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楊家祠堂

鳳凰楊家祠堂

鳳凰楊家祠堂座落在鳳凰古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占地770平方米。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楊家祠堂簡介

  楊家祠堂座落在鳳凰古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由太子少保、果勇侯

鳳凰楊家祠堂
鳳凰楊家祠堂

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占地770平方米。

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

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

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

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詳細介紹

鳳凰的祠堂在明清時為大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戰事雖多,官商富紳可也雲集此地,統治者們政治策略上,採取“以夷治夷,以苗治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政策,因而在不足兩平方公里的縣城裡,建有祠堂廟宇達58座之多(另亭台樓閣17座)。同時,作為一種紀念性的建築,鳳凰的祠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民眾集資修建,用以紀念出身於當地為官並有建樹的人物,如分布在縣城的傅公祠、王公祠、節孝祠等。另一類則是同一姓氏的族人為祭祀其祖先而立,其用途均為紀念、祭祀、議事、娛樂場所,這類祠堂平面布局多屬四合院形式,其規模大小,根據族人繁衍人口及權勢、財勢大小來決定。
鳳凰的祠堂,以田、楊兩族的祠堂最大,而楊家祠堂也是鳳凰城內保護最好的祠堂,位於鳳凰古城沱江鎮北邊街,史家弄入口處。太子太傅、果勇侯楊芳率族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開始建築,由於楊芳官任三品,兵權在握,地位顯赫,曾以鎮筸總兵職務統轄部隊鎮守鳳凰,且楊家本為名門望族,祠堂建築的規模並不比一般寺廟遜色。
楊芳(1770—1846)來歷不小,清史稿有傳。他原籍貴州松桃,行伍出身,1826年參加平息張格爾在新疆發動分裂國家的叛亂,生擒張格爾,被晉封為太子太傅、果勇侯。北京紫光閣為之繪像,道光皇帝在其畫像旁題詞,譽之為“黔省之英”。因軍功累累擢升,楊芳歷任多省提督、總兵。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楊芳以參贊大臣英勇指揮戰鬥,1843年,楊芳因病告老還鄉,3年後病逝,終年76歲。道光帝詔諭:“照提督例賜恤”,並諡號“勤勇”。楊芳雖戎馬五十春秋,亦不怠於文墨,喜詩文書畫,擅長書法,尤工真草行書,體勢遒勁,還有墨竹圖傳世,他與李世傑、劉清被譽為“黔中三奇男”。

 鳳凰城並不大,從沈從文故居約莫走5分鐘,在東門城樓和北門城樓之間,便可尋到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的大門和一般的祠堂不同,側開,很是奇怪。原來,楊家人相信風水,大門斜開,正對著沱江,可以使祖業千秋,萬世榮昌,如沱江之水源源不斷,興旺發達。進入大門,抬頭可見二重門上的牛頭和門上蝙蝠木雕。牛頭是湘西人的崇拜物事,用以辟邪,保佑平安;蝙蝠則是帶來福氣,帶來吉祥。
  走進祠堂,可以清楚的看到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木結構,上下兩層,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聽講解員說其占地面積有770平方米。戲台在正廳對面,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相傳鳳凰城中的楊姓均為大宋楊門忠烈的後代,所以戲台正中是“楊母教子”的彩繪,栩栩如生,其上寫著“威震三關”遒勁大字,後有兩側門,供演員出入,分別寫著“出將”和“入相”,彰顯楊家“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自豪。戲台兩邊有耳房、後台,專供演出者化妝休息。戲台的前方和上方有一組木雕,描繪的是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衝破重重阻力,後來幸福的結合在一起,過著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最後兒孫滿堂,安度晚年。
  戲台前為占地40平方米的小天井,鋪滿紅砂條石,現在停了一苗族花轎,同行女子都上去坐了坐,感覺著新娘子含羞帶喜情趣。楊家祠堂曾經是鳳凰城裡聽書看戲的公眾場所,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上演儺堂戲,娛神驅邪。黃永玉等鳳凰名人小時候就經常在這裡看戲,往返留連,而族中長輩則在二樓的兩旁長廊觀賞。唱戲之時,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盛極一時。
  兩邊廊房,做工也很精細,頗為考究,窗戶、門、檐飾件均糸鏤空雕花。以前,家族中有紅白喜事,做壽或重要聚會,就在廊房就餐。如今,成為了苗族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小型展覽館。
楊家祠堂楊家祠堂
一廊房裡,陳列了一張婚床,床檐如吊腳樓的滴水屋檐,而且苗女在結婚時候,有哭嫁的傳統,淚如水流,所以名為滴水床。床也很小,根本容不下成人——原來,以前苗女出嫁時候都很小的。旁邊房間還有一大床,工藝精湛,雕刻豐富圖樣,床檐有三層,如果你是大富人家,床檐甚至達十層之多。上得這個床,新郎就要對新娘說:“床上一輩子睡你和我,決不換人。”——苗族的愛情就是忠貞。苗族人認為12是個吉利數字,節日如“四月八”、“六月六”,因此,在這裡還陳列了12頂兒帽,寄託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各具苗家特色的農具、砂岩畫、剪紙、花帶、扎染和蠟染等,在這裡都有陳列展現,源遠流長的楚巫文化和巫儺文化,交融形成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可見一斑。“小背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我很喜歡苗女宋祖英的“小背簍”歌曲。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做工精細的小背簍,用它可背小孩子,也可做購物用。打花帶是苗家姑娘的最拿手的女紅,媽媽很小就開始就教她們了。姑娘們把自己對愛情的美好嚮往織成漂亮的花帶,送給自己的意中人。苗族姑娘,頭戴銀花,耳戴銀環,項戴銀圈,吃用銀碗,“以多為富”,從前湘西戰事紛紛,苗族人把家當都做成銀飾,必要時,人跑家產也帶走了——呵呵,逃也要逃的漂亮。
過幾步台階便到了正殿。正殿為抬梁式,長方形天井鵝卵石鋪地,極為講究,為楊氏宗族祭祠、議事之場所,香菸繚繞,莊重神秘,令人望而生畏。前面依次繪有三幅壁畫: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和麒麟送子,寓意家族興旺發達,多子多福。正中供奉楊家祖先牌位。兩側還有楊氏家訓,“祖宗明德遠矣,子孫勿替引之。”就是說,楊家聲名已經百世流芳,子孫們千萬不要給祖宗臉面抹黑啊!從前,宗祠是家族議事執法的地方,也是祭祀場所,每年定期舉行祭祀典禮。屆時族人聚集在祠堂里,獻三牲,行三禮,鳴鐵炮、奏禮樂,儀式十分隆重。
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壁畫栩栩如生,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築藝術價值,成為湘西重鎮最具特色的建築典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