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尾聖娘廟
歷史上第一座水尾聖娘廟,是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5-1521年)的“清瀾水尾廟”,廟位於今文昌市東郊鎮境內,又被稱作“東郊水尾聖娘廟”,該廟被民間認為是水尾聖娘廟的主廟。
東郊水尾聖娘廟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曾於清光緒元年重修,“文革”期間被毀,1980年由鄉民和僑胞共同出資重建。水尾聖娘廟的正門門額匾刻“水尾聖娘廟”五個大字,前檐左側木匾刻“萬家生佛,光緒十四年仲秋月吉旦”,右側木匾刻“慈雲鏡海,敬奉水尾聖娘,原張岳崧題詞”。正殿的門額匾刻“水尾聖娘殿”,殿內供奉“敕賜南天閃電水尾聖娘神位”。
據清康熙《文昌縣誌》載:“清瀾水尾廟,即祀南天夫人。明正德年間,有石爐飛來水尾地方,因建廟焉。英顯特異。又廟濱海港,當往來之沖,祈禱立應,血食不衰。每十月十五軍期,四方雜集,殊稱盛會”。
由此可見,水尾聖娘即南天夫人。南天夫人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電神,“雷公電母”中的“電母”。當時文昌縣城也有居民建廟祭祀電母的,如清康熙《文昌縣誌》中就有載:“南天宮,在縣東南街。明永樂間建。康熙四年,城守白天恩重修。俗祀電母,配以高涼夫人”。
清鹹豐《文昌縣誌》也有載:“水尾廟,在清瀾所城。祀電神,俗名南天夫人廟。明正德間,有石爐飛來此,因建廟焉”。
清同治三年《新建水尾聖娘橋記》:原夫地名 水尾,乃眾流之所歸,前通大海,後據深潭,中祀水尾聖娘昭宇焉。以水而論,水行地上,在《易》為水地比之象,是盍?收數千條支派之流,而朝宗于海者也。以地而言,地中有水,於《易》為地水師之義,是盍?萃數百里精華之氣,而鍾靈於斯者也。是潭也,眾流會歸原*,康芒大路,海濤漲溢,更有潮汐無差臨流者,豈能憑盧而渡?欲涉者為之革取喚奈何?況地屬水尾,為聖娘出入要津,凡軍期際,會男女所往來,車馬所馳驅,水深泥滑,險*崎嶇,疇能不病乎涉?雖原涉木橋,能動革取圮壞。甲子春,鄭君德輝會眾於水尾廟,欲甃以石,以計久遠。然工程浩大,獨力難支,於是,集十二村酌議,分簿勸捐,集腋成裘,艮工於夏,吉竣於秋。居匯齒無勞鳥鵲之填,特起*梁,旋涉負載者無虞,脫輻徒步者何用是後也。其經始落成,凡土石之需、督率之勞與及捐輸姓氏是用,勒諸貞珉,以垂不朽。爰為記。同治三(年)歲次甲子冬月恩進士符朝選撰
【水尾聖娘信仰的形成】
水尾聖娘是海南東北部沿海居民乃至東南亞各國瓊籍華人共同信仰的海神,她與媽祖信仰不同,媽祖源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屬於歷史人物的神化,而水尾聖娘則是海南本土的自然神,她並非是某個歷史真實人物的神化,而是源於當地人一個口口相傳、婦孺皆知的傳說。
相傳在明朝正德年間(1505-1521年),清瀾所東岸(今東郊鎮)北港村的漁民潘敏理遇到了神奇的事。潘敏理是北港村十二代祖潘工爵的兒子,以打漁為生。有一天,他來到村外三里處的瓦鋪灣(清瀾港東岸)捕魚,一網下去,一條魚都沒捕到,反而撈到了一根木頭,於是他就把木頭扔回海里,重新撒了一網,結果撈上來的又是那根木頭。潘敏理有些灰心和無奈,於是他對木頭說:“木頭啊木頭,你如果能讓我捕到魚,我就把你刻成神仙並建廟來供奉。”說也奇怪,這一網下去,果然大有收穫,潘敏理喜出望外。他把那根木頭帶回家後,就將其丟在庭外,並很快就忘記了自己許下的承諾。他的妻子將賣魚所得的一部分錢買了兩隻豬仔,在搭豬寮(豬窩)的時候,發現缺一根木頭,於是潘敏理就將從海里撈來的那根木頭用來做豬寮的門檻了。過了不久,他的兩隻豬仔就莫名其妙地都死了,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都捕不到魚。一日,潘敏理在半夜夢到有一女神仙走到自己床頭,並對他說道:“你知我是誰?我乃天上聖娘,聖潔之身,你怎敢將我用於建造豬窩門檻!你說只要我讓你捕到魚,你就會把我雕刻成像讓眾人供奉祭拜,你是個忘恩負義之人,你要知道你的豬死,是我懲罰你的過錯。”潘敏理一聽,立馬醒悟並跪地磕頭:“我錯了,可是我現在又總是捕不到魚,現在想把你雕刻來讓眾人供奉都困難,你果真靈驗,就再次讓我捕到魚,我一定兌現我對你的諾言。”聖娘答應了他,說:“明天你就下海去捕魚吧!一定會網到魚的。” 又對他說:“我常在黃昏時坐在你家門前龍眼樹橫枝上,不信到時你可看看。” 聖娘說完就不見了,他一驚醒,聖娘已不在床前。第二天,天一亮潘敏理就下海捕魚了,果真捕到了很大一網魚。他把魚挑回家後,就及時地把魚賣掉了。在黃昏時他真的看見了門前龍眼樹橫枝上坐著一個手足細小,肩披短裳,慈祥貌美的姑娘。他這下是徹底相信聖娘顯靈了,於是立馬召集村里眾人共議建廟之事。村里人對潘敏理所描述的聖娘顯靈之事深信不疑,於是一同決定在村子西邊建聖娘廟以供奉祭拜,建廟的錢主要為潘敏理捕魚所得。廟還未建,先設立香爐,祈求三天后香爐無故失蹤,後查訪到香爐在水尾地方(今坡尾村)一樹林裡,夜夜香火飄香。後經當地一名師父公(道士)勘探此為一塊風水寶地,故在此修建了聖娘廟。他請來雕木匠,根據自己夢境所見,把捕魚時網到的那根木頭雕成了聖娘神像,在那石爐不動的情況下建廟,爐在原地上升於供案上。因地處水尾,故此廟取名“水尾聖娘廟”。廟建好後,當年的十月十五日是聖娘登龕開光第一吉日,故這一天被選定為水尾聖娘聖誕紀念日。
北港村村民全部為潘氏族人,當時潘氏族人將幾戶人家遷往水尾地方的樹林裡守廟,而後漸漸形成村落,是為坡尾村,坡尾村的村民也以潘姓居多。該村位於大海邊上,“水尾”即海水之終點,“坡尾”即陸地之盡頭。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水尾聖娘回娘家的日子,屆時村民用轎子扛著聖娘從坡尾村開始巡遊,一路巡遊至北港村,一路上村民殺雞宰羊放鞭炮恭迎水尾聖娘,場面極為壯觀。由於雕刻聖娘像的那根木頭曾被用來搭建豬窩,所以水尾聖娘厭惡豬肉,祭祀聖娘的時候絕不可使用豬肉。
水尾聖娘雖是南天夫人(電神),但在實際信仰中,她充當的卻是海神媽祖的作用。從它的故事傳說中可以看出其與漁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保護漁業、航海的職能,與媽祖一樣都具有保護航海的職能,但是他們並不是同一個神靈。你若問當地村民水尾聖娘的姓氏,他們十有八九會說姓林。姓林的女性海神,除了媽祖林默娘,估計沒有別的了。由此可見,當地村民的底層信仰仍殘留有媽祖信仰的痕跡,從某種程度上看,水尾聖娘更像是南天夫人和天后聖母(媽祖)的結合體,說她是媽祖的本土化也絲毫不過分。
在嘉慶年間,嘉慶帝更是將水尾聖娘賜封為“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說到這,得提到海南在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張岳崧。
據傳,張岳崧進京應考時,夢遇水尾聖娘對他的啟示,便問聖娘如何稱呼,聖娘答:“我乃瓊州水尾聖娘”。他果真按水尾聖娘的啟示答題,結果蒙恩高中探花。後來歸瓊打探查找,親臨聖廟,當即揮毫寫下了“慈雲鏡海”一匾贈獻。返京後,將訪集聖娘顯聖事跡向嘉慶帝上奏,嘉慶帝準奏並賜封為“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從此,水尾聖娘聲名遠揚,海南東北部很多地方都有修建聖廟來供奉“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
【水尾聖娘信仰的傳播】
供奉有水尾聖娘的聖廟,除東郊坡尾村的主廟外,還有馮坡鎮的文堆村水尾廟、翁田鎮的下田坡市聖娘廟、錦山鎮的南坑村南埠廟、抱羅鎮的楊家坡聖娘廟、羅豆農場的田心村火懿聖娘廟、鋪前鎮的七星嶺聖娘廟、靈山鎮東平村委會權上村的水尾聖娘廟等,海外的水尾聖娘廟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瓊籍僑胞聚居區,其中以泰國居多。
汶萊:馬來奕水尾聖娘廟
高棉:貢布市水尾聖娘廟
泰國:泰京三清水尾聖娘廟、清邁水尾聖娘廟、抱木水尾聖娘廟、色梗港水尾聖娘廟、萬佛歲水尾聖娘廟、羅勇府水尾聖娘廟、大城府水尾聖娘廟、披猜水尾聖娘廟、他蘿水尾聖娘廟、彭世洛府水尾聖娘廟、披集府雀力埠水尾聖娘廟、素可泰府奇里瑪水尾聖娘廟、竹板杏水尾聖娘廟、吁隆府水尾聖娘廟、陶公府水尾聖娘廟、也拉水尾聖娘廟、洛坤水尾聖娘廟、綱物南海水尾聖娘廟、南邦水尾聖娘廟、南奔水尾聖娘廟、北欖坡水尾聖娘廟、呵叻水尾聖娘廟、坤西育水尾聖娘廟、北標府萬慕噠叻水尾聖娘廟、攀牙府高吧埠水尾聖娘廟等。
其實供奉水尾聖娘的聖廟,不一定叫水尾聖娘廟或水尾廟,也可能叫其他的名稱,也有一些廟宇是將水尾聖娘和其他神祇一併供奉的,比如國外的瓊籍僑胞就經常將水尾聖娘與天后媽祖供奉在同一座廟內。但不管廟名怎么叫,廟裡供奉的牌位上肯定都刻有水尾聖娘的名號——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這是水尾聖娘的全名,也有一些聖廟的牌位上稍作簡化。欲知一廟內供奉的是不是水尾聖娘,一看牌位便知。
國外的水尾聖娘信仰,是由文昌籍華僑傳播出去的。當時出洋某生的文昌人,一般在清瀾港和鋪前港出發,而從清瀾港出發的人,一般要先到東郊水尾聖娘廟祈福,祈禱聖娘保佑自己能平安到達南洋。水尾聖娘信仰在海外的海南文昌人社會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被稱為“南海第一靈神”,通常有水尾聖娘廟的地方就會有文昌人聚集。
相傳,一天水尾聖娘在海上巡視時,恰遇一開往南洋的船隻遇到風暴,船將沉,眾人人心惶惶,水尾聖娘見狀,立即施展法術,把風浪鎮住,讓那船客人平安到達南洋。其中一人到達南洋後,在一晚睡夢中,遇見了水尾聖娘,水尾聖娘很關心地問他:“你們全船人都到達南洋了吧?”那人答:“都平安到達了。”他反問水尾聖娘:“那你怎知道開往南洋的船隻差一點遇難之事?”水尾聖娘說:“我就是拯救你們的瓊州水尾聖娘,如你們在南洋需得到我的佑護,可雕我身建廟供奉之,我將降臨那裡佑護你們。”後來南洋人便雕像建廟供奉水尾聖娘。
據馬來西亞登嘉樓州海南會館館史冊記載,遠在百多年前,由於越來越多的海南人南來登州,當時一位叫翁邦璽的鄉賢,看到同鄉沒有居所,深感不安,於是毅然撥資興建一間茅舍在茫沙比異作為臨時宿舍。當時是在清朝的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這間茅所就地取材把椰樹當屋住。較後在另一先賢翁榮煥的呼籲下,發起修葺擴建茅舍,使各地到瓜登的同鄉有地方可安身,這既是海南人早期所說的“公司厝”了。後來有一帆船由中國來本邦,不幸於“毛剪港”(墨江)破舟沉陸,一位先賢於破舟中拾得一撙水尾聖娘神像,於是便擁回“公司厝”奉為正神,定時奉祀,並稱之為水尾聖娘廟,也改稱為“登嘉樓瓊州會館”。過了不久,一些同鄉鑒於原舍地窪濕穢不適宜居住,遂創議另購置地皮興建兩幢宮殿式房屋的瓊州會館,一為“天后宮”,另一為瓊州會館辦事處。據父老們說,當時的建築師、木工、泥匠等都從中國海南島聘請過來,有關一切建築材料包括一磚一瓦也由海南島運來。並於光緒廿二年(1896年)春吉日舉行開幕,當時會館之負責人將水尾聖娘廟(即今瓊州回春館)遷到天后宮,並將天后聖母由泰盛號遷來一起安奉,同時奉忠義神於左側,再由海南島帶來海外孤魂神牌及108兄弟神牌,奉祀於右側。從那時開始,本埠之海南人及其他人士都來天后宮膜拜,以求平安,這裡也成為鄉親集合的地方。
在國外,水尾聖娘被奉為海南人的鄉土神,在某些地方其地位不亞於天后聖母(媽祖)。而水尾聖娘廟則是海南人集結的場所,是瓊僑活動的中心。
據我省僑史專家馮子平在其著作《瓊僑春秋》的考證結論:神廟是瓊僑社團的雛形,瓊僑最早創建的神廟,當數泰國京都三清水尾聖娘廟。該廟始建於清朝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按家鄉文昌的廟宇格式建造,百餘年來香火不衰。此外,泰國南部素叻他尼府初貝島上的海南公所、馬來西亞登加樓水尾聖娘廟也都是歷史悠久的神廟。而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一日的加拿大安省海南同鄉會,受東南亞的海南文化影響,也將水尾聖娘從東郊水尾廟恭親迎遠移駐加拿大,與天后聖娘、關聖帝一起,建神翕恭奉。
定安水尾聖娘廟
位於海南省定安縣嶺口鎮水尾田村的“水尾聖娘廟”是一座與眾不同的水尾聖娘廟。其他地區的水尾聖娘廟中供奉的都是“水尾聖娘”,而水尾田村的這座水尾聖娘廟中供奉的卻是另一位神靈。
據該村的莫氏族人介紹,此水尾聖娘廟中供奉的是“水尾雲感聖旨莫氏夫人”, 莫氏族人尊其為“聖旨婆祖”。據說,莫氏夫人本名莫氏麗娘,元末明初年間出生在瓊州府定安縣梅村峒龍馬田村。父親為莫家十四代祖莫素,母親劉妹,麗娘在十六歲的時候,某天去坡幹活,再也沒有回來。傳說麗娘被天府玉帝選中,肉身歸天,成為聖娘,具有神力。後來,龍馬田村更名為水尾田村,莫氏族人在此建廟供奉紀念莫氏夫人,故此廟取名“水尾聖娘廟”。此“水尾”非彼“水尾”。
希望廣大文化學者、民俗專家,不要將定安水尾田村的這座水尾聖娘廟和其他的水尾聖娘廟混為一談。定安水尾聖娘廟中供奉的是“莫氏夫人”(水尾雲感聖旨莫氏夫人),其他水尾聖娘廟中供奉的是“水尾聖娘”(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聖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