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攝影

鴿子攝影

鴿子攝影是1907年由德國藥劑師尤里烏斯·諾伊布龍納所發明的空中攝影技術。他將信鴿配戴上鋁製的胸部鞍座,鞍座上可以裝置一個輕型、具有間隔攝影功能的微型相機。於1908年12月,在他拍攝了一批經認證是由鴿子攝影的照片之後,專利被批准。他於1909年德勒斯登國際攝影展公開了這項技術,並在法蘭克福國際航空展、以及1910與1911年的巴黎國際航空太空展中出售了一些附上鴿子攝影照片的明信片。

簡介

起初,利用鴿子攝影進行空中偵察的軍事潛力似乎十分吸引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測試中也得到了令人振奮的成果,但受到最大衝擊的還是“行動鴿舍”的配套技術。由於戰爭期間航空技術的快速成熟,鴿子攝影的軍事利益逐漸消褪,諾伊布龍納也放棄了他的實驗。1930年代,這個發想才又被一名瑞士的鐘表匠短暫復甦了一陣子,同一期間,德軍與法軍也有類似的使用報告。雖然軍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廣泛部署,但是否有使用鳥類進行空中偵察,以及使用到什麼程度,仍不是很清楚。美國中央情報局後來開發了一種由電池供電,專為諜報工作設計的鴿子用相機,但其相關的使用細節仍屬機密。

鴿子攝影最主要的挑戰是製造一個夠小、夠輕、具有計時機制的相機,以及馴服、訓練鳥類能攜帶所需的負重,還有拍照時鴿子的位置、行進方向、以及速度等操控方面上的限制。2004年,英國廣播公司使用微型電視攝影機裝在隼和蒼鷹身上以取得實況畫面。現在一些研究人員、熱心人士、以及藝術家也同樣在各種野生或馴養動物的身上安裝小型數位相機或攝影機。

起源

史上第一批空中照片是在1858年由熱氣球航行家納達爾(Nadar)所拍攝;1860年,詹姆士·華勒斯·布萊克(James Wallace Black)同樣在熱氣球上拍下了現存最古老的空中照片。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在19世紀末期,一些先驅者在無人飛行物上裝置了相機。1880年代,Arthur Batut嘗試使用風箏空中攝影。許多人也追隨了他的腳步,在1896年William Abner Eddy用這種方法拍攝了高品質的波士頓的照片之後,風箏空中攝影技術才開始流行起來。1888年,Amedee Denisse在火箭裝上了相機以及降落傘,而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也於1897年使用了火箭攝影。

信鴿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曾被廣泛使用,用於民間的鴿子郵務(Pigeon post)以及軍鴿。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在巴黎一個著名的鴿子郵務中,單次鴿群航程就傳遞了50,000封製成了縮微膠捲的電報,從圖爾送到被圍攻的首都。總共遞送了150,000份非重複的私人電報與行政命令。1889年,俄羅斯帝國技術學會在聖彼得堡進行了一項實驗,俄羅斯熱氣球公司的首席在熱氣球拍攝空中照片,然後將處理過的火棉膠(collodion)負片藉由鴿子郵務送回地面。

相關故事

尤里烏斯·諾伊布龍納

1903年,在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克龍貝爾格(Kronberg)鎮中,一名叫做尤里烏斯·諾伊布龍納(Julius Neubronner)的藥劑師重拾了父親半世紀前開創的舊業。他用鴿子郵務從鄰近城鎮費爾肯斯坦(Falkenstein)中的一間療養院接收處方簽,也同時利用相同方式傳遞上限75克(2.6盎司)的 緊急藥物(三年後療養院關閉,也中止了鴿子郵務的傳遞。)他也在法蘭克福的批發商設定了一些鴿子,為自己賺取因快速運輸所得到的利潤。有一次,其中一隻鴿 子在霧裡迷失了方向,卻在四周后神奇地抵達目的地,還能夠滋養飽暖。諾伊布龍納便起了一個俏皮的發想:將他的鴿子配上自動相機,以追蹤它們的飛行路徑。這 種想法使他將兩個興趣,載物鴿(carrier pigeon)的發想以及業餘攝影,結合成一種新的“雙重消遣”。(而諾伊布龍納事後得知,他的鴿子曾被威斯巴登一間餐館的廚師所保管。)

諾伊布龍納在火車以及雪橇上使用蒂卡懷表型相機(Ticka watch camera)做測試,測試成功後,便開始著手研發一種輕巧的微型相機,可以放在鴿子胸前的鞍座與鋁製的胸甲上。他使用重達30到75克(1.1到2.6盎司)的木製相機模型精心訓練鴿子的承重能力。為了拍攝空中照片,諾伊布龍納把鴿子帶到離家約100千米(60英里)遠的地方,將它配戴上相機並釋放。鴿子一心想要解除負擔,通常會以最直接的路線飛向家中,飛行高度為50到100米(160到330英尺)。相機內的氣壓系統(pneumatic system)控制了照片拍攝前的時間延遲。為了容納攜帶重物的鴿子,鴿舍有一個寬敞、具有彈性的著陸板以及大型的出入口。

根據諾伊布龍納的說法,他的相機有十多種不同的樣式。1907年,他得到了足夠的成果以申請專利。起初,他的發明“從上空拍攝風景照片的方法和手段”遭到德國專利局否決,此法被認定是不可行的。但於1908年12月,在他展示了經認證的照片之後,專利才被批准。(否決原因是基於當局對家鴿承載能力的錯誤認知。)在諾伊布龍納參加1909年德勒斯登的國際攝影展,以及1909年法蘭克福的國際航空展之後,這種技術才開始廣為人知。德勒斯登的觀眾可以觀賞鴿子飛回來,且它們所拍的空中照片被製成了明信片。諾伊布龍納的照片在德勒斯登、以及1910年、1911年的巴黎國際航空太空展皆有得獎。

一幀攝於Schlosshotel Kronberg(當時稱為Schloss Friedrichshof,依其領主腓特烈皇后(Kaiserin Friedrich)而命名)的照片尤其出名,因為它湊巧拍到鴿子翅膀的尖端。1929年,德國電影院在違反著作權的情況下,將這張照片收錄於每周的新聞短片(newsreel)之中。

在1909年出版的一本小書中,諾伊布龍納描述了五種相機的樣式:

•專利中所描述的“雙重相機”有兩個鏡頭,分別指向相反的方向(前方與後方),焦距40毫米。由一個單一的焦平面快門操作,此相機使用氣壓系統在設定的時間將兩片玻璃照相底板(photographic plate)同時曝光。

•有個立體相機也有類似的特色,但兩個鏡頭指向同一方向。

•其中一個相機樣式可以運送膠捲,具有連續曝光的能力。

•其中一個相機樣式將鏡頭固定在袋狀風箱(bag bellows)上。由一個交叉機制(scissor mechanism)固定呈延展狀態的袋狀風箱,直到拍下照片為止,之後便瞬時回到壓縮的狀態。此機制容許在焦距85毫米之下,在照片底板上進行大小6×9厘米的曝光。

•其中有一個環景相機,由鏡頭以自行旋轉180°的的方式來取代焦平面快門。此相機樣式是後來Doppel-Sport環景相機(Doppel-Sport Panoramic Camera)的雛型,諾伊布龍納打算在1910年左右將它上市。它可在3×8厘米的底片上拍攝環景照片,雖然該相機從未進入量產階段。

在1920年的一本小冊子中,諾伊布龍納描述了最後一個相機樣式,它的重量略大於40克(1.4盎司),並能進行12次曝光。2007年,一名研究者表示,關於鏡頭、快門以及成像媒介的感光度之相關技術資訊相當有限,但報告指出,諾伊布龍納從ADOX公司取得他的環景相機的底片。他估計這台相機的感光度為ISO 25/15° - 40/17°,快門速度為1/60秒 - 1/100秒,底片剪裁成30毫米×60毫米的格式,並彎曲成內凹狀,這是為了配合鏡頭繞半圓的運動,以避免不必要的影像扭曲。

1920年,諾伊布龍納發現,在十年的辛勞與龐大的支出下,只能為自己在百科全書中掙得一席之地,但又感到滿足於其相關的配套技術-行動鴿舍(下述)能對戰爭產生貢獻。諾伊布龍納的環景相機現展示於柏林的德國科技博物館以及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