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坪村

鳳坪村

位於梅州市風順縣潭江鎮雞冠峰山下,780人(其中勞動力240個),全村土地總面積6.64平方公里,種植茶葉為主。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62萬元。

基本信息

鳳坪村

鳳坪村位於梅州市風順縣潭江鎮雞冠峰山下,海拔1450米,與鳳凰鎮交界。有鍾藍姓氏村民136戶780人(其中勞動力240個),全村土地總面積6.64平方公里,其中茶業地10078畝,改革開放前主要種植水稻、甘薯為主。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下,國家對農業政策的放寬。全村改為種植茶葉為主。全村茶葉年產量達到100000斤左右。出產:高山單叢~白葉~黃枝香~八仙~雞藤香~鴨藤香,等名貴香茶。各類名貴香茶,香飄千里。遠銷海外。海外華僑深愛品牌。慕名而來的個企茶商,日趨增多。給全村上下帶來了新一輪的收入。帶動了周邊鄉企~個體的發展。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6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73萬元,工業產值89萬元,企業產值480萬元,村財收入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2元。

村容村容

村有國小1所,國小與村委會合建磚混結構樓房1座,530平方米。名:“鳳坪畲族國小”。

鳳坪村,又名“鳳坪畲族村”是梅州唯一一個少數民族。

據畲族譜牒圖籍記載,畲家主姓是盤、藍、雷、鍾四大姓。但是,現今畲家主姓僅存三姓,即藍、雷、鍾。盤姓的消失眾說紛紜,已成為歷史公案,不是本文考察的範圍,本文僅就畲家三姓的家族活動加以分述。

歷史上畲族“結廬深山,聚族而處”。畲族村寨多以血緣相近的同姓人聚合而居,這些同村同姓一般均為同宗,即都是隸屬於村寨肇基祖的後代。因為,明清以降,畲族“隨山遷徙”的特點是以家庭或家族的極小部分成員為單位三三兩兩小規模的散點移動。當某個移動者,選擇一個“巢居崖處”,便以頑強的生命力維持民族的生存,於是單門獨戶隨著時間的流駛而衍發成比屋相鄰的同族同宗的村落,單個家庭裂變為若干家庭,而若干家庭遂組合成統一家族,整個村寨便以單純的家庭血緣的紐帶維繫著。 《遂昌縣誌》載,“北六外井頭塢,建有藍、鍾二姓宗祠,亦聚族而居,鹹知禮讓矣。”上述血緣關係或地緣關係為基礎的畲族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所顯示的宗族觀念、倫理道德,雖有自身家庭所凝固而成的特殊性因子,更多的卻是長期的民族歷史發展所積澱的共同性成分。

一、三姓同宗的族緣觀念和同姓同宗的血緣觀念並存

在畲族的傳統觀念中,始終認為本民族三大姓,即藍、雷、鍾,本為一家人。正如畲族史詩《高皇歌》所云:“藍雷三姓好結親,都是南京一路人”。閩浙畲村所藏的清代三姓各自的宗譜中都冠以“盤、藍、雷、鍾”四姓血緣相連的世系圖表,而且四姓都共同擁有檠瓠傳說,並以此為藍本而編寫的《敕書》弁於譜端。畲家都認為在廣東潮州鳳凰山曾有四姓的“總祠”,據福建福安范坑鄉洋坑村《汝南藍氏宗譜》記載,“顧我盤藍雷鍾四姓大宗祠肇基於廣東鳳凰山,與南京一脈相連,建祠之地即吾祖舊址也,”祠內四姓始祖“並列封牌位”。雖然,現在廣東潮州鳳凰山已經尋覓不到總祠的遺址,但閩浙畲民心靈的“總祠”觀念卻是根深蒂固的。江西《貴溪縣誌》載,畲族“每祭祖,則四姓畢集”。這種“總祠”的觀念表明畲族“民族即家族”的族緣思想。筆者在閩南山區華安縣官畲畲村內還能看到尚存的藍雷共用的祠堂。故而,畲諺云:“山哈(畲族自稱),山哈,不是共房就是叔伯”。這種族緣觀念的直接後果是傳統族內婚規制的壁壘森嚴,“婚姻惟四姓相通,居室不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