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台,是1930年建成的鷲峰地震台,距今已有60年了。
簡介歷史
鷲峰地震台位於北京西山鷲峰,它是當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的一個下屬機構。當時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很重視地震地質的研究。1920年甘肅發生大地震,翁文灝曾與王烈、謝家榮等奔赴現場,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過詳細的調查。通過那次調查,翁文灝深切感到要加強中國的地震研究,必須建立地震台,並需要有物理學基礎的人參加,才能取得更完善的資料。
鷲峰地震台的建台工作,始於1928年。當時北平的一位名律師林行規,同丁文江、翁文灝等地質界人士有很深的交情,且頗熱心於科學事業。他得知地質調查所要建立地震台,便主動把他在鷲峰新建別墅旁的一塊空地捐給地質調查所,做建地震台之用。與此同時,翁文灝還通過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的介紹,請了李善邦來擔任這項研究工作的負責人。
李善邦(1902—-1980)是廣東興寧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物理系。1929年他應聘之後,先去上海,在徐家匯法國天主教會辦的地震台考察和學習了一段時間,隨後赴鷲峰地震台任職。1930年初,鷲峰地震台建成,並安裝了德國的小型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以後,又從愛沙尼亞訂購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震儀——伽利清-衛利普式電磁地震儀。
鷲峰地震台從1930年9月 20日開始記錄,每月把記錄到的震相到達時間編成月報,與世界各地震台交換。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共記錄了2472次地震,中間未曾間斷。對其中重要的地震,還參考和利用其它地震台交換來的資料,定出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等數據,進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編成鷲峰地震研究室專報出版。鷲峰地震台的儀器設備、管理水平及記錄質量等,都已達到了當時的世界一流水平。加之鷲峰台地處在亞洲地震台站較少的地區,所以觀測結果及研究報告很受世界同行的重視。
抗日戰爭爆發後,鷲峰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地震台的伽利清-衛利普式電磁地震儀拆卸後運到燕京大學存放,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因不便拆運,留在鷲峰。抗戰期間,李善邦、秦馨菱、賈連亨等鷲峰地震台的工作人員都相繼離去,原鷲峰地震台的房屋則被抗日游擊隊作為指揮部之用。鷲峰地震台的歷史,從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