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吹

鳳吹

是指對笙簫等細樂的美稱。李白《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太液 ,鳳吹遶瀛洲”

簡介

鳳吹:fèng chuī

對笙簫等細樂的美稱。

《文選·孔稚珪》:“聞鳳吹於洛浦,值薪歌於延瀨。” 李善 注引《列仙傳》:“ 王子喬 , 周宣王太子 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雒之間。”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太液 ,鳳吹遶瀛洲 。” 唐 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詩:“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原文

作品原文  鳳吹笙曲

仙人十五愛吹笙⑴,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鍊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⑵。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窮已⑶。

欲嘆離聲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⑷,此地相看未忍分⑸。

重吟真曲和清吹⑹,卻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注釋譯文

注釋

⑴仙人:本謂王子喬,即周靈王太子晉。

⑵“始聞鍊氣餐金液”二句:鍊氣,通過調息、行氣等方法鍛鍊自身內在的精氣。餐金液,《抱朴子·金丹》: “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玉京,道家所謂天庭。王琦註:“《靈樞金景內經》:下離塵世,上界玉京。注云:玉京,無為之天也,三十二帝之都。”此代指唐之京都長安。二句所謂:開始聞說你在蒙山鍊氣功、服丹液,現在你又說要朝赴長安。

⑶鳳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⑷詎堪聞:猶豈可聞或不可聞的意思。

⑸此地:此指送別之地,喻指治城瑕丘。未忍分:即不忍分別。

⑹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謂再行吟唱或歌吟。真曲,唐劉希夷《孤松篇》:“清泠有真曲,樵採無知音。”清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論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詩云:“如此深婉,乃為真曲耳。”清吹,此指清越的管樂,如笙、笛、蕭之類。鮑照《擬行路難》詩:“不見栢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謝朓《鼓吹曲·送遠曲》:“一為清吹激,潺湲傷別巾。”

⑺綠雲紫氣向函關二句:綠雲,《漢語大詞典》一解:“綠色的雲彩。多形容繚繞仙人之瑞雲。紫氣,星名,即紫氣星,又名景星。追隨木星在東方青龍位處,為祥瑞吉慶之星,故有“紫氣東來”之美號。函關,即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南。《尹令內傳》:“尹喜嘗登樓,望東極有紫氣西邁,曰:‘應聖人過京邑。’果見老子騎青牛來過。”緱氏山:《元和郡縣誌》河南道河南府緱氏縣:“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九里,王子晉得仙處。”此山在今河南偃師縣境。《列仙傳》卷上:“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嶺,望之不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綠雲、紫氣”皆喻指所送元丹丘,緱氏山、函谷關皆為元丹丘赴京必經之處,二句故謂。(據詩謂元丹丘“訪道應尋緱氏山”、魏顥《李翰林集序》所云“(李白)與丹丘因持盈法師達”及《玉真公主朝謁譙郡真源宮受道王屋山仙人台靈壇祥應記》所載玉真公主和元丹丘之事跡可以推斷:元丹丘這次自東蒙山西赴長安,開始當為應玉真公主所邀,至京以後,方由玉真公主薦之於玄宗,並非如王琦所言元丹丘由東蒙山直接“應詔入京”。)

⑻“莫學吹笙王子晉”二句:囑元丹丘語,冀其對己長存顧念之意。

譯文

仙人十五歲就愛吹笙,笙響如同昆丘的彩鳳鳴叫。

也聽說你會鍊氣餐金液,現在又傳說你馬上要上長安朝拜皇上。

玉京長安有迢迢幾千里路之遙,鳳笙一去,何時能回?怕是難以再見。

絳唇一啟,便是嘆息,嘆息你的離去,纖指一舉,便奏出淒涼的離別琴調,充滿惋惜。

此時惜別,那堪聽聞離別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見此分別之顏。

不如來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聲響綠雲。

綠雲和著紫氣一起飛向函谷關,尋仙訪道應去河南的緱氏山。

你可別學那個很會吹笙的王子晉,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還,我還想見你呢! 作品簡析 這當是李白寫給元丹丘的一首送別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作《鳳吹笙曲》。《全唐詩》題下注云:“一作《鳳笙篇送別》”。王琦注云:“此詩是送一道流應詔入京之作。所謂‘仙人十五愛吹笙’,正實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謂‘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見,非謂其超升飄舉。舊注以遊仙詩擬之,失其旨矣。”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系此詩於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並謂:“此送一道流應詔(當為應玉真公主之邀)入京之作,其人當為元丹丘,其時約在本年歲末。”此說大致可從。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載)元丹丘應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訪道,自其隱居處東蒙山西入長安,途經兗州治城瑕丘,李白為他餞別,作此詩,時間約在是年秋冬。此詩對仗工整,平仄合律,天然自成而又纏綿悱惻。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