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花及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祛瘀止痛,清熱燥濕,解毒。
主治
頭部外傷,瘀血疼痛,瘡瘍。
相關配伍
1、治頭部外傷,陣發性疼痛,瘡瘍流黃水:鴉跖花適量。研末內服,每次1.5-3g,每日2次。(《甘肅中草藥手冊》)
2、治瘀血作痛,氣喘:鴉跖花、沉香、降香各等分。研末內服,每次1.5-3g,每日2次。(《甘肅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5-3g。
使用注意
《全國中草藥彙編》:“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忌用。”
採集加工
7-8月採花或全草,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植株高2-9厘米,有短根狀莖;鬚根細長,簇生。葉全部基生,卵形、倒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0.3-3厘米,寬5-25毫米,全緣,有3出脈,無毛,常有軟骨質邊緣;葉柄較寬扁,長1-4厘米,基部鞘狀,最後撕裂成纖維狀殘存。花葶1-3 (-5)條,無毛;花單生,直徑1.5-3厘米;萼片5,寬倒卵形,長4-10毫米,近革質,無毛,果後增大,宿存;花瓣橙黃色或表面白色,10-15枚,披針形或長圓形,長7-15毫米,寬1.5-4米,有3-5脈,基部漸狹成爪,蜜槽呈杯狀凹穴;花葯長0.5-1.2毫米;花托較寬扁。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瘦果楔狀菱形,長2.5-3毫米,寬1-1.5毫米,有4條縱肋,背肋明顯,喙頂生,短而硬,基部兩側有翼。花果期6月至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5100m的高山草甸或高山灌木叢中。分布於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及西藏。
性狀鑑別
根莖較短,直徑3-6mm。鬚根叢生,棕色至黑褐色,長可達20cm,直徑小於1mm,具縱直紋;折斷面棕色。葉叢生,黃綠色,葉片卵圓形或長圓形,長0.2-2.8cm,寬0.5-2.2cm;葉柄長1-4cm,上部有狹翅。花皺縮成團,萼片5,近圓形,黃綠色;花瓣棕色,有時脫落,雄蕊多數。氣香,味辛。
相關論述
1、《甘肅中草藥手冊》:“活血祛瘀,清熱燥濕,解瘡毒。”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鑑》:“消炎鎮痛,治頭痛,頭傷。”
3、《全國中草藥彙編》:“疏風散寒,開竅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