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山古遺址

鴿子山古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石核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該地區就有人類活動。 鴿子山石器以石片、石器為大宗,其中以削刮器和尖狀器為主要器形,都很有特色。 2006年7月,在鴿子山古遺址中心向東南1公里處進行了發掘,出土了數件石器和骨器。

鴿子山為賀蘭山東麓的一條支脈,是一處由風蝕和洪水剝蝕而遺留下來的平頂條狀山脊,呈東西-南北走向,位於寧夏青銅峽市西北20公里處的瞿靖鎮玉西村。 鴿子山西北300米處有泉眼5處,彼此相距不遠,四周地表為戈壁狀緩丘荒灘,其中一泉眼邊有一塊形狀像臥牛的巨石,當地人稱此泉為臥牛泉,泉水清澈長流不息,被引向山下用於澆地和綠化,鴿子山周圍綠草如茵,山上有許多天然洞穴,很適宜遠古人生活。
寧夏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1984年配合全區文物普查在鴿子山一帶發現有兩面磨光的石斧及一些夾砂紅陶和灰陶片。1990年6月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地區做了進一步實地調查,初步確定此處為一處新石器文化遺址,除發現有幾件殘斷石斧與個別紅灰陶片,並採集到數百件打制石器。特別是1995年、1996年兩次中美聯合文物考察隊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動物遺骨。經專家考證,測定距今時間為1.16~1萬年之間,確定是一處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對研究人類轉型期文化及生態環境和古人類的遷移等具有重大價值。
鴿子山古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石核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該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充足的水資源,為古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場所,他們利用打磨成的複合工具從事簡單的勞動,把堅硬的石頭加工成鋒利的刮削器,以用來狩獵和削剝動物皮毛等。總的來說,這些大小不等的石器,體現了遠古人的聰明才智,孕育著後來發達的細石器文化因素。
鴿子山石器以石片、石器為大宗,其中以削刮器和尖狀器為主要器形,都很有特色。以石錘直接打擊,單向加工石器的方法為主,具有我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徵。2006年7月,在鴿子山古遺址中心向東南1公里處進行了發掘,出土了數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石磨盤、石磨棒各1件,基本完整。石磨盤直徑23.3厘米、厚3.4厘米,質地為灰色矽質岩,比較堅硬,盤中間有一凹面,較光滑,有使用過的痕跡;石棒長21.5厘米、厚6.5厘米;骨制月牙形飾器1件,長4.6厘米、寬0.9厘米,質地呈乳白色,基本完整,中間有一小孔,是頸上佩戴裝飾品的一部分。另外還有動物牙齒骨和其他石器、石核,這些器物的出土,表明了當時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已較為熟練地運用石器工具。
2007年5月,鴿子山古遺址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鴿子山古遺址,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原則,寧夏青銅峽市政府撥專款對該遺址進行有效的保護。寧夏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多方籌集資金,在鴿子山中心保護點樹立了保護標誌牌,確定了保護範圍、控制地帶,製作了鋼絲網圍欄,並就近聘請了文物保護員對該遺址進行有效的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