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出處
亦作“ 鵲尾鑪 ”。長柄香爐。語本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 費崇先 ﹞每聽經,常以鵲尾香爐置膝前。” 宋 蘇軾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詩:“映山黃帽螭頭舫,夾道青煙鵲尾爐。” 清 吳翌鳳 《憶王孫》詞:“桂香小院嫩涼天,鵲尾鑪熏裊篆煙。”
源流
源流——從犍陀羅到黃河、長江
焚香之俗起源於近東,世界上最早的香爐實例發現於公元前6世紀呂底亞寶藏,這一習俗後為古波斯和帕提亞王公貴族傳承。約公元前1世紀,中亞犍陀羅佛寺引入帕提亞手爐,三足盤式,手柄接在口沿處。5世紀,犍陀羅手爐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炳靈寺石窟壁畫所繪手爐。阿旃陀石窟造像可見6世紀前期印度手爐,手柄接在爐底,與犍陀羅手爐不同,其亦沿絲綢之路傳入北魏平城,見於山西雲岡石窟造像。犍陀羅手爐傳入不久,便開始了中國化進程,一個突出實例即北魏平城時代無底座鵲尾爐,手柄鉚入香斗內壁。北魏洛陽時代始見蓮花片底座鵲尾爐,香斗為折沿式。北魏鵲尾爐不僅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並且影響到隋唐時代鵲尾爐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