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德化縣美湖鄉洋坑村
洋坑村地處福建德化縣美湖鄉東南部,與吉嶺、洋田、小湖等村毗鄰。全村現有許姓376戶1508人,分別居住在蓋德洋、頂洋、祖厝堀、田仔頭、松柏坪、許坑侖、赤土侖等7個自然村落。
全村土地總面積8.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12畝,林地面積25310畝,村民以種植糧食為主,60%的勞動力外出勞務。1999年全村農業產值443.5萬元,工業產值800萬元,企業產值180萬元,村財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6元,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緩慢。
在清朝期間,該村成立了一支以太極拳表演為主的獅隊,現存有花鼓隊、大鼓隊、車鼓隊、南音等文娛民間組織,在逢年過節時經常進行表演。
全村共有黨員30人,其中女黨員4人。設有黨支部、村委會、共青團、婦女、民兵、治保、調解等基層組織,轄9個村民小組。新建校舍一座,現有在校學生153人,1999年拓寬改造村道25公里,現在各個村落都通了公路。全村現有公職人員40人,大中專學生35人。
2、福建省泉州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
地處龍門鎮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處,跌死虎山麓,海拔196米。因村中一小溪流,兩側樹林相映,溪水猶如清澈的油水順流而下,故稱油坑,後諧音改為洋坑。村委會設在龜山,轄12個自然村,農耕點水辦,廢村坪仔。陳姓。[1]
3、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嶼頭鄉洋坑村
洋坑村位於嶼頭鄉的西北部的一個小山村,北部和仙居相鄰。其裡面還有好幾個小村莊,都要路經洋坑村,其它包挌,周家遼、里岙、舍頭等。村中有一條清澈的溪流,名叫“柔極溪”,柔極溪,一個溫柔至極的名字,然而,驢行過柔極溪的人才知道,其實,她是驚險至致!如果說,十八潭是驢與非驢的分界線,渾水溪是新驢與老驢的分界線,那柔極溪就是老驢與強驢的分界線。夜奔群和台州自駕網徒步群不愧為台州強驢的組合。
村民也叫他東山坑(因為這條小溪靠東)。洋坑的由來也有可能因為這條溪流吧。全村現有100來戶。(其中部分已外出)!
4、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夏道鎮洋坑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洋坑村系南平市延平區夏道鎮行政村,位於延平區南部的閩江岸邊,所屬南平市江南新區規劃範圍、又是夏道鎮重點庫區搬遷村之一。這裡三面環山,四周峰巒疊起,新鮮的空氣,那秀麗怡人的景色令人往返。洋坑村東與斜溪接壤,西鄰夏道鎮中心4.8公里,在這段路程全是鋪設6米寬的水泥路面,中與塔前鎮交界,北與南山鎮吉溪村隔江相望。
[村落與居民]
占地面積10326畝,洋坑村由行政村和桔樹後自然村組成,現全村人口達978人,234戶,4個村民小組。
[村風村貌]
地處洋坑村大戰平是福建一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種豬基地,是一家集料、工、貿於一體的綜合性畜牧業,連續多年被省農業銀行評為3A信用等級企業。
[歷史人文]
這裡的魏氏宗祠和余家祠堂,似乎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但更多地表現出洋坑人的崇支重教、勵志修德的文化特性。福建一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余貞祺為家鄉的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建築景觀]
村內現有矽灰石廠、鴻光化工廠、隆輝高爾夫製品廠、建興化工廠,延年紅窯酒廠、福建一春種豬基地規模較大。臨村口有碼頭、橫跨公路的石拱橋都給這裡的交通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洋坑村設有醫療診所、還有花園式的學校,環境十分優美。村莊留有最原始建築形態的民間房屋一棟。有現代建築風格的別墅兩座,給洋坑的村貌增添了亮麗的色彩。還有建構簡練的老人活動中心樓,是於2003年8月18日竣工。活動中心配有彩電、棋牌、書報等文化設施,成為村民休閒的文明樂園。整個村莊的布局很有特色,村莊呈圓弧形,中央有一個很大的人工湖點綴,湖裡養著大量的魚,四周種滿了芭蕉和綠竹,因而村里人稱這個湖為芭蕉湖。村落的居民房屋都在芭蕉湖的四周,建築風格大體一致,以湖為中心,錯落有致。村內有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環繞整個村莊連絡成一個大圓環。這裡的綠樹成蔭,庭前花香,信步於此,令人心情格外舒暢。也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期望。
5、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洋坑村
垟坑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縣西南,屬大均鄉,距離大均3.9公里。轄大北坑、黃寮、垟豈、黃寮坑、大北坳、中鋪、野豬湖等7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56戶,226人,其中畲族11人。耕地面積183畝,林地面積15353畝。經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老區村。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7元。[2]
6、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洋坑村
洛江區馬甲鎮洋坑村委會概況
[地名含義]:此地原有五條小溪流,匯成一條大坑溝,溝的兩旁種了許多楊樹,稱“楊坑”,“楊”與“洋”同音,亦稱“洋坑”。
[人口、土地面積]:村落面積約3平方公里,仰恩大學,即在村境內,現居住人數上萬人,其中師生員工萬餘人,村民1006人分轄6個村民小組,建具有現代功能新村樓房20幢。[概況]:
1、行政轄域:洋坑位於鎮駐地西南方向2.2公里處,東至新庵村,西至祈山、永安,北至馬甲村,南至烏潭水庫,丘陵地帶。是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較小行政村,位於馬甲仙公山腳下西側,呈東西走向,東北面連線鎮區,北依大社山、高山寨,南邊惠女水庫水域三面環水,處在鎮區2條主要溪流大龍溪、龍光溪交匯處,呈黃金三角地段,向西公路直通,向南直接通往市區要道三十餘公里。
2、村風村貌:洋坑村是愛國僑胞吳先生創建仰恩大學所在發祥地,其校訓"學會做人"的重教育文化氛圍氣息,正興起和濃厚,展現一道獨特亮麗風景線。
3、建築景觀:洋坑村有著仰恩大學城改建,自東至西高樓林立,十二米寬水泥大公路,貫穿全村境內連線吳氏宗祠和省級五代保護文物,康濟廟交通方便,其建築獨具現代風格與之配套建設的新村和學生生活區,有著福地萬丁地之稱,車流人流不息,沿途架設路燈,果實繁茂環境綠色適宜人的居住,華燈初上,不亞繁華都市,極富一幅鄉村田園景觀。
4、經濟發展狀況:洋坑的經濟發展在多種經營種植茶果曾經有過光輝歷史,“洋坑茶”香溢四鄉里,果樹投產也取得豐收,水產捕魚撈蝦,經歷一時的收益,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生產觀念轉變和集約產業化,發展第三產業市場經濟觀念正為農民學習所接受,學會社區文明綜合服務水平日趨顯現效益。
5、歷史人文:洋坑村歷史人文地理優越,有省級王代文物保護。《康濟廟》始祠吳原祿開基霞井號延陵,繁衍聲息相鄰6個兄弟村,宗親遍布海內外近萬人,吳氏宗祠建於洋坑村境內,地理風貌有梅洞、走馬鋪、牛虎仔伸腰、龍蝦下水、金勾椅座、觀音座、後城譽稱。
6、轄區基礎設施:境內有愛國華僑吳慶星投資興建的仰恩大學,別墅1座,養鴨場,果林場等,有馬甲至洪瀨公路和泉仙公路交匯處,交通方便。[下級政區]:後城、赤土園、新厝、曾池、一組圳頭、曾池二組。
7、惠安縣螺陽鎮洋坑村
【地名含義】
洋坑原名叫鳳坑,當時村前村後各有一條溪,水深可行溪船,村後還有大片樹林和西山聯成一片,因風景優美,故叫鳳坑,後因太平天國起義,本縣官府為防民反,發動將所有樹林砍光,引起水土流失,前後溪水變淺,一到雨季或大暴雨時,水無法迅速流入輞川大海,造成村莊前後一片汪洋,後人故改為洋坑。
【歷史沿革】
洋坑村均為王姓,由開閩王三兄弟的老二王審珪(邽)的子孫由泉州市鯉城區船幫巷(今承天寺邊)搬來洋坑的,起因是開閩王三兄弟及上輩均在宋朝做過官,到元朝時怕元朝官府不放過從宋朝官員及後代,故將子、孫分散到鄉、村各地。洋坑建村至今約800年左右,解放前屬城關鎮管,建國後至1958年先隸屬塗寨區和黃塘區,1958年9月成立公社,隸屬紅旗公社洋坑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洋坑村委會。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洋坑村位於泉州市惠安縣城南面,東鄰工農杜厝村,西鄰原324線國道,南鄰錢壙村,北鄰惠崇公路,距縣城3公里,毗鄰螺陽鎮政府,境內北有惠崇公路,324複線國道從村中通過,南有站前公路,西有原324線國道,且路路相通交通便捷。行政隸屬於螺陽鎮。
【人口、土地面積】
洋坑村行政區域面積約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50戶人口1972人,外來人口746人,已無耕地。
【村容村貌】
幾年來,通過推行舊村改造,在村西面建一個新村,由於公路建設拆遷,現有二個安置點,域內有鑫源商住區,五洲商住區,開發區,朝暉街上商店、超市鱗次櫛比,推動著本村社會經濟和各項工作的進展。2003年被縣評為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2007年被縣評為平安村居。
【氣候與物產經濟】
洋坑村境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但四季分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溫度20.5攝氏度,雨水充足,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村民從事建築業、石材安裝、小商販,進廠務工等行業。入駐企業有煜龍鞋廠、依麗達包袋廠、運時通服裝廠、協森包袋廠、恆利石材廠。社會總產值超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600元。
【域內設施】
域內有城南實驗國小,城南實驗幼稚園,螺陽衛生院村衛生所,老人協會,村文化活動中心,健身休閒場所等和企事業單位的文化生活設施。有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分理處,郵政所等金融服務業。
【下級組織】
下轄:洋坑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