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養殖技術

B、成魚養殖鱖魚的養殖方式有單養和混養兩種,一般採用混養。 放養3厘米以上的鱖魚苗,在適宜水溫、水質和充足適口餌料魚供應的條件下,一般經180天左右飼養可達商品規格。 餌料魚的投餵鱖魚屬肉食性魚類,一般以攝食鮮活餌料魚為主。

鱖魚

一、養殖管理鱖魚基本技術
A、 苗種培育
將苗移入泥池培育,每立方米水體放體長1厘米的魚苗400尾。鱖魚產卵後的第2、3天各催產一批鯿魚,作為鱖魚的開口餌料魚苗,具體視視鱖魚苗量及餌料需要量來確定鯿魚催產批次,一般為2~3批次。鱖魚苗與餌料魚苗的投入比例,原則上為1:3~5。
開食3~5天后,可因場制宜投餵白鰱、草魚和花鰱苗。原則上每天餵苗1次,但視餌料魚苗長至1.2~1.5厘米時,開始投餵烏子,此時的鱖魚苗與餌料魚苗的比例為1:3左右。從鱖魚苗開食開始,長至1厘米約需10~12天,2厘米約需17~20 天,3厘米約需24~27天,4~5厘米約需30~35天。水質要求水源良好,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水口用50目網片過濾,除去敵害生物。
B、成魚養殖
鱖魚的養殖方式有單養和混養兩種,一般採用混養。
1、 鱖魚的混養。
鱖魚的混養主要有三類型:
一是以鱖魚為主的類型。土池面積以0.5~2畝為宜,每畝放鱖魚1000尾。 一種是搭配鯽魚,每畝水面可以投放2齡的鯽魚600尾,計100千克,鱖魚可食繁殖的小鯽魚,其他野雜魚類以及小蝦;另一種是旁皮魚,每畝水面右放養1 冬齡旁皮魚10千克左右(還要投入600隻活蚌供旁皮繁殖)。
二是鱖魚作為搭配魚養殖的類型。主要將鱖魚混養在鰱、 鱅的親魚池或成魚池中,每畝放養10~15克(10~20尾)魚種,這樣可以吃掉池中野雜魚蝦類。
混養注意事項:
1、鱖魚的規格一定要比主養魚的規格小;
2、鱖魚投放的數量不得太多,否則造成餌料不足而吞食經濟魚類;
3、不能同時搭配2 種兇猛魚類;
4、鱖魚親魚一般不要搭養在成魚池中,因其個體較大,容易吞食2 齡魚種以及成魚;
5、如果搭配在成魚池中,池水肥度要適中,以免鱖魚因不耐低氧而窒息死亡。
三是大水面鱖魚的養殖。大水面養殖鱖魚不僅可以清除野雜魚,還能提高水體利用率。

二、池塘養殖鱖魚的基本知識
  池塘集約化養殖鱖魚是一項投資大、效益高,同時風險也大的生產模式。現筆者根據本地實踐,借鑑外地經驗,總結鱖魚池塘精養的幾點關鍵技術,以供參考。
A、選擇適宜池塘
主養鱖魚的池塘不宜過大或過小,一般鱖魚主養池塘以1.5~5畝為宜。要求選擇背風向陽、壤土底質、淤泥較少或沒有淤泥的新開池塘,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傾斜,水深2米左右,灌排水系統完善,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水質良好。池塘需經乾塘曝曬,放養前10~15天放水1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左右、隔天另用漂白粉5公斤化水全池潑灑清塘消毒,並安裝增氧機。
B、合理放養
鱖魚一般在6月上、中旬投放,其品種宜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的翹嘴鱖,規格應為每尾3.5~4.5厘米。放養時連同塑膠充氧袋放入池中經20分鐘的緩苗處理,調節溫度,然後將魚放入當即用池水配製的 2%~3%食鹽水浸浴10分鐘左右,具體視魚體反應而定,之後連魚帶水放入池中。池塘應投放適量水花生、水葫蘆供鱖魚棲息,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
在鱖魚放養前15天,將消毒後毒性消失的鱖魚池用40目篩絹過濾灌水60~80厘米,每畝放入鰱、鱅魚水花80萬行,不施肥,以豆漿飼養培育到 1.2~2.0厘米,剛好為鱖魚放養後提供充足適口的前期餌料。以後,在池中投餵三等粉等精料,並隨著餌料魚的減少,逐漸減少飼料投餵量,控制餌料體長為鱖魚體長的1/4~1/3。
鱖魚主養池的餌料魚,在正常情況下可供鱖魚1個月內的攝食,通過1個月的飼養,鱖魚體長一般可達 11.5~14厘米。為適時補充餌料魚的供應,需在鱖魚放養的同時,在配備的餌料魚池中按照鱖魚餌料係數4.5~5的要求,利用多塘優勢,採取不同密度飼養、分次起捕、逐步拉疏的養殖方法飼養鰱鱅餌料魚,控制餌料魚的體長為同期鱖魚體長的50%左右,保證餌料魚與鱖魚同步生長,以便鱖魚攝食。
C、精心飼養管理
鱖魚生長水溫18℃~30℃,最適水溫23℃~28℃,在此範圍內隨著水溫升高其攝食量增加,生長速度加快。因此,在養殖期間,可根據水溫變化採取間隔投餵餌料魚的辦法,前期及後期第7~10天投餌1次,中期(7、8、9月高溫階段)每5~7天投餌1次。餌料魚投餵需適量,密度過稀,鱖魚1次。餌料魚投餵需適量,密度過稀,鱖魚為追逐餌料魚會消耗過多的體能,不利生長;過密,會增加總耗氧量,將引起鱖魚缺氧浮頭,同樣不利鱖魚生長。一般,每次投餌量為鱖魚總量的8%~10%,保持鱖魚與餌料的數量之比為1:5~10。餌料魚投入鱖魚池後仍有一段生長時間,可酌情投餵少量精料。
鱖魚喜清新水質,耐低氧能力較差,因此加強水質管理十分重要。在鱖魚苗放養前,因以豆漿培育餌料魚而影響水質,故應先將池水排去一半,再灌進新水,使池水清澈,然後放入鱖魚苗。放養初期,每7~10天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量為池水量的10%~20%,至7月上、中旬,逐步加深池水至1.5米以上,7月中旬至9月,隨著水溫升高每3~5天更換部分池水,掌握水體透明度在30~40厘米,小於30厘米時應更換池水1/4~1/3,若經常保持循環水狀態則更好,使水中溶氧量始終達4毫克/升以上。6~10月,每隔10天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濃度為15~20克/立方米,調節潑水pH值在7.0~8.5之間。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水質情況靈活掌握增氧機開機時間和次數,悶熱或有雷陣雨時及時開機增氧。同時,要加強值班、巡塘,發現鱖魚有吐出餌料魚現象,則應立即開機增氧和加注新水。
放養3厘米以上的鱖魚苗,在適宜水溫、水質和充足適口餌料魚供應的條件下,一般經180天左右飼養可達商品規格。因此可於11~12月進行輪捕,將達標鱖魚起捕上市,未達上市規格者留塘繼續飼養。冬春季節將池水加至最深,並根據水溫和鱖魚攝食情況適量投餵餌料魚,到翌年 4~5月乾塘捕撈。
D、加強魚病防治
鱖魚病的防治與養殖家魚一樣應做到防重於治,在運輸、捕撈過程中,須細心操作,避免碰傷魚體,感染魚病。對餌料魚要嚴格把關,患病的餌料魚不得投喂,杜絕病原體入池。餌料魚池應經常施用藥物預防魚病,投餵前最好用食鹽等藥液浸浴。鱖魚常見病有細菌性爛鰓病、車輪蟲、斜管蟲、指環蟲等寄生蟲病。如巡塘觀察發現鱖魚攝食不旺或行動遲緩等情況,應進行綜合分析和確診,及時對症下藥。防治細菌、寄生蟲病可分別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或10克/立方米福馬林、0.7克/立方米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或0.2~0.4克/立方米B型滅蟲靈等全池潑灑。若寄生蟲與細菌併發症,應在殺滅蟲後,選用殺菌藥物潑灑。在魚病防治過程中,應慎用敵百蟲、硝酸亞汞、孔雀石綠等對鱖魚的敏感藥物,以免產生負面影響。

三、網箱養殖鱖魚的基本知識
A、 網箱的設定
為便於管理,養殖鱖魚的網箱應設定在生活船邊。水域應選擇在水質清新、水質良好,最好有微流水的地方,一定要避開污染水區,水體過淺、風浪大、流速過大或有洪水威脅的水區都不宜設定網箱。網箱的大小可根據養殖鱖魚的多少而定,鱖魚Ⅰ級飼養的網目大小要控制在1厘米左右,待鱖魚長至0.1千克以上就轉入Ⅱ級網箱,網目控制在2厘米左右。一般為5-10平方米。網目為2厘米左右,箱四角可用竹、木等固定,箱底應離水底30厘米以上,箱口最好為敞口式,以便投餵餌料魚,上口也應高出水面20厘米左右。魚種進箱時間依各地氣候不同而靈活掌握,一般可在6月底7月初進箱,其規格為 8~10厘米。單養以每平方米20~25尾為宜;混養為每平方米6~8尾為宜,同時放入套養的餌料魚種,重量與鱖魚種重量之比為6~8:1.餌料魚規格以鱖魚種體長的0.4作為標準。
B、魚種的放養
養殖用的鱖魚以翹嘴鱖的養殖價值最大,其它鱖(斑鱖、大眼鱖)最好不要養殖,否則,生長優勢不明顯,養殖起來得不償失。
放養時,應保持魚體體表完整,無明顯傷壞,最好先用3%-5 %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後,再放入箱中,不讓魚體帶病入水。放養量以每平方米20尾左右為宜。魚種規格最好大小一致,一般規格為8-10厘米/尾的鱖種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 年底都可達到商品規格。
C、 餌料魚的投餵
鱖魚屬肉食性魚類,一般以攝食鮮活餌料魚為主。捕撈的野雜魚應剔除黃顙魚等帶刺魚類(以防刺傷鱖魚口腔)後,再投餵。投餵的餌料魚最好為鱖魚體長的 50%以下,過大不宜攝食,造成浪費。日投餵量15%左右,也可一次投足,3-5 天投餵一次。鱖魚的攝食高峰通常在清晨和傍晚,發現餌料魚不足可立即補投。若一時起捕的餌料魚過多,可用網箱暫養起來,根據需要撈取投餵。
D、 日常管理
首先要堅持每天巡箱,注意水質及箱體情況,及時補充餌料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其次要保持網箱內外的環境衛生,撈除漂浮物,定期洗刷網箱(一般10- 15天洗箱1次),及時預防魚病。可以不定期地用漂白粉、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等潑灑網箱四周,也可以在網箱四周懸掛簍(袋),每個袋(簍)中裝漂白粉 100 克或硫酸銅100克和硫酸亞鐵40克,每箱3-6個,以形成密集的藥物區,能起到預防魚病的作用;另外,還應注意防盜工作,在洪水和暴風雨天氣里,要及時移動網箱,不讓網箱沖走,或水流過急,造成魚體不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