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8年,為實施村容村貌治理工程,每戶配置了垃圾桶,購置了垃圾車,固定清潔人員,實行垃圾統一傾倒、統一清運,全天候清掃保潔,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010年,鵝池村從本村實際出發,在多方聽取民眾意見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新建村級活動場所150平米併購置辦公用品,投資11.5萬元;整修邊坡路街2公里,投資12萬,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新建小公園,投資10萬元。
村莊歷史
孟封村正北七里,堯城村西北八里,即是有名的鵝池村。鵝池是一個歷史悠久又極富神奇色彩的地方。據明《太原府志》記載:“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洛陽地陷,有兩鵝,蒼者飛去,白者止此。劉曜謂為己瑞,築城應之。”清光緒時修的《清源鄉志》襲其說,故得名鵝池。還有一說,“鵝池”的得名,是來自唐堯虞舜,認為這裡是虞舜當年養鵝之地。據鵝池老輩人代代相傳,說舜本是鵝池人。帝堯在堯城建都時的某一天,堯王徒步來到鵝池村察訪,見一青年在四周手執皮鞭趕牛耕田,耕牛背上系一隻柳條筐。每當牛偷懶休閒時,青年人口中大聲吆喝,手執皮鞭去打牛背上的柳條筐。堯王大惑不解,便問耕田的青年:牛偷懶時,為何不打牛身而打牛背上的柳筐?年青人說:牛替人耕田已十分辛苦,再鞭打牛身,實實於心不忍。鞭擊柳筐,以筐代之,牛受到驚覺,也就不偷懶了。堯聽了這些話,對青年的聰明、仁義、寬厚,十分敬佩,印象甚深,舜王耕田的傳說也就是從那時流傳至今的。據史載:虞舜,姚姓,有虞氏(氏是同姓衍生的分支,姓產生於母系社會,氏產生於父氏社會,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直至漢時,姓和氏才合二為一)他生下來時皮膚黝黑方頭大腦,龍顏大口,兩隻眼睛裡有三個瞳子,故又名重明、玄景、仲華、重華,又因他當過有虞氏部落的首領,是中華民族的“三皇”(女媧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之一,所以又被稱作虞舜或帝舜。舜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舜的父親名 臾,大概是一個瞎了眼的老頭兒。他當初因母親未婚先孕而不討父親的喜歡。母親死後,父親、繼母和繼母所生的兒子象,常在一塊兒密謀找機會害死虞舜,好讓象繼承父母的全部財產。虞舜毫不介意,仍然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爸爸,對後母和異母弟弟象十分友好。唐堯聽到人民對舜的傳說,有心讓舜做他的接班人,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虞舜為妻,並派他們到各地支同民眾一起幹活。虞舜到了歷山腳下去種田,原來那裡的農民經常為了爭奪土地而鬧得不可開交,虞舜去後,農民們變得互相謙讓起來,你幫我,我幫你,把生產搞得挺好,虞舜到雷澤地方去捕魚,原本為了爭奪房屋而打得頭破血流的漁民,也變得互相禮讓,和睦得象一家人。虞舜到沙洪去燒制陶器,本來粗製濫造,質地粗劣的陶器也因陶工的認真細緻而變得十分精美。由於舜好學孝友,寬裕溫民,敦敏而知時,恤遠而親近,因舜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緊緊地跟隨著他。一年,那裡就形成了一個村落,二年就形成一個集鎮,三年以後,就形成了一個城市。唐堯看到虞舜做出了這樣好的成績,受到好民眾的愛戴,感到很高興,他嘗賜給虞舜一套新衣服和一張琴,還為他修築了糧倉,並送給他一群牛羊。虞舜的瞎爸爸、繼母和弟弟象聽到虞舜得到這么多的東西,又起了壞心,瞎爸爸叫虞舜到糧倉頂上抹頂篷,讓象抽掉梯子,繼母就在糧倉下面放起火來,想燒死虞舜。幸虧這個陰謀早被娥皇和女英識破了,他們叫虞舜帶了兩頂大斗笠上倉頂去工作。大火燒起來時,虞舜一隻手舉一頂斗笠,好象張開兩頂降落傘一樣跳了下來,脫離了險境。瞎爸爸和象一計不成,又施二計。過了幾天,瞎爸爸叫虞舜去挖井,井挖得很深了,就把泥土石塊倒進井裡,想活活埋死虞舜。他們萬萬沒想到虞舜早在井下開了一條斜巷,蹲在裡面休息,井填死了,他就從斜巷挖開一個出口,爬了出來,一點兒也不責怪爸爸和弟弟象。堯聽說舜這樣寬宏大量,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則帶著一班人到各地去視察。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天下大權,把各種事情辦得井井有條,普天之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這時唐堯已一百多歲了,就把部落聯盟領袖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虞舜,這就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虞舜後定都蒲阪(今山西永濟縣東三十里虞鄉),開創了他長達39年有帝王生涯。他在位時,任賢能,遠小人,制禮作東,德及四夷,是天下少有的賢君。後人用堯年舜日來形容堯舜治世的歌舞昇平,其典即出於此。舜到晚年的時候,曾攜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到蒼梧之野,遇疾而崩,葬於九疑,是為零陵。今湖南零陵寧遠縣南六十里九疑山上有舜陵、舜廟、舜峰、舜池、娥皇峰、女英峰,在離岳陽市不遠的君山上,還有二妃廟,都因紀念他們而來。舜死後,鵝池村民為紀念他,建起了舜王廟。(遍查清源各志,唯鵝池建有帝舜廟)“文革”前,舜王廟中大殿、偏殿、鐘樓等建築尚完好。正殿前植有兩棵蒼翠茂盛的大柏樹,殿內彩繪塑像完好。舜王居中,左有娥皇,右有女英,纓環佩飾,光怪陸離。左右牆上繪有彩色壁畫,中有“群鵝戲水”圖,有“舜王耕田”圖,有“上房縱火”圖,有“填井掘巷”圖及“娥皇女英降臨”等等生活場面圖畫。左右偏殿前各豎石碑一通,其一為銘,記修築廟宇之事,另一為功德碑,記捐建者花名及捐銀數目。可惜“文革‘革了它的命,神像被砸毀,房屋被拆除,早已面目全非,破敗不堪了。十幾年前在拆除生產隊飼養站時找到一截舜王廟殘碑,明智的村幹部將其保護起來,算是村裡的一級文物了。鵝池村整個村落地勢低洼,村子四周修有很高的護村堰,以防河水的浸灌,尚具“池”的形狀。村東南(堯村在村東南八里)有舜道地,可能是帝舜與帝堯交往的道路旁的土地吧!再往南有”早賢地“,蓋為後人崇敬紀念早期賢王而名之。村子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由村北地名“養老地”亦可想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