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娘本名莫氏麗娘,元末明初年間出生在瓊州府定安縣梅村峒龍馬田村(現海南省定安縣嶺口鎮水尾田村),父親為莫家十四代祖莫素,母親劉妹。麗娘在十六歲的時候,某天去坡幹活,再也沒有回來。據言被天府玉帝選中,肉身歸天,成為聖娘,具有神力,敬奉者眾。
水尾聖娘安神的廟宇除水尾村外,正居廟宇在外地還有三座,一座在四川(其父母葬地,據稱為一“名游勝地”),一座在瓊山,還有一座在文昌。
文昌的水尾聖娘廟,現文昌東郊西南二華里仍存。據史料記載,“明正德年間,有石爐飛至此,因建廟焉。”清光緒元年(1875年)曾重修,1982年修復後進,其上有大書法家張岳松“慈雲聖母”手筆,當時張岳崧蒙恩高中探花,歸瓊親臨聖廟,印證京城夢遇隨即揮毫慈雲鏡海牌匾奉獻,返京後,將訪集聖娘顯聖事跡向主皇上奏,嘉慶皇準奏並勅賜封號為“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從此,兩廣總督張之洞及各地官吏墨客,接踵而至、虔誠膜拜,題字獻聯無計其數,後來由於原因種種,諸多文物史料散失。而四川、瓊山的廟宇,具體地點仍有待子孫查證。
水尾聖娘在海南的影響很大,島內瓊海、文昌、定安等多處地方均有供奉她的廟宇及神像,且隨海南人漂洋過海在東南亞等國家落戶。在國外,水尾聖娘被奉為海南人的鄉土神,被漁民視為守護神,某些地方其地位不亞於天后聖母(媽祖)。而水尾聖娘廟則是海南人集結的場所,是瓊僑活動的中心。據我省僑史專家馮子平在其著作《瓊僑春秋》的考證結論:神廟是瓊僑社團的雛形,瓊僑最早創建的神廟,當數泰國京都三清水尾聖娘廟。該廟始建於清朝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按家鄉文昌的廟宇格式建造,百餘年來香火不衰。此外,泰國南部素叻他尼府初貝島上的海南公所、馬來西亞登加樓水尾聖娘廟也都是歷史悠久的神廟。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一日的加拿大安省海南同鄉會,受東南亞的海南文化影響,也將水尾聖娘從海南家鄉水尾村恭親迎遠移駐加拿大,與天后聖娘、關聖帝一起,建神翕恭奉,並在聖誕時,舉行盛大祭祀,焚香、紙銀膜拜。
水尾聖娘左右主要輔助將軍為“雲靈將軍”及“誥慶大元帥”,“雲靈將軍”據稱曾與張之洞同朝為官,故有張來瓊一說。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聖娘降神泰國廟宇,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則為文昌聖娘廟會日,其餘時間聖娘或居其廟宇,或在各處接受信徒供奉禮拜。
有關水尾聖娘傳說及史料:
1、靈神顯聖,流傳久遠,然刻為金身供奉則始於明末清初,由北港村十二代祖潘工爵令男敏理公在瓦鋪罾網中扳起一塊異木,顯而來其後,敏理公又被一女將入殿宇,殿宇輝煌壯觀,龍舞觀飛,書畫錦旗,琳琅滿目,美不勝覽,正殿坐著一位頭戴鳳冠,頸帶瓔珞,身著龍袍,腳穿紅靴,儀表端莊,無量慈悲娘娘,男女四將,侍立兩旁,驚喜之際,電閃雷鳴,不覺醒來,原是一夢,次晨敏理公向父稟報,老父雲,蒙恩應報,人之大義也,沐娘恩,遵父命,公依夢境所遇請高手將那塊異木頭雕為金身供奉,此後,公家境更為和順百事,事為亨通,財丁兩旺,延綿到今
婆祖神靈影響,邇遐轟動,島內外祈禱信民紛至沓來,建廟則是人心所願,初村西立爐,祈求三天后香爐失蹤,查訪中桃李村多人報訊桃李一荒山林里一古樹上夜夜睹見,香火飄香,全村此飛爐,選廟地故事,經名師勘探乃是一塊蓮花寶地,眾力成城,不足一月,一座三進廟宇即地落成,當年十月十五日,是婆祖登龕開光第一吉日故新廟,水尾聖娘廟,該日為聖誕紀念日。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為聖娘廟會日,稱發軍坡之日,夜盛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神歡人樂,盛會會或平常倘你虔誠焚香褥告,均遠有求則應,之日的或夢瞻聖顏,錦上添花,或迷津指點,化險為夷,或茅塞頓開,化凶為吉,或一帆風順,百事如意,誠求必應,如願如償,何樂不為。
張岳崧蒙恩高中探花,歸瓊親臨聖廟,印證京城夢遇隨即揮毫慈雲鏡海牌匾奉獻,返京後,將訪集聖娘顯聖事跡向主皇上奏,嘉慶皇準奏並勅賜封號為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從此,兩廣總督張之洞及各地官吏墨客,接踵而至、虔誠膜拜,題字獻聯無計其數,進士謝寶贈獻籤詩一百首,原因種種,諸多文物散失,籤詩唯存,六十有五首,南海第一靈神庇佑海內外,先人和今人確是聖德遍施,中外娘恩普照古今。
2、文昌縣東郊鎮北港村有個居民潘某,向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在海邊正拉網時,覺得很沉重,以為這回該是大有收穫了。但是撈起來,卻是木頭一塊,便將它撒回海中。不久再拉網,又是那塊木頭。漁人便許願說:“如果給我捕到魚,就把這木頭雕塑成神像膜拜。”說來可奇怪,此話一說,十分靈驗。這回把魚網一拉起,果然是大有收穫。於是,他便把該木頭帶回家,但未將它雕刻為神像,而置之戶外,任由風吹雨打,而後又將它移塞豬舍門口,結果所養的豬,非病既死,褻瀆它的人,則身體感到不適。此種怪現象發生之後,潘某始悟起那神奇的木頭,懷疑一定是此物在作怪,便燒香祈禱,遂告無事,而每當黃昏時分,在其門外的龍眼樹上,常坐著一位容貌慈祥的姑娘。鄉人知為神明,便催促潘某發動募緣雕像建廟以供奉祀,而後乩童指點便擇地在“坡尾”村莊濱水處建一所神廟,供奉“水尾聖娘”。
3、據馬來西亞登嘉樓州海南會館館史冊記載,遠在百多年前,有一帆船由中國來本邦,不幸於“毛剪港”(墨江)破舟沉陸,一位先賢於破舟中拾得一撙水尾聖娘神像,於是便擁回“公司厝”奉為正神,定時奉祀,並稱之為水尾聖娘廟,也改稱為“登嘉樓瓊州會館”。
過了不久,一些同鄉鑒於原舍地窪濕穢不適宜居住,遂創議另購置地皮興建兩幢宮殿式房屋的瓊州會館,一為“天后宮”,另一為瓊州會館辦事處。據父老們說,當時的建築師、木工、泥匠等都從中國海南島聘請過來,有關一切建築材料包括一磚一瓦也由海南島運來。並於光緒廿二年(1896年)春吉日舉行開幕,當時會館之負責人將水尾聖娘廟(即今瓊州回春館)遷到天后宮,並將天后聖母由泰盛號遷來一起安奉,同時奉忠義神於左側,再由海南島帶來海外孤魂神牌及百八兄弟神牌,奉祀於右側。從那時開始,本埠之海南人及其他人士都來天后宮膜拜,以求平安,這裡也成為鄉親集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