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2張) 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市區以北8公里處,園內的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毀於董卓之亂,重建於北魏,距今18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初名香積寺,隋又名千峰寺,後唐擴建為白雲寺。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齊名。風穴寺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寺院群山懷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峰等九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向寺院,有“九龍朝風穴,連台見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台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多變多姿,集中秀麗。 王維有詩《過香積寺》詩云“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精確的描述了這裡深山藏古寺的靜謐!建築遺蹟
現存最早的建築是唐開元年間建造的七祖塔,高24.16米,為九層密檐方形磚塔。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 風光照(20張)中佛殿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毗盧殿位於中佛殿後,重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內有永樂七年周王朱肅獻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層懸鐘閣建於宋代,閣內懸掛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渾厚古樸,銘文清晰。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風穴寺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裡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中國成後,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對外開放,不少國際友人慕名而至 。景點資源
怪坡位於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內,在群山環抱之中有一片神奇的地方,無論是駕車或騎腳踏車,上坡時不用啟動或腳蹬,汽車或腳踏車就會越跑越快,而下坡時,則必須啟動機器或用力蹬車,否則絕不會前行。在坡下倒上水,水從低處向高處流。這種上如下、下如上的神秘現象,被稱為“中原一絕”。
風穴寺
位於汝州市東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景如畫;寶塔高聳,殿閣巍峨,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 景區照(12張)碑碣林立,典雅古樸,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唐開元年間 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大詩人王維過風穴寺有詩《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顯示了這裡幽僻的環境!風穴寺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寺前,有初唐詩人劉希夷墓園。寺側,有宋儒吳幾復隱居讀書山洞。 《風穴志略》載,龍山陽側有大小二風穴洞,洞深數十里,天變時,洞內出風,猛不可擋,故名風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風穴寺”。 風穴寺在明代萬曆年間香火最為鼎盛,曾有僧眾1000餘人,房舍300多間,土地2000餘畝。風穴寺雖是北方寺院,卻不沿中軸線布局,而是依山就勢而建,具有江南園林風光。周圍景觀星羅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更重要的是風穴寺保存了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現存唐至清歷代建築14O余間;唐開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為全國現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懸鐘閣內懸掛一口宋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鍾”;中佛殿為金代建築,為單檐歇山式,梁架結構科學嚴謹;漣漪亭是河南僅有的明代雙層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我國第三大塔林。寺內現存有明代漢白玉石佛和緬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間石佛30餘尊、木雕佛像7尊。寺內碑碣林立,或記事、或題詠,楷、草、隸、篆風格迥異,存有唐代的尼陀羅咒、宋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