進以在短時間內滿足軍隊的迫切需求,在當時來講這個想法也相當具備其現實意義和實現條件,我軍大量裝備的空射型鷹擊-6號反艦飛彈和岸艦/艦艦型海鷹-2號反艦飛彈基本結構相近,且其體積空間較大,具備相當大的改進潛力,因此,設計單位決定在這兩款型號的基礎上,設計一款新型的通用型遠程反艦飛彈,以滿足部隊的現實需要。
但是,在新型通用反艦飛彈的設計過程中,由湖北三江集團研製的遠程攻陸巡航飛彈完成了設計定型,這為新型反艦飛彈的設計帶來了新的設計思路,於是,設計單位又決定在新型反艦飛彈的設計中引入新型遠程巡航飛彈的相關技術和設計思想,最終導致新型通用反艦飛彈的基本結構產生了相當的改變,並最終使得該彈設計定型通過的時候,已經完全脫離了鷹擊-6號的範疇,並最終自成一系,開創了我國中遠程反艦飛彈的新紀元。
全新改進的遠程反艦飛彈據推測於2001-2003年間完成試驗,並隨即定型批裝,最初裝備這型飛彈的平台即是海軍的新型飛彈驅逐艦,而該彈的岸艦型號則於隨後不久即批量裝備我軍岸防部隊,該彈的空射型號則跟其老前輩YJ-6一樣,裝備轟-6轟炸機的後續改進型號。
在設計之初雖然基於我國第一代空射反艦飛彈研製,但由於其在研發過程中大量引入了新型遠程攻陸巡航飛彈的相關技術,使得其改動量之大已經使得其完全可以被當做一個新的系列而自成一系,作為我軍遠程對海打擊的主力,鷹擊-62型反艦飛彈具有以下特點:
威力巨大,精度優良
鷹擊-62秉承其前輩鷹擊6號的傳統,其設計思想中相當突出的一點就是追求大威力,該彈總重量為1350公斤,其中戰鬥部重量400公斤左右,由此可見開發這種飛彈的主要目的是攻擊海上具備相當防護的重型目標,其戰鬥部類型為半穿甲爆破型,引信為遲延接觸電子式,可以保證戰鬥部裝藥在穿透目標殼體後在其內部爆炸,據測算,一枚鷹擊-62即可使一艘5000-7000噸級的重型驅逐艦重傷並喪失戰鬥力。由於鷹擊-62具有比鷹擊-8系列更大的體積和更大的彈體直徑,使得其可以裝備更大孔徑的主動雷達末制導天線,並且有足夠的空間裝備更多的電子設備,鷹擊-62安裝了具有頻率捷變技術的主動單脈衝雷達末制導導引頭,該導引頭同時也具備目標搜尋功能,使得鷹擊-62可以在沒有精確目標信息的情況下盲射到目標大致區域,然後依託搜尋距離達45KM,水平掃描角正負達40° 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搜尋目標並進行自主攻擊,而小型化的鷹擊-8系列則囿於彈體直徑的限制,其主動導引頭的作用距離僅20KM,且掃描角狹窄,故而無法完成此類攻擊。
射程遠,彈道多變
鷹擊-62安裝了一台低油耗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並對發動機進氣道進行了針對掠海高度氣流特點的修形設計。該彈採用了適於低空長距離飛行的常規氣動布局,在彈體中部安裝了一對總翼展2.9米的一字型大展弦比彈翼,這種氣動布局使得鷹擊-62可以在3-5米的浪尖高度維持數百公里的長距離穩定飛行,改進的數位化彈載飛控系統使得其可以在整個攻擊彈道中進行多次機動飛行,進而極大的增加了突防成功的機率。潛力巨大,用途多樣
鷹擊-62飛彈因為彈體空間較大,且設計之初保留的餘量較多,具有相當廣闊的改進空間,如該彈可以加裝GPS/GLONASS/北斗等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裝置,從而提高其中繼制導的精度,該彈還可以換裝渦輪風扇發動機,降低油耗,提高航程。而且,該彈在更換導引設備,拆除重量較大的雷達末制導設備,安裝地形匹配製導系統之後,其射程還可能有進一步的提升,從而一躍成為一款遠程攻陸巡航飛彈。鷹擊-62型反艦飛彈的服役,使得我海軍水面艦艇的對艦打擊距離延伸至了300-400公里的範疇,而該彈的空射型號更使得我軍的對海打擊能力擴展到了我國周邊上千公里的範疇,在這個範圍里,我軍轟-6改型轟炸機可以在我殲擊航空兵的層層掩護之下發射飛彈,在敵方艦空飛彈射程之外攻擊敵軍艦艇,在這種情況下,我軍飛彈載機的安全性,比之之前沒有遠程飛彈的時期有了成幾何級數的提高,而裝備了鷹擊-62岸艦型號的我岸防部隊,則可以使用該彈控制我海岸線周邊幾百公里的距離,有效的外延了我海岸防衛的防衛圈,從而保護了我國沿海最後一道大門的安全,而且,隨著我軍戰場情報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該彈還可以很方便的改成海基遠程攻陸巡航飛彈,用於我軍水面艦艇編隊對陸上目標的遠距離“外科手術“式打擊。
鷹擊-62飛彈師承鷹擊-6飛彈而研製,是我國遠程反艦飛彈研製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遠程反艦飛彈從此徹底擺脫了前蘇聯的影響,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也標誌著我國從此擁有了自成一系的遠程反艦飛彈技術體系,擁有了一套能夠支持遠程反艦飛彈的戰場體系,並在我軍由本土防禦型軍隊向攻防兼備型軍隊的發展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走向成熟
從最早的鷹擊-6,到最後的鷹擊-62,鷹擊-6系列的發展橫貫了我國直至目前為止的整個通用化反艦飛彈發展史的始終,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鷹擊 -6系列在我國海空軍戰術打擊體系中擔任著“長矛“的角色,其各個型號在各自的時期內,都是我國海空軍射程最遠的精確制導武器,而作為我國最早服役的一個空面飛彈型號,鷹擊-6系列也承載了我國空面飛彈的多個關鍵技術節點的驗證任務,諸如單脈衝體制末制導雷達,小型邏輯部件構成的數位化指令機構,彈載實時數據傳輸系統,和能夠整合進海空軍數據傳輸系統的中繼制導系統等一系列新技術,都是在鷹擊-6系列的平台上研製,整合,並最終走向成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鷹擊-6系列的發展歷程,完整的記錄了我國反艦飛彈技術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幼稚到成熟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凝聚了我國軍工研發人員的艱辛與汗水,也記載了共和國海軍曾經的艱難與困苦!鷹擊-6系列的發展歷程,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我軍對海偵查與情報獲取體系發展的歷程,在鷹擊-6服役之初,我軍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對海偵查去情報獲取體系,因此,鷹擊-6號只能依託載機自身的雷達搜尋系統為其提供目標標定,這也使得原本增程空間巨大的鷹擊-6號只有百公里左右的有效射程,同樣的問題也出在鷹擊-6的後輩空地-63上,因為缺乏有效的系統支持,空地-63隻能使用嚴重受氣象條件制約的電視制導系統作為末制導系統,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鷹擊-62的時代才獲得了圓滿的解決,而人民解放軍遠程對海打擊的利劍,也從此鑄成。
鷹擊-6系列發展到鷹擊-62,已經從最初的無中繼制導,中空簡單彈道,慣性延伸射程的中程空射巡航飛彈發展到了裝有融入海空軍綜合化指揮控制系統,低空可變彈道的遠程空射巡航飛彈,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民解放軍的對面打擊能力,也隨著體系建設的觸角越伸越遠,逐步從最初的只具備近海岸線防禦性打擊的能力,發展到了在系統支持下,可以向海岸線數百公里以遠的目標發起精確打擊的能力,逐步完成了從本土防禦型軍隊到攻防兼備型軍隊的角色轉換,而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民解放軍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實力的不斷加強,人民解放軍必將最終完成全球到達型軍隊的最終轉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從種種跡象上來看,鷹擊-6系列的發展,到了鷹擊-62,就已經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隨著我國軍工材料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已經有能力製造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射程更遠的反艦飛彈,鷹擊-6系列作為我國早期反艦飛彈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到此已經告一段落,但,老兵不死,只是漸漸遠去,鷹擊-6系列這幾位戰功卓著的老兵,必將成為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被記入中國軍工發展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