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公園入口處有一座7米高的白色鳳凰雕塑,是公園的標誌,進入大門廣場,中央是一組兒童戲水噴泉,過了噴水池沿甬路向北澄湖、遊廊曲欄、小橋目不暇接,最後可達公園北門。公園主峰海拔88米,山勢挺拔秀麗,,蒼松翠柏密布,震後倖存下來的古樸典雅八角重檐 鳳凰亭依然矗立在山巔,登二樓平台眺望,新唐山一覽無餘,鳳凰山頂有一個鐵菩薩洞。公園南部為遊樂場,這裡將鍛鍊你的意志和膽量,大型遊樂設備有《激流勇進》、《颶風》、《滑翔飛翼》;還有上竄下跳的《瘋狂老鼠》、自行操作的《碰碰車》等。公園內還有久坐不衰的《自控飛機》和《兒童淘氣堡》、《水火車》、《腳踏船》。2005年8月30日,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抗日英雄節振國的銅像在鳳凰山公園落成。節振國頭戴八路軍軍帽,手握駁殼槍,英武有神。銅像由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教授設計製作,整座銅像高2.5米,基座高1.2米,全部由青銅製成,銅像下方鐫刻著節振國的生平。(節振國生於1910年,河北故城縣人,幼年逃荒到開灤,淪為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後投身革命,五礦大罷工被推選為糾察隊大隊長,參加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屢建奇功,1940年8月在 灤縣尤各莊戰鬥中犧牲。)
由於鳳凰山公園內得天獨厚的山景,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園內配置了噴泉、雕塑、亭橋等園林建築小品,把絢麗多彩的人造景觀和奇特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使鳳凰山公園成為唐山市園林中的瑰寶。
建築師簡介
無界景觀設計工作室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謝曉英 景觀建築師
1986年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1986–1989年在中國城鄉建設環保部工作;1990–1995年在荷蘭留學。
回國後任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主持設計師。
周欣萌 景觀建築師
1984年生於成都;200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景觀建築系;2006至今任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主創設計師
張琦 景觀建築師
1980年生於北京;200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景觀建築系;2004至今任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主創設計師
作品簡介
1、項目基本資料
項目位置:河北,唐山景觀設計面積:約37公頃(其中改造部分約20公頃,擴建部分17公頃)
設計時間:2006.10-2008.1
建造時間:2007.06- 2009.05
設計團隊:謝曉英、周欣萌、張琦、王欣、童岩、瞿志、雷旭華、趙惟佳、吳媛媛
2、設計背景
唐山市鳳凰山公園位於唐山市中心,現占地約37公頃,始建於1956年,是唐山市建園最早的公園。鳳凰山公園是唐山市民的重要社會活動場所,但由於年長日久時代變遷,老公園正在逐漸的失去活力。3、構思特點
公園的改造設計旨在將新的鳳凰山公園及坐落在公園內的唐山市博物館,與分布在公園周邊的民俗博物館、 大成山公園、體育館、學校、幹部活動中心、居住區、景觀大道、圖書館、醫院等城市資源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成為城市的有機體,使公園“消解”在城市之中,成為市民的“ 城市客廳”,激發城市活力。公園以“穿行”作為設計概念,將公園邊界向城市打開,穿越公園的路徑將風景編織進市民的生活,公園與城市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繫。“穿行”豐富和擴展了公園的功能,使公園不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園”,而是融於城市中的一段美好的生活體驗。我們提倡市民步行或騎腳踏車穿越公園到達城市的各個角落,同時使其擁有更多可供交往、令人愉悅的公共空間,使公園生活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公園道路是體現設計理念的重要元素。以雕塑的手法將道路、地形、植被、休憩設施結合起來形成新穎好玩的活動空間,讓人們享受穿行所帶來的樂趣。這些活動場所還激發了市民的熱情和創造力。
公園的改造設計拆除原有圍牆,使邊界向城市打開。將大門改造為廣場,廣場中的水景將鳳凰山的景致引入廣場成為公園的入口標誌。改造後的公園已經成為唐山市的新名片。
老公園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我們保留了有價值的活動場所及雕塑並進行改造,根據已有活動的需要增加場地的舒適度,使人們更加願意駐足觀賞和停留。重要的歷史片段得到保留並與新的場景相互疊加,使歷史得到延續和發展。園內一些富有現代氣息的設計則可為人們帶來新鮮感,引發新的藝術、文化活動發生。
公園注重運用生態設計手段。種植設計保留了園內植被,同時遵循適地適樹和生物多樣性原則,選擇地方樹種;節水、易養護植物;水景設計注重節約水資源及循環利用,並採用景觀生態措施進行水質處理與淨化;鋪裝及構築物材料選擇了透氣透水和可回收材料,減輕環境負擔。
4、使用者意見
公園改造後,園內的休憩場所及穿行的園路已經融入了市民每日的生活。節日期間水漫廣場的開啟吸引了許多的遊人前來,成為城市中的愉快瞬間。公園內從早到晚活躍著一撥又一撥的市民,或跳舞,或彈唱,或放鬆心情,市民們自發形成了各種文藝體育活動的組織,衍生出了許多新的活動,構成了一道和諧的都市風景線。5、作品意義
以“穿行”打破了城市區隔,以共享推動融合。人們能穿過公園到周邊的任何一處,使公園的道路成為不受機動車威脅的最為安全的道路,而穿行者則在穿行中有著不期而遇的種種驚喜。行走在公園的道路,在富於變化的景觀中——風景就此參與了穿行者的活動。可供“穿行”的公園,是一個開放空間,鼓勵多種活動同時展開,提供利於交往的空間,成為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擴展與延伸。設計所包括的環境對於“穿行”者的影響,屬於心理的精神的層面,體現了功能設計中的非功利性。設計以“整體的連續美麗”給予進入、穿行其中者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一種快樂、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有利於緩解、釋放壓力,促進社會的和諧。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時間裡為了不同的目的來到或穿越公園,將公園作為他們的“公共庭院”,並由此逐漸培養起對公共設施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